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倩蕓
摘要:有別于普校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新時期要搞好聾校班主任工作往往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追尋一條走進學生的心路。這就要求教育者放下威嚴拾起耐心、放下姿態拾起關心,轉變思路與角色,分清聽障學生教育康復工作中的“優先級”,傾聽學生“心聲”,以愛立情、以心換心。
關鍵詞:聽障;教育康復;重要;優先級
有人用養花來類比教書育人,筆者深有體會。聽障生的教育既沒有固定教學模式、又不完全適配傳統教學手段,更無法用短時間來丈量成效。如果將健全的孩子比作春天的花朵,聽障生就是開在寒冬的臘梅,需要教育者有足夠的耐性與恒心,分清在特殊教育康復工作中的優先級。畢竟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如果沒有正確的澆灌,必將過早的枯萎,甚至無法用自身的綻放報以這個世界美麗與芬芳。
一、事業比職業更重要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職業認同感,就應該把教師當做事業,而非職業。職業聊以養家糊口,事業才是精神食糧。而如果我們想要收獲更多的職業幸福感,那就一定得試試當幾年班主任。我們都曾是學生,都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老師,而當我們自己站上了講臺,甚至成為了班主任,才更明了肩上這份擔子的意義重大。因為,天底下沒有其他任何一份職業,可以像班主任這樣,影響那么多人的一生。
二、關愛比關注更重要
聽障生與健全學生有所不同,對他們而言,關愛比關注更重要。聾校大部分學生在學齡前,都生活在一個相對孤獨、自我的世界里,由于一直無法與外界正常溝通,他們的需求往往無法被滿足,也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對待。入學后,學生的境況發生了很大改變,學校的關照、老師的關注、社會各界的獻愛心,很容易讓學生從新奇到漠然,漸漸形成“我們是弱勢群體,受到特殊照顧是理所應當”的想法。聽障生如果從小在這種關注中長大,又缺乏適當的引導,畢業后必然會受到的沖擊而心理失衡。這讓筆者警醒,其實他們需要的不是過度關注,而是真切的關愛,是樹立起正確三觀、走出思維怪圈。所以,想要做好特教班主任工作,讓孩子們正視自己、融入社會,給予關愛比給予關注更重要。
三、行動比口號更重要
聽障生往往不能準確理解高深句意,對他們而言行動比口號更重要。與其教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如先教育他們從熱愛班級,關心身邊的同學做起。要達目的,首先得讓他們感受到在班級里生活學習的溫暖和快樂,學會互幫互助。
我班有個學生較為孤僻,學習基礎也弱,他幾乎從不在課堂上提問,通過平時觀察,我發現他其實是有很強表現欲的,所以在一次電腦課上,我讓他上臺來示范一個簡單的操作,也許是因為緊張,他不斷地操作錯誤。這引發了其他同學的笑聲,還有少部分同學用手語對他表示否定。面對這種情況,我不得不擱下教學任務,和全班同學說:“這位同學雖然軟件基礎不好,但是他的打字速度可比你們中很多同學都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劣勢,我們應該幫助他,而非嘲笑他。今天你們嘲笑弱者,明天你們被社會上的人嘲笑,又該如何自處?現在,有哪位同學愿意上來幫助他完成這道題嗎?”等我說完,整個班級沉默了一會兒,之后有好幾個同學舉起了手。通過好幾次類似的小事,我們班確實變得越來越團結。
四、參與比結果更重要
一個成功的班主任不應該只是一個講授者,更應該是一個走下講臺的參與者、鼓勵者,一個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而不是只考慮集體榮譽的知心人。
以一次學校活動為例,我們班的節目需要準備的道具很多,剛開始學生們都表示太繁瑣不知道如何下手,兩三天都沒有任何進展。之后我花了好幾個中午留在學校和他們共同制作服裝、頭飾、反復彩排等,所有同學都積極參與其中,很快我們的節目就豐滿起來了。雖然道具做得并不完美,但是圓滿的完成任務就是最好的獎賞,可能對于他們來說,有老師信任他們,給他們試錯的機會,和他們風雨同舟,比得到什么結果更加有意義吧。獎金發下來后,我想了想,沒有直接去超市買零食分發給學生,而是在學校家政室給他們做了一次晚飯,雖然味道欠佳,但是那天晚上,所有的學生都非常開心。
還有一年運動會,班上的運動健將在賽前不小心磕傷了膝蓋,我們緊急帶他去找校醫處理、并購買了冰包及藥油叮囑他按時敷藥,告訴他注意休息、如果條件不允許不要逞強。因為對于筆者來說班集體的榮譽固然重要,但學生的健康更加需要被重視。看到他特別沮喪,我一邊幫他系好松開的鞋帶一邊安撫他“比賽年年都有、身體才是本錢”。感受到老師對他發自內心的愛護,平時吊兒郎當的他特別鄭重地點了頭。最后他還是堅持出現在了賽場上,雖然成績并不出彩,但沒關系、他留在賽場上的體育精神熠熠生輝,所有同學為他寫出的加油喝彩都匯聚成了那句:“我們為你驕傲”。
五、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聾校的教師團隊,既有一畢業就扎根在特教土壤的園丁,也不乏曾在普校任教過的老師,而聽障生的教育既沒有固定教學模式、又不完全適配傳統教學手段,更無法用短時間來丈量成效,這就導致初入聾校的教師不得不面臨滿腹學識似乎無用武之地的窘境。聽障生理解能力差、邏輯思維弱,程度的落差很容易讓老師們從“雞血模式”進入“容易模式”——對學生從高期待嚴要求到不期待不要求。而教育者一旦喪失信心、縮窄眼界和格局,那么原本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知識能力”將會變得遙不可及。事實上只要我們注重個體化差異加上適當啟發,他們多少都能給出答案,只是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完整、有的零散。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學會等待。全權代勞與過低要求一樣,本質上都是對他們潛力的不信任、都是在抹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我們可以適當放低標準,但不能低估能力,要告訴學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只要愿意嘗試你也可以做得很好。
六、實踐比理論更重要
雖然我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掌握了很多方法論,但真正落實到行動才是關鍵,也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只要能真正從老師的身份中解放出來,跳出傳統班級管理模式教師要“立威”的桎梏,嘗試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用教師的智慧解決問題,只要能真正地用愛引導、用心傾聽、用情澆灌,立德立情走進學生的內心,那么,即使身處寒冬、遲開的臘梅也定能散發獨一無二的幽香。
參考文獻:
[1]于潔.《我就想做班主任》圖書目錄[M].長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