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
[摘 要]本文主要以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教學為例,論述了提升小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和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要提高學生文本閱讀的能力,首先,要端正學生閱讀文本的態度,給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興趣。其次,要培養學生養成圈劃重點的習慣,對文本和題干的關鍵字進行圈劃,并在教師的講解下,加深對文本重點內容的理解。最后,要培養學生在閱讀時的質疑能力,使學生在閱讀時學會對文本的內容提出疑問并積極探究,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培養謹慎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文本閱讀能力;有效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相應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學生文本閱讀的能力就是其中的重點之一。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文本閱讀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可以增強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進而強化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閱讀文本時微小習慣的有意識引導,逐漸使學生的閱讀文本汲取信息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端正學生閱讀文本的態度
學生的學習能力往往與學習態度直接相關,教師如果對數學文本閱讀不夠重視,那么,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的提高就會存在困難。小學生的各方面發展都處于發育塑造的良好時期,在這個期間更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數學文本閱讀的態度也是其中之一。學生信心不足是產生不良學習態度的主要原因,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方法幫助學生增強信心,如在數學課堂上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數學競賽,讓學生復述數學文本的含義,在相互競爭中提高學生閱讀文本時的記憶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例如,《負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通過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對比引入了負數的概念,教師可以根據這節課剛學習的負數,鼓勵學生大膽用自己的語言對負數進行描述,學生可能會這樣回答“負數就是小于零的數”“和-20這樣的數都叫負數”,在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中,樹立學生的信心。教師根據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競賽式的問答,將“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水結冰時的溫度是0℃”“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溫可達-89.2℃”等問題寫在黑板上,學生搶答問題中包含的負數和正數,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答案寫在黑板上,使學生在這些趣味活動中認真閱讀課本,從而,樹立學生的信心,端正學生閱讀文本的態度。
二、培養學生圈畫重點的良好習慣
數學中的邏輯定理、定義公式、概念表述等都是具有嚴密性和準確性的規范表達,不僅不允許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生錯誤的曲解,而且要求學生要掌握其中的核心要義。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養成隨手圈畫的習慣,將所閱讀材料中自認為是重點核心的字詞圈畫出來,并對這些圈出的核心內容進行反復的揣測琢磨,把握其中的內涵。在做題的過程中也不例外,引導學生在閱讀題干時按照自己的習慣對題干中的關鍵字隨手標注,整個題干的已知條件就一目了然,大大減輕了學生做題和閱讀時的壓力。
例如,在學習《負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時,學生經常會因為馬虎而出現把正負號看錯等低級錯誤,因此,對重點內容的圈畫就顯得格外重要。學生在閱讀課后習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題目中的重點內容圈畫出來,先給學生做一次示范,在“某糧庫運進20噸糧食,記作+20,運出15噸糧食記作……”這道題干中,提示學生是對糧食進出數量做正負號標記,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很快就能將題干中的“運進”“+20”“運出”幾個關鍵字圈畫出來,從而得到這道題的正確答案。又如,在《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中,教材上描述三角形面積的公式是“用a和h分別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S=a×h÷2”,在這個定義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其中的“底和高”分別在定義的文字描述和圖形中標注出來,加深學生對于這個定義的理解和掌握,防止與其他知識混淆。
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重點
準確抓住文本的重點內容是提高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要提高學生文本閱讀的能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不要對所有的內容全部進行詳讀,一概而論的方法會使學生在閱讀之后仍然對內容不理解,抓不住文本中所要表述的核心內容。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要咬文嚼字地揣摩文本的重點,理解題目表達的條件和思路,定理闡述的意義和要求,對重點內容進行反復閱讀和分析,真正對文本表達的內容做到理解透徹。教師教授新課和習題點評時,也要有側重點,詳略得當既能使學生抓住課堂數學知識的核心,又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慢慢培養自己主動閱讀和探究重點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表面積》這節課,教師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對其中“底和高”這兩個重點內容圈畫出來以后,要向學生進行詳細講解圈畫出這兩個關鍵字的原因和意義,否則學生可能在做題時,所代入的底和高的數字不能對應。教師要強調定義中的“高”不能作為其它的高,應該是求取面積時帶入的底上所做的高,學生經過教師的強調和自身的揣摩就能夠深入地理解這個公式。有了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作為鋪墊,在下一節進行梯形面積的學習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和重點內容的圈畫,學生依照之前學習的思路,把梯形面積公式中的“上底”“下底”等重點內容圈畫出來,并在教師的講解下,理解這個公式的由來和意義,強化學以致用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閱讀時的質疑能力
學生在閱讀中對所瀏覽的文本提出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表達自身不同觀點的過程,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的這種行為,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思考、多提問。教師也可以適當激勵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提出質疑,這種做法能夠使學生在閱讀時的思考更加周密,對文本的觀察更加仔細,從而拓寬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綜合素養。
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前對學習內容進行了預習,多數學生已經了解到梯形的面積公式是上底加下底得出和的結果,用這個和乘以梯形的高并除以二,這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但有一些學生提出疑問“最后得出的結果為什么除以二”,這個疑問就會激發學生對于公式推導的探索。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探索,動手剪出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就可以觀察到平行四邊形面積和梯形面積的關系,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一個梯形面積的二倍,由此得出的梯形面積公式。通過學生對公式提出的疑問,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主動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由來,教師要鼓勵學生這種提出質疑的行為,并針對學生的學習疑惑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在做題的過程中也不例外,學生在閱讀同樣的文本時,由于思維意識的差別,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思路,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閱讀題干時踴躍發言,通過質疑和思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五、注重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時期的學生對數學閱讀往往由于知識的抽象乏味而失去興趣,不利于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對于數學閱讀的興趣,二者輔相成就可以相互促進。要想激發學生對數學文本閱讀的興趣,就要減輕學生心中的負擔,教師可以將數學教材作為目標導向,備課時按照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和個性特征,根據課本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情境引入課堂,從而啟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將各種實際情景引入數學課堂,把學生要閱讀的數學文本充分與實際相結合,讓數學知識融入在生動的情境中,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和學生閱讀文本的動機。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的課程《簡易方程》時,學生初次接觸方程和未知數,如果教師引導的方法不恰當,學生就會對這一部分文本的閱讀產生抗拒,因此,教師在授課時需要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其中,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新課引入時,教師利用天平和砝碼與學生一起動手操作,在天平左側放置一個100克的砝碼,天平右側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讓學生觀察天平兩側是否平等,結果顯然是不平等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在50克的砝碼一側加入一個未知克數的砝碼配平天平,學生到教材上閱讀能夠表達這一現象的文本,通過對教材的閱讀輕而易舉地找出“像x+50=1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句話,自主接觸到新課學習的內容和概念代表的實際意義。運用這種方法,將學生的動手操作和閱讀教材結合在一起,把學生從實踐中帶回到教材文本的閱讀中,激發了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
六、加強數學文本歸納整合度
小學五年級的數學知識相比低年級更為復雜,教師在注重教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前后相關的數學知識脈絡,這就為教師引導學生文本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協助學生加強對前后知識的歸納,深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體系的理解,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歸納整合的過程作為提升閱讀能力的中心,也是讓學生把文本中的核心內容和思路方法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并學以致用。所以,教師應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閱讀的知識進行回憶和整合,串聯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從而為更高年級的數學學習和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進行《分數的加減法》這一章的學習時,低年級的學生早已經完成了對整數加減法的學習,教師就可以將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共同點在學生閱讀前進行歸納整合,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加透徹,從而進一步促進閱讀文本能力的提高。通過學生的課下預習,學生對分數加減法的內容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師這時引導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過程和計算,讓學生在腦海里將整數的加減法重新復習,關系整數加減法和分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整數加法中,2+4可以進行直接的運算,而在分數加法中,1/2+1/4可以直接運算嗎?學生可以帶著疑問進行文本閱讀,在教材上找到解答疑惑的文本內容,學生積極回答“根本不同就是分母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在學習時通過對比和提出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與區別,讓學生帶著尋找答案的意識,更加有目標和效率地進行文本的閱讀,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知識架構,加深學生閱讀文本時的印象。
七、教師以身作則積極引導
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者和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課上閱讀文本時,要時刻謹慎自己的閱讀和授課態度,避免出現粗心大意的情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教師行為的影響下養成細心認真的閱讀習慣。對于各種定義、概念、公式的講述,教師要做到語言嚴密和邏輯嚴謹,對于一段文本中的內容,要進行有側重點的閱讀和講解,采取一邊閱讀一邊標注的方法,對文本中的主要信息進行提取,整合各種信息之間的聯系,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學習《簡易方程》這一節時,教材上具有邏輯性的內容較多,教師在和學生一起閱讀文本時,就要注意圈劃關鍵字。閱讀到“等式兩邊同時乘以同一個數,得到的結果仍然是等式”的內容時,教師要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將關鍵詞“兩邊同時”圈畫出來,并帶領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同時,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等式只有一邊乘一個數,所得的結果還是等式嗎?”,學生通過動手驗算會得到否定的答案,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教師行為的熏陶下養成謹慎閱讀、圈劃重點的好習慣,提升了小學階段學生對數學文本的閱讀能力。在習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同樣也要注意自己閱讀題干解題時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好示范。
學生對數學文本的閱讀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周圍環境的熏陶逐步培養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和以身作則。培養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閱讀文本與實際的情境相聯系,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文本閱讀能力,在閱讀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從而使學生增強信心、端正觀念。真正地實現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為學生更高年級的數學學習乃至綜合能力養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啟賀. 提升小學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7,(21).
[2]蔡慧霞.提升小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策略例談[J].教師,2016,(28).
[3]陳艷珠.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提升的策略[J].亞太教育,2015,(10).
[4]陳艷珠.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現狀探析[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04).
[5]張延俊,陳艷.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提升策略探討[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 2019,(02).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