付衛東 羅舒馨 馮衛國
摘要:教師隊伍建設是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十三五”期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教師質量,教育信息化2.0也給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特提出建立系統的職教教師教育體系、健全職教教師師資資格制度、落實繼續教育制度等建議。
關鍵詞:“十四”期間;“雙師型”教師;形勢;任務
中圖分類號:G6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1)01-0004-06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提高了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師隊伍”[1]。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可見,“雙師型”教師于職業教育而言,是其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十四五”期間必須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一、“十三五”期間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就和不足
(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來,國家采取多種措施,標本兼治,精準施策,使得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一,“雙師型”教師重視程度逐步提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肯定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對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進行了決策部署。《意見》提出,要“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其二,“雙師型”教師數量及占比有了明顯增長。目前我國職業院校中有133.2萬名專任教師,其中高職專任教師有49.8萬人,中職專任教師有83.4萬人,分別占37.39%和62.61%。“雙師型”教師總量為45.56萬人,中職26.42萬人,高職19.14萬人,分別占31.48%、39.70%[2]。“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在逐步提高。其三,“雙師型”教師學歷結構改善。“十三五”以來,國家出臺各項政策,我國“雙師型”教師數量不斷增加,學歷結構不斷優化。目前我國有37所本科層次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培養大量職業教育師范生,為職業院校提供了師資力量。截止2020年,我國符合招收職教碩士師范生條件的學校有49所,職教師范專業的類別超過了150個,每年培養職教師資可達到2萬余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以往“雙師型”教師學歷低的問題[2]。總之,以往“雙師型”教師隊伍中面臨的重視程度不高、教師數量緊缺和整體學歷不高的問題已得到明顯改善。
(二)“雙師型”隊伍建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由于種種原因,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還面臨不少短板和不足:其一,“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低。2019年8月《實施方案》中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具體目標是:至2022年,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50%。全國人大常委徐輝教授在《關于“十四五”教育規劃的若干建議》中指出,我國職業院校有133萬專職教師,其中“雙師型”教師45萬,占比不到40%,遠不能滿足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需要[3]。其二,“雙師型”教師數量缺口大。2019年以來,隨著高職教育擴招100萬人,高職教師培養速度難以滿足需求。目前全國高職院校約有專任教師49.8萬人,按照學生與教師18:1的比例計算,并考慮老師到了退休年齡、自然退出教師編制的情況,高職教師每年仍有6.5萬名的缺口[2]。其三,“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體系建設仍需完善。目前,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渠道單一,“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比較封閉,所建立的國家、省、市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中,仍然以高等院校為主體,企業、行業參與的程度和積極性都不高。這種培訓模式不僅影響了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而且影響了職業教育與社會的溝通與聯系[4]。其四,教師準入制度不健全。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沒有獨立的職教師資資格認定體系、缺少獨立的教師資格標準,教師準入標準相當寬泛。雖然早在2006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就要求:“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研究制訂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任職標準和準入制度”。但截至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任職標準依然參照本科院校執行,很大程度上遲滯了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專業化進程[5]。其五,職后培訓質量不高。近年來,國家雖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制度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和部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開展了一些專業骨干教師國家級和省級培訓項目,但存在參與人數有限;沒有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輪訓制度,沒有制度化的省市區域范圍內的教師教研活動;行業企業參與教師培訓的積極性和配合度不高等問題[6]。
二、“十四五”期間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形勢
(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2014年,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中,習總書記做出指示,“職業教育是黨的十八大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成熟,職業教育真正成長為一種教育新類型。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7]。2018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對于國民經濟發展來說,職業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再次強調,要提升教師“雙師”素質。有條件的優質高職學校轉型為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或開辦職業技術師范專業,鼓勵擁有先進技術的工科院校參與到“雙師型”教師培養中來。自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于明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教師提出新的要求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制造2035》提出,達到制造強國的目標,我國需要分三步走:2025年邁入我國制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這個目標給“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中國的制造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的實現都需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這對職業教育領域來說是一次新的變革和新的挑戰。專業設置需要創新,人工智能等專業需要提上職業教育發展的日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也是工業4.0時代的召喚。打造工業強國、制造業大國,職業教育是根基,需要更多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來培育更多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也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教育信息化2.0對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表示,教育信息化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2035”的必經之路,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標志。“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信息化背景下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力量,教育信息化使得“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8]。特別是對于專任教師來說,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教學課堂,而是要將互聯網技術與課堂相結合,運用3D技術,構建模擬實驗教學。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的迅速崛起,對大數據專業群的師資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師資隊伍的大數據理論與技術水平,培養大數據應用的實戰型“雙師”師資隊伍,把名師、大師培養成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引領專業群發展的“雙帶頭人”成為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潮流。特別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期間居家學習,職業教育的專業實操課應該怎樣上?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和領會抽象的專業課知識?這對于傳統的教師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因而,“雙師型”教師的信息素養不高,信息技術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需要;部分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顯得力不從心等問題阻礙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的提升。
三、“十四五”期間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立健全職教師資格制度,促進職教教師專業化發展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世界范圍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總趨勢。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推進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已成為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專業化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其含義是指一個普通的職業群體在一定時期內,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的過程”[9]。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并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10]。教師專業化也可以理解成為“教師個體的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以及教師為爭取其專業地位而進行努力的過程”。教師專業化不僅包括教師個體專業化,還包括教師職業專業化[11]。
首先,建立嚴格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準入制度。教師資格是想要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人員需要滿足的最基本條件,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是國家實行的教師職業許可制度。德國對職教師資強調的是術業有專攻,其職業教育教師可以分成兩類:職業學校的教師和企業培訓員,但是不論哪種教師獲取教師資格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既要經過專業理論的學習,又要有相關教育知識的儲備,并且需要通過國家的職業教師資格考試,獲得相應的證書才能算是正式教師,尤其是企業培訓員要求相當嚴格[12]。美國社區學院對專職教師一般要求具有碩士學位,如果是緊缺型的特殊專業則可放寬至學士學位,但所有應聘者都應該有兩年以上的專業實踐經驗或與招聘專業相近的實踐工作經驗。而對于兼職教師則要求學士學位即可,緊缺型特殊專業不做學歷要求,但是對實踐工作經歷仍有嚴格要求,所招聘的教師必須具有六年以上專業實踐經驗或與招聘專業相近的實踐工作經歷。嚴格的教師資格準入制度,保證了德國和美國的職業教育發展的質量。《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完善職教教師考試資格制度,在國家教師資格考試中,更加強調專業教學和實踐要求。自2019年起,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原則上需要滿足3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歷,學歷上要求高職及以上(持有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畢業生除外);自2020年起,基本不再招聘未具備3年以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應屆畢業生,但具有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雙師型”職業技術師范專業畢業生除外)[13]。因此,建立嚴格而具體的職教教師資格準入制度是當前我國職教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
其次,構建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專業標準。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專業標準不僅是國家對職業院校教師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職業教育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構建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專業標準,應以專業教學和專業實踐為出發點,以教育理念、專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與專業服務為落腳點。為此,教師應當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職業教育是以市場為導向而發展的教育,教師應當隨著職業教育的變革和發展更新教育理念,形成對職業教育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教師還應當具備深厚而廣泛的專業基礎知識、科學的教育知識以及在實踐中形成的豐富的實踐經驗;應當具備完備的專業能力,例如預先安排教學環境的能力;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能力;課堂教學能力以及成績考核能力等。
(二)完善職業教育教師教育體系,改革師資培養培訓模式
第一,建立健全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相關制度。首先,建立以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水平學校和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開放、協同、聯動的教師教育體系。其中,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是專業師資培養的核心力量,能夠引領教師教育發展的方向。沒有職業教育師資專門培養機構的地區,要組建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或者在綜合性大學通過共享教育資源等方式設立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其次,借鑒基礎教育公費師范生政策,將其推廣運用到職業教育領域。改革職業教育師范院校的招生制度,拓展生源的渠道和招生途徑。2007年以來,實施的免費(公費)師范生政策,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了許多優質的教師,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如果將免費師范生政策運用到領域,減輕職業教育師范生的教育負擔,采取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政策,將會進一步穩定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投身于職業教育。最后,積極探索職業教育師范生本碩博連讀機制,提升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層次。隨著社會對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要求不斷提升,對“雙師型”教師的需求以及對職業教育師資的學歷要求也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指出,要提升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層次,要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具有精湛實踐技能的“雙師型”專業課教師;探索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本科和教育碩士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有機銜接的培養模式;擴大教育博士招生規模,面向職業教師和校長,完善教育博士選拔培養方案。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師資,以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第二,改革創新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模式。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主要來自各類學校,學校仍是解決“雙師型”教師短缺的主要渠道。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機構要開展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研究,轉變“學科式”的培養模式,借鑒國外有效的職業院校師資培養方式。結合職業教育教師的職業技術專業性和教育性特征,結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結合、知行合一的理念,結合區域經濟和技術發展,明確專業師資培養目標,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從而增加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數量,提高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質量,以滿足職業院校對專業教師的需求。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要在鞏固原有對口招收“三校生”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3+4”“3+2”的中本、高本一體化貫通培養模式,即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與職業院校的一些優質專業聯合培養職業技術師范生,用較長的時間來培養高質量、符合職業院校發展的“雙師型”教師。積極探索“3+5”單獨招生、對口培養培養模式。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探索的“3+2”模式,廣西大學等4所高校試行“4+1”模式培養中職教師,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探索“實行雙證書制度、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模式和“雙導師、雙基地、雙證書”模式,這些實踐探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探索“雙師型”教師的分類分級培養模式。校內全職“雙師型”教師和校外兼職“雙師型”教師各有所長,各地各校要根據同類型和能力層級,參考《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中的項目,結合學校和合作企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培養培訓方案[14]。對此,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立起了“多層次”的教師培養體系,對新分配進校的教師安排第一年跟班聽課在崗研修;借助兼職教師培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教師工作站等平臺,與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對學校教師進行全面教學信息化的培訓;對骨干教師進行數字化資源建設、信息化教學設計、微課制作培訓;對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師資進行培訓;對專業化教師進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考評員培訓[10]。為教師建立“多層次”“分級分類”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各類教師了解自身培養模式,根據教師實際需求,為其發展提供適宜的土壤。
(三)健全和落實繼續教育制度,提升“雙師型”教師培訓水平
教師在職繼續教育,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教師通過職后的培訓與進修,于自身職業發展而言,可以不斷更新知識技能以及專業認知,應對社會發展變化對教師專業性和職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于教師課堂教學而言,可以幫助教師將社會生產第一線最新知識技能動態和教育教學前衛理念方法引入課堂,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美國設有專業發展日,每年教師利用假期接受培訓和到企業進行實踐活動。德國對教師接受繼續教育時間有明確的規定:教師可按4%的工作時間接受繼續教育,同時培訓課程內容比較靈活,可根據具體的職業發展需要來選擇具體的培訓內容[10]。近些年來,國家也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工作,極大地提升了職業教師專業化水平。當前,要進一步健全職業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建設,實現其繼續教育常態化、規范化、終身化。
首先,要制定全覆蓋的繼續教育培訓制度。《實施方案》指出“全面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要求教師在從業期間,必須不斷接受新技術、新知識、新規范教育和培訓,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及時傳授給學生新的理念、知識、規范和技能。其次,要加快研發職業教育教師培訓課程體系。職業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必須依托課程體系來進行。從時間來看,可以借鑒英國經驗,將其分為短期進修課程和長期進修課程。短期課程通常是針對職業教師教育教學中某些具體問題的課程,學習時間從數天到幾個星期不等;長期課程則主要是職業資格或者學位課程學習,即學歷提升或技能等級認定等,時間會持續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者更長時間[15]。從內容來看,可以借鑒德國模式,分為知識更新型培訓和管理型培訓。知識更新型培訓旨在鞏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學科帶頭人培訓、對新教學計劃和培訓規則的培訓、教師針對自己需要而自由選擇培訓主題;管理型培訓主要是對擔任行政職務的教師進行培訓。最后,落實企業實踐制度。繼續教育教師培訓往往離不開企業的支持,企業在技術的采用和設備的更新方面可能會走在學校發展的前面。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到企業進行實踐,接觸最新設備,學習最先進的技術,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企業也應派出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和管理人員擔任講師,到學校為在職培訓教師進行培訓指導。例如,黃石市上達電子(黃石)股份有限公司與湖北工程職業學院成立了“上達電子產業學院”,湖北工程職業學院的教師能夠到上達電子公司去實踐學習,上達電子公司的技術工人也能夠進入學院給學生們講課授課,有效地落實了“雙師型”教師的企業實踐。
(四)加強教師管理制度建設,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發展
健全教師管理的各項制度,促進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人員編制、職稱評定等多方面入手:
第一,結合學生規模和學校專業類別等設定中等職業學校人員編制。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各地出臺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情況的通報》,各地編制情況主要有四種:設定統一生員比、根據學生規模設定不同生員比、根據學校專業類別設定不同生員比、綜合考慮學生規模和學校類別設定生員比[9]。2020年,黃石市大冶市教育局綜合考慮學生規模和學校類別給大冶職業技術學校劃撥了20個教師編制,允許其自主招聘、自主管理;同時對于大冶中專的教師編制管理則是根據招生規模大小來設定,采取“缺多少、招多少”的政策。
第二,制定校企“雙師”職稱評定的辦法,促進學校與企業人才互通。可借鑒國外學校—社會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等值互認的先進經驗,在實行獨立的職業教育職稱評審制度的同時,根據職業院校教師群體的特性,實行彈性的、多元化的教師職稱評定制度。首先,“雙師型”教師職稱評定條件應依據教師專業標準,注重教師綜合素質的同時更加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放在職稱評定的首位。其次,在評價機制上應當予以創新,不僅看重教師在校的教學成績,更要將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服務社會的成果考慮進來,認可教師在企業實踐中所取得的成果,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后,建立專家資源庫,對“雙師型”教師職稱進行評定。專家可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組成,避免職稱評審過程中完全按照本科院校的規章制度,造成對專業課教師不公平的情形[16]。例如,重慶市于2017年發布了《重慶市院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技師)“雙師”職稱評定辦法》,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允許企業中的兼職教師評定工程技術職稱或鑒定技能等級,允許院校中的兼職企業人員評定教師(研究、實踐)系列職稱[6]。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網站.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1-3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2]教育部網站.發布《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并介紹相關重點任務進展情況[EB/OL].(2019-10-1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475/twwd/201910/t20191017_404061.html.
[3]徐輝.關于“十四五”教育規劃的若干建議[J].教育研究,2020,41(05):12-16.
[4]張志強.關于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04):123-124.
[5]林宇.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5(01):79-82.
[6]邵建東,徐珍珍.現代職教體系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訴求、問題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6(03):100-103.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 2017-10-28 (01) .
[8]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04):118-125.
[9]朱旭東,宋萑.新時代中國教師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8:144-159.
[10]賈平.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有序培養研究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55.
[1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
[12]鄧金.培格曼最新國際教師百科全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553.
[13]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11):30-34.
[14]李霄鵬,吳忠魁.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專業化發展[J].比較教育研究,2011,33(01):54-57.
[15]屈書杰.職業教育教師的國際比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4-31.
[16]王晞.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與發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148-158.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Competency Teachers” China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main situation and key tasks
Fu Wei-dong, Luo Shu-xin, Feng Wei-gu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Informatizatio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has become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all par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became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era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2.0 also brought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our country. For this reason, it is specially proposed to establishing a systematic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teachers qualifi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words:“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Double-Competency Teachers; situation;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