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菊紅
[摘 要]七年級數學是學習初中數學的初始階段,也是小學和中學數學學科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上都有較大的差別,容易出現學生數學成績降低、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數學枯燥、抽象,要想提高七年級數學教學效果和質量,就要調整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生活出發,抓好課堂環節,引發學習興趣,精心設計生動有趣的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活力,采取多種評價方式,豐富教學活動,激發求知欲,激勵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七年級;數學;學習興趣;積極性
七年級學生處于小學與初中的銜接時期,剛剛步入初中大門,就面臨著諸如生活環境改變、課程負擔加重、教學內容加深等新問題。這些問題使很多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從對各科充滿學習興趣,逐漸變為對學習沒有了積極性,這種現象在數學學科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教師應重視這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做好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學習銜接。
一、關注熱愛學生,增強親和力
步入七年級的學生個人意識剛剛開始出現,這一時期不同于小學階段,也不同于成人階段,他們的童心依舊存在,青春欲望漸漸萌發。因此,對他們的優點要積極給予表揚和肯定,對他們的錯誤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分析原因和講道理,尤其是對于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更要多親近他們,與他們多進行交流和溝通,多幫助他們,增進與他們之間的關系,多幫助他們解決學習方面的問題,讓他們通過和教師成為好友,喜歡和教師交流,從而自然地喜歡教師所教的學科,喜歡聽其講課,并愛鉆研這一學科。
二、抓好課堂的引入環節,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級數學比較貼近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在引入環節,要有效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引導學生從上課開始就完全投入到學習中。
比如,在《乘方》一課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把一張足夠大的厚度為0.1毫米的紙連續對折30次的厚度能超過珠穆朗瑪峰,這是真的嗎?這一問題一拋出,學生的好奇心立刻被激發,一張薄薄的紙片怎么能夠和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進行對比?這是怎么計算的呢?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被調動起來,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再比如,在第一章《有理數》的《有理數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出明代南海才子倫文敘的數學詩,并對學生進行提問:詩中的數字是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請問何來百鳥呢?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立刻討論起來,經過一分鐘的討論,學生發現在這些數中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能得到100,最后教師展示出答案,學生感到很開心,感受到來自數學學科的神奇之處,有效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精心設計生動有趣的問題,提高課堂活力
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極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從而削弱學習興趣。七年級數學內容安排非常切合生活實際,來源于實際生活,教學中抓住生活實際,可以讓數學學習變得更直觀。在教學《觀察物體》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播放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學生一邊欣賞優美的詩句,一邊觀看優美的畫面,教師可以問學生:“誰能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呢?”學生都非常熟悉,紛紛舉起小手積極搶答,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引導:“我們這節課也用詩人的眼光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同一物體,我想我們也會有驚人的發現。”教師可以拿出準備好的教具,比如茶壺、茶杯和熱水瓶,學生的學習興趣頓時高漲起來,可以把水杯放在中間,學生集中到一起,圍起來觀察這三個物品,學生圍著講臺走一周,每走到一個方向停留一分鐘,畫出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結果,教師搜集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畫面進行展示,然后提問:為什么看到的不一樣?它們分別是從哪個方向看到的?學生回答后教師接著講解,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可以得到不同的圖形。其中,重點學習從三個方向看到的圖,即:從正面看到的圖,稱之為主視圖;從左面看到的圖,稱之為左視圖;從上面看到的圖,稱之為俯視圖。之后研究幾何體的三視圖,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錐、乒乓球和正方體,以小組為單位,隨意擺放三個物體,分別按要求畫出它們的主視圖、左視圖和俯視圖。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會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直到下課還能沉浸在觀察物體的學習活動中。這節課突出運用學生的主體性原則,使原來枯燥無味的講解變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設計學生喜歡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采取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習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進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針對學習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教師可以建立“班級擂臺賽”評比。把班級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四人,針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上課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學習討論情況、測驗得分情況進行打分,每周一進行匯總公布成績,評選個人和小組的擂主,表揚進步最大的學生,給獲獎同學拍照片,制作美篇,定期在班級群內發表。這種評價方式更注重學生的情感,既具有定量評價,又有定性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開展豐富的數學活動,激發求知欲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數學活動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要在使用教材時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進行知識重組整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對教材的細心挖掘,充分有效地將知識激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開展數學互動,使數學學習生活化,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情中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例如,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可以在班級舉行“我是理財小能手”的活動,每名學生幫助自己的家庭統計每周的生活收支賬目,收入記為正數,支出記為負數,計算每周的總收入、總支出、總結余以及每日平均支出等數據,并妥善保存賬目,每周在組內進行交流。這項活動不但讓學生通過計算家庭的收支情況提升計算能力和統計能力,而且還讓學生學會了參與家庭事務,增進與父母的交流,學會理解父母。在《有理數混合運算》的第一節,教師可以利用撲克牌(去掉大王和小王)讓學生分組游戲,抽出4張牌然后填加、減、乘、除符號使運算結果為24的“24點”游戲,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加深對有理數混合運算概念的理解。這種游戲活動的安排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2.開展特色數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數學知識相對來說內容較為枯燥,形式較為單一,為了讓數學知識的鞏固訓練過程更加有吸引力,提高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在數學課之外的課余時間可以開展數學口算達人競賽、計算器使用大賽和小組解題大賽等競賽活動,通過比賽的形式提高學生對數學練習的重視和喜愛程度,在競爭的氛圍中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還可以布置家庭作業,安排“數學周報”,學生把一周所學的數學知識以手抄報的形式進行整理,還可以找出特殊的題型和同學分享等。
3.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第一,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預習是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很多七年級學生不會運用這一方法進行學習,因此,教師有必要教他們預習的方法。教師應教會學生寫預習筆記,預習筆記不要寫得太復雜。第二,教會學生聽課。聽課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有些學生在“聽”時不懂方法,學習效果也就不明顯。怎樣聽好課呢?在聽課時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抓重點記聽課筆記,在上課時,學生要把教師強調的某些概念的本質屬性及相互關系的揭示與剖析,對結論的獲得過程,論證過程的分析,以及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與認識記下來,以便于復習鞏固;預習中標記號的知識點應“認真聽,多提問”,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并認真完成作業。第三,教會學生復習。學生除了完成課堂作業,自己還應選做適量的練習題,題目要有針對性和典型性,題目來源主要是課本和習題集。第四,教會學生寫出自己的思考和疑問。從預習到聽課和練習,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什么心得,對所學的方法理解和運用有什么體會,以及對本節知識與過去知識的聯系有什么認識,都可以記下來。另外,對本節課內容尚感模糊的地方,對練習中遇到的新困難或在課外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不解的問題也應記下來,然后通過學習和再思考等方法解決。
在教學中,即使是枯燥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能夠用心設計,通過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加大學習前進的動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定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陳金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來[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7,(47).
[2]吳正軍.論數學學習興趣培養的重要性及方法[J].亞太教育,2015,(23).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