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民
摘要:基礎教育核心素養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師也要具備專業核心素養。文獻梳理發現,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在其素養內涵、制約因素、教學實踐、素養培養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全面,但還存在著研究膚淺、片面、不充分等問題。中國特色和學科視角的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研究還有待深入。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師專業核心素養;中國特色;學科視角
中圖分類號:G6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1)01-0043-07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研究“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教育問題。2016年,林崇德等關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報告,架構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容結構和要點體系。2017年,教育部組織專家修訂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4門學科課程標準,把黨的教育方針中關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具體化、細化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凝練學科核心素養,確定課程目標,研制編撰教材。2018年,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布局新課程全員培訓,啟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到2025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各環節全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理念、內容和要求。這一系列政策和行動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核心素養課程教學改革開始進入實踐階段。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執行人,他們的素養現狀和水平決定著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質量和效率。在核心素養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素養研究和培養已經成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迫切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教師專業素養發展脈絡
從教師專業化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專業化前期、專業化初期、專業化發展期、專業化轉型期。不同階段其教師的專業素養內涵也不相同。
在我國古代,教育一般以吏或者以文化知識人為師;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教育一般以智者為師,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這個時期可看作教師專業化前期,教師雖然重要,但是教師專業發展沒有被認識,當然也不被重視。在專業化前期,人們要求教師在思想、文化、知識和學術方面有一定造詣,這就成了教師專業素養的主要內涵和要求。教師工作也只是一種兼職工作。
專業化初期,教師工作成為一種職業。近現代以來,師范院校建立,教師教育系統化、制度化。師范院校規定了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包含了教師專業素養的基本內容。這一時期,學校教育專注于大規模、批量化、同質性工業化社會人才生產,社會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并不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也比較低。但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初具完形。
專業化發展期,教師專業發展得到重視。工業革命后期,社會對教師教育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955年,世界教師專業組織會議率先提出研討教師專業化問題,推動了教師專業組織的形成和發展。1966年,國際勞工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對教師專業化作出了明確說明,“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1]。1986年,美國卡內基工作小組、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國家為培養21世紀的教師作準備》《明天的教師》兩個重要報告,確立了專業性的教師教育改革和教師職業發展目標,拉開了“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序幕”[2]。
這一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是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建立教師專業標準、重新設計教師教育課程、創建教師專業發展學校。[3]教師專業發展受到極大的重視。同時,由于教師的專業化與其職業的適應性相關,教師專業發展正在形成和完善基于職前、職后和終身發展一體化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教師專業素養從共時和歷時兩個時空不斷豐富完善發展。
專業化發展轉型期,教師專業發展由發展體系完形建構向專業發展內涵廣度和深度轉型調適。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基于職業對象和社會需要的嵌入式發展。如果說專業化發展期,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是滿足工業化的社會人才培養需要的話,那么,21世紀的教師專業發展則是突破工業化社會人才培養的規模化、批量化、同質化向適應社會發展和創新發展的個性化、特色化、需求化轉型。21世紀是數字、信息和知識經濟世紀,數字信息技術為人的潛能的挖掘和發揮搭建了平臺,思想創新、文化創新、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人的潛能和價值的賦體。學生能否在數字信息和知識經濟社會中生存和發展關鍵要看教師能否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為此,教師也相應地必須具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專業核心素養。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學生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起點和歸宿。同時,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從學段、學科、環節、力量、渠道等方面統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布局,這也必然要求教師專業素養與之相契合,適應學生學段、學科、環節教學需要。因此,基礎教育核心素養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應該由一般完形式專業素養發展向集束式專業核心素養發展轉型,以適應一日千里的時代變革和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需要。
二、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研究回顧
教師專業核心素養脫胎于教師專業素養,是核心素養時代教師專業素養的凝練和升華。由于基礎教育核心素養課程教學改革剛剛開始,教師核心素養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這里根據研究文獻梳理歸類,從五個方面回顧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研究現況與不足。
(一)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維度
教師專業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師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內涵多是從維度劃分來闡釋的。王瀟晨和張善超根據國際研究歸納出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研究的不同維度。主要有二維度說、三維度說、四維度說及融合說四種類型。[4]
教師核心素養內涵來源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文獻研究,二是實證研究。文獻研究方面,主要通過借鑒、概括、歸納、演繹形式獲得了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內涵。趙垣可和范蔚在借鑒OECD和歐盟,國內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辛濤等,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崔允漷等,以及張華、余文森、李藝等對學生核心素養研究的基礎上,從思想基礎、具體內容以及呈現方式三方面解讀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內涵,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等內隱和外顯內容。[5]桑國元等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等文件概括出了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的基本框架, 凝練成三大類型、八大素養:師德與理念素養,包括師德素養、教育理念素養;知識與能力素養,包括知識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素養;綜合素養,包括人文素養、信息素養、研究素養、自主發展素養。[6]劉麗強等根據美、日、澳、新等國家的教師專業核心素養框架構建了我國教師專業核心素養模型, 主要包括一個核心理念、三個基本領域、十二個素養指標, 形成三層結構體系。即以培養“專業化教師”為核心, 涵蓋教育知識、教育情懷、反思學習能力, 綜合表現為本體知識、條件知識、實踐知識素養內容。[7]
實證研究方面,主要是通過實踐建模歸納概括出了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內涵。馮偉光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相關國家政策、《課程標準》相關要求,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覺悟、專業素質、創新意識和道德品格四個方面。[8]其實,這不僅是我國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也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王光明等通過對358份政策文件、教師專業標準和學術論文文本分析以及全國33個省級行政單位2186名教師的問卷調查和5位教師教育領域的專家調研,運用Nvivo 11.0質性研究工具分析建構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和能力結構體系,核心素養包括道德修養、教育精神、文化修養等內容,教師專業核心能力包括教育教學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等內容。[9]
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內涵的探究過程體現了學者們學習借鑒、實證創新的研究邏輯,但總體而言,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內涵研究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居多,實證創新成果則較少。因此,我國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研究的中國特色、中國話語和國際競爭力視點還有待深入。
(二)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的制約因素
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的制約因素既是教師專業素養生成的條件,也是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趙垣可和范蔚從內外因視角整體研究了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的制約因素,認為教師的生理、心理和知識等內部因素,家庭、學校文化和制度、國家政策等外部因素制約了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10]王光明等從認知維度實證研究了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的制約因素,認為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和能力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師的自我認知局限:教師對自身發展存在濃厚的推責情緒,嚴重依賴外部環境推動發展,對專業發展的邊界認知模糊;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和能力的發展還需依賴教師自身對專業核心素養和能力及其要素間層級發展的深層體悟,并貫穿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整個歷程。[11]
黃友初從知識維度研究了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的制約因素,認為肇始于2000年的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是以“三維目標”建構的,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也必然與之相契合;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新的課程教學理念,不同于“三維目標”課程教學理念,因此,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導向的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應從“三維目標”過渡到“核心素養目標”, 教師的專業素養也需要建構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師知識結構體系,建構符合時代發展的教師知識新體系。[12]熊英從勝任能力角度研究了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的制約因素,認為教師專業素養主要受知識體系、學習意識、實踐經驗、教學模式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制約。[13]王儉和謝笠認為,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相通的,提升教師的課程理解力、課程開發力、課程實施力與研究力,使教師努力成為課程實踐研究者, 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才可能順利實現。[14]
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發展制約因素研究經歷了從全面研究到具體維度研究,再到實證研究,體現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助于全面把握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三)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
教學實踐是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的展現和提升手段?;A教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問題實質上就是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發展的根本問題。從教學實踐看,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還存在嚴重問題。
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概念認知問題。
基礎教育核心素養概念內涵的理解和把握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前提。研究發現,教師對基礎教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概念認知不深刻、不充分、不到位。
李新麗對地理學科教師的教學調研發現,教師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內涵概念缺乏全面深刻地理解。[15]劉廣軍和劉偉對數學教師的教學調研發現,數學老師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對數學核心素養概念的認知度較低,數學核心素養在教學中不能落到實處。[16]蔣金珍和劉亞從生物學科教師的教學調研發現,教師對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認知程度較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目標基本上難以落實。[17]歐陽芬等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調研發現,中學語文教師在社會參與方面表現良好,在文化基礎和自主發展方面卻表現欠佳;初、高中語文教師普遍不能夠關注學界的本學科前沿問題研究和國際視野下的先進教育理念研究。[18]王運貴從學段和教師年齡的維度調研發現,中小學教師培養學生六大核心素養的總體情況良好,但是,不同維度的核心素養培養重視不均衡,核心素養的階段性差異不明顯,并且教師對核心素養的教學認知隨著教師年齡和教學年級的增加而逐漸減弱。[19]
2.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問題。
[12][36]黃友初.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知識的解構與建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106-113.
[13]熊英.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中學教師勝任力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33-36.
[14]王儉,謝笠.指向師生核心素養的教師課程能力提升[J].教師教育研究,2018(05):46-50.
[15][21]李新麗.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以山西省為例[J].地理教學,2019(15):13-17+32.
[16]劉廣軍,劉偉.高中數學教師對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認知度調查[J].數學通報,2019(09):16-19.
[17][20][22][24]蔣金珍,劉亞.基于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設計的認知與實踐現狀調查分析——以上海市中學生物學教師為例[J].生物教學,2020(05):25-28.
[18]歐陽芬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中學語文教師素養構成和表現[J].教育學術月刊,2019(02):98-103.
[19]王運貴.山東省中小學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學表現的現狀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8(06):93-96.
[23]鄭偉,盧文祥.核心素養視域下生物學教師課堂評價語探析[J].生物教學,2020(05):21-22.
[25]李星云.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45-48.
[27]曾文茜,羅生全.國外中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價值分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07):9-16.
[28]周穎華,陳飛.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師培養模式:挑戰與轉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4):22-24.
[29]張賢金等.基于“核心素養”理解的高中化學教師培訓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4):9-12.
[31]何勁鵬.卓越體育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實踐探索[J].體育學刊,2017(02):91-95.
[32]衛倩平.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路向分析:基于對概念和要素研究的文獻梳理[J].當代教育科學,2018(08):39-43.
[33]任毅,任國榮.新課改下地理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 (12):59-60.
[34]葉菊艷.各國教師教育取向及其核心素養主張[J].人民教育,2016(23):29-33.
[35]韓加強.地理教師核心素養:新課程改革的訴求[J].地理教學,2018(07):9-12+49.
[39]李春會,李亮.中學政治教師的核心素養[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07):4-7.
[40]肖鳳翔,張明雪.教育情懷:現代教師的核心素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2018(05):97-102.
[41]吳潛濤,張磊.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教學與研究,2019(07):5-12.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Accomplish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re Accomplishment
Liu Yi-m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Guangdong 514000)
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on core accomplishment course requires teachers to adapt to it and have professional core accomplishmen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t is found that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re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in the aspects of their accomplishment connotation, restriction factors, teaching practice, and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of superficial, one-sided and insufficient research. The stud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re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ipline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Keywords:core literacy;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re qualit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