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能力是文化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學習最基本的技能。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有助于擴展小學生的生活體驗、發展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為學好其他學科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通過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分析,明確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重要性,借助非連續性文本品鑒閱讀活動的開展,形成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0-0136-02
Tasting Non-continuous Texts Connecting Students' Reading Training Points
(The Third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hishi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ZHENG Shanshan
【Abstract】Reading abilit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ultural literacy and the most basic skill for learning. Improving the Chinese reading level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ll help exp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develop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discontinuous text teaching, and form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improv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ability" with the help of discontinuous text tasting and reading activities.
【Keywords】Discontinuous text;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ability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閱讀教學與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密切相關,由于許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注意突出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因此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以高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為例,高年級閱讀教學目標主要包括兩個主要方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學會對不同文體進行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教學大綱中建議教師通過閱讀的自學提綱讓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自學,然后再用文字的形式簡單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教學形式相對固化,教師往往以歸納中心思想、分段、歸納段意作為閱讀教學的三個主要環節,嚴重忽略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對不同文體的文章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閱讀的教學目標自然也難以實現。
二、非連續性文本品鑒的優化作用
(一)有助于在非連續性的文本中獲取關鍵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非連續性的文本中,各部分內容都包含著相對獨立的信息。對閱讀者來說,這些信息既包含著有效信息,也包含著無效信息和干擾信息。如何在紛繁的信息中獲取關鍵信息和有效信息,就需要小學生具備從閱讀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連續性文本的閱讀中,信息具有連貫性,便于讀者對關鍵信息的獲得;而在非連續性文本的各部分之間雖然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這種聯系反而容易對關鍵信息的提取起到混淆和干擾的副作用。品鑒中的“品”是“品優”,“鑒”是“鑒真”。因此,學會對非連續性文本進行品優鑒真,就顯得格外重要。
(二)有助于把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有機結合能力的提高
線性思維方式,是對事物表面的認識和理解,而不是對其本質理解的思維方式。非線性思維方式,最大的特點是信息具有跳躍性,需要閱讀者跟隨著文本內容的變化,去認識和理解事物的本質。非連續性文本各部分內容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每個文體內容都是相對簡短的連續性文本,但多個文本內容的組合,又構成了篇幅較長的非連續性文本。也就是說,當我們對非連續性文本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閱讀時,我們以線性思維方式為主;而在我們對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整體閱讀時,就不得不采用跳躍性的思維方式。因此,對非連續性文本的品鑒是把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有機結合的過程,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非連續性文本的品鑒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品鑒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閱讀課需要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因此將閱讀課的主要內容設計為對閱讀題目的解答上,忽略了學生對閱讀材料本身的理解和思考,用固定化的教學模式取代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
例如,一個關于亞運會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目,共包括兩個閱讀材料:材料一主要是介紹2022年杭州亞運會辦會理念、辦賽原則、前后賽事介紹等信息;材料二中介紹了杭州亞運會會徽標識與會徽介紹。運動會這一現象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進行這一閱讀題目的教學時,如果不顧小學生對運動會這件事情的自我認識和已獲得的生活體驗,直接進行題目的解答,就只能使學生在接觸到閱讀題目時,停留在對閱讀知識的學習,而忽略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這節課的閱讀教學中,我先將閱讀材料及題目拋在一邊,將運動會這一話題作為共同討論的內容進行探討,讓學生談談自己參加過運動會的一件事或者在電視上看到過的運動會中影響最深的一幕。學生們自身的經歷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回憶自己運動會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我和學生又對運動會上的各種標語和加油口號進行了賞析,對經典而鼓舞人心的加油口號共同理解、欣賞和分析。經過這些環節之后,才把教學轉向非連續性閱讀材料的閱讀和題目的解答上來。如果只是把材料生硬地介紹給學生,忽略他們想表達自己觀點的愿望,就會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而給學生提供分享自己學習經驗的機會,有助于引導學生對材料的感性認識和理解,有助于他們輕松地在跳躍性的非連續性閱讀材料提高閱讀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品鑒能力
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識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就能激發學習的動機。為了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在學生對非連續性閱讀材料閱讀之后,我還根據材料內容和題目的難易程度,采取先不讓學生看閱讀材料后面的題目,而是先回答我設計的題目,以此符合學生循性漸進進行學習的特點。
如一個關于垃圾分類的非連續性閱讀材料中,分別用不同的段落、圖文介紹了福州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中垃圾分類活動的創建概況、“四色垃圾桶”的使用規則、垃圾分類活動的意義三個內容,在學生閱讀完材料后,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問題1: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中垃圾分類指標包括哪些內容呢?
問題2:四色垃圾分類桶具體包括那四類呢?
問題3:在生活中不注意進行垃圾分類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問題4:如果你是創建文明城市志愿者,你會怎么給來投放垃圾的人員介紹注意事項?
這些問題的設置使學生概括性回顧了材料的內容。同時,通過問題3和4的設置,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的熱情。這些題目的設置和討論讓學生學會在做非連續性閱讀題目時,先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在理解和評價的基礎上再對信息進行提取和處理、進一步品鑒,找到與題目相關的信息也就變得容易了。
(三)注重口頭品鑒,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語言應用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都是對語言能力的應用。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除了通過學生的學習體驗及創設問題討論情境,為他們提供口頭表達的機會外,還要讓他們在進行題目解答前,先將自己獲取的信息進行口頭品鑒,通過自糾和其他同學幫助糾正的方式提高品鑒能力,為書面表達做好準備。同時,充分利用非連續性文本材料非連續性的特征,給學生創設復述材料和補充材料口頭作文的機會,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毛艷.想象品鑒美[J].文教資料,2006(08).
[2]付俊花.談品鑒式閱讀[J].德州學院學報,2013(S1).
作者簡介:鄭珊珊(1977.4-),女,漢族,福建石獅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