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詠梅
摘 ?要:從現階段的教學情況而言,小學生壓力過大,一般體現在作業方面,教師的作業設計以解題為主,忽視了學生應用技能的發展,過于機械、重復性的訓練中,難以提高教學質量。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師認識到“增效”“減負”的相關含義,基于新興的教學理念下優化數學作業,讓學生享受到“減負”學習。基于此,文章首先從教育制度、教師和家長三個方面分析了小學數學作業負擔形成的原因,接著重點從四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實施策略,以期為數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作業;增效減負;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4-0121-02
How to Implement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Reduc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Operation
JIN Yongmei??(Hunjiang District Second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Baishan City,Jilin Province,China)
【Abstract】From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excessive pressure,generally reflected in homework. Teachers homework design is mainly based on problem solving,ign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pplication skills,and too mechanical and repetitive training,so it is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t present,with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teachers realize the relevant meaning of “increasing efficiency”and “reducing burden”,and optimize mathematical homework based on the emerging teaching concept,so that students can enjoy “reducing burden reduction” learning. 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from the education system,teachers and parents,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rom four aspects,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Math homework;Increase efficiency and burden reduction;Implementation strategy
數學課后作業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改變以往作業量多、缺乏針對性、形式單一的現象,及時優化和更新作業形式,讓學生從作業中收獲知識、獲得情感和價值觀的發展。“增效減負”理念的提出,需要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的時候,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實現作業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相互結合,使得學生體會到數學這門學科的魅力,將全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到行動中。1.小學數學作業負擔形成的原因
(1)過于重視作業的作用
應試教育觀念影響下,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反映了教師的專業水平。數學作業是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有效依據,逐漸成為考試的一種附屬品,訓練冊、試卷等成為師生學習和生活的一種常態事物。部分學校、家長仍將重點放在考試中,過于重視作業反饋的作用,通過成績判定學生是否優秀,這也導致新的教學理念難以得到推進和發展。
(2)教師因素
“增效減負”理念的實施,需要教師擁有專業的水平,結合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但是從現階段的教學情況而言,教師教學方法有待優化,成為學生作業負擔過重的又一原因。要想實現“增效減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均衡發展課內教學活動和課外作業,設計少而精的作業,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3)家長因素
傳統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家長對學生的期望過高,希望他們有美好的前程,而補習班成為家長的首選方向,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導致學生的壓力更重。
例如,在“觀察物體”(一)的教學中,要求教師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認識它們的形狀。以投票的箱子為例,從前面看是面積比較大的長方形,后面看則是面積小的長方形,從上面看則是兩個非常小的正方形。教師組織學生利用積木完成拼接任務,從正面、背后和側面等多個角度觀察和分析圖形的特點。而在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中,教師首先布置兩個比較簡單的任務,觀察一兩個簡單圖形,接著設計一個難度系數稍高的任務,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選擇一張正方形的白紙,在紙上畫出多個小正方形,并畫出圖形的正面、側面,試著探究它的立體圖形應該如何繪制。這樣的題目比較復雜,學生操作的時候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所以,教師適當地增加作業的難度,精心設計和選擇,既能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升和發展,又能利用拓展知識,發散小學生的聯想思維。而且這樣的題目設計一般只需要一道題即可,每天都讓學生勤于思考,而教師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形式進行輔導和評比,即便是做錯的學生也不會產生放棄的想法。
(2)因材施教,體現數學作業的差異性
每位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數學教師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他們的認知需求設計差異性的作業,這樣不僅滿足了優等生的求知欲,也將后進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在內,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權。教師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A、B、C,針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作業設計從簡單到復雜,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需求,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鏈。
以“圓的面積”為例,教師根據學生所處的層次設計作業,C層學生則是以基礎知識為主,包含了填空、選擇題,幫助學生了解半徑、直徑等方面的概念。例如,小王家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圓形泳池,地面周圍為150 m,試問水池的占地面積。而判斷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周長、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假設水池的半徑為2 cm,那么周長和面積是否相等?通過這種形式,讓C層的學生掌握圓的基礎知識,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B層學生應該以提升個人能力為重點,讓他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在作業訓練中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例如,環衛工人在打掃圓形的花壇,花壇周長為50 m,試問花壇面積。
A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基礎知識比較牢固,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拓展類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將課上的所見所聞及時記錄下來,并對知識進行必要的總結。通過歸納和整理,學生對所學知識會有更為深入的認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將思維導圖應用到解題和復習中,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的時候,也能發散他們的思維。
(3)以小見大,體現數學作業的開放性
數學作業作為課堂活動的延伸,對學生個性化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開放性作業模式不僅是對知識的鞏固,還應該將學生作為核心,在尊重學生自我發展的基礎上優化教學流程,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第一,情境開放。教師聯系現實生活,摒棄以往枯燥、乏味的重復訓練,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情感。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擺脫掉單一的訓練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數學情感。例如,教師將數學和語文知識融合在一起,利用寫信的方式考察學生對年、月、日和面積單位的認知是否清楚,給學生一種新穎的感覺,消除他們對數學課程的抵觸心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的趣味性。粗心的小明給姐姐寫了一封信:姐姐,你好!6月1日晚上,我和媽媽坐上開往成都的飛機,上午10:20起飛后,我坐在1平方厘米的座位上休息,下午1:20飛機抵達成都,在飛機上度過了9小時。學生要找出這封信中的錯誤并糾正,相比較以往的作業模式,這種作業設計更為新穎。
第二,形式開放。教師精心布置一些同現實生活相關的數學題,讓小學生借助已有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千克和克”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作業:回家動手稱物品的重量,將其記錄下來,如雞蛋、鹽和盆子等,學生回到家中自行操作完成,第二天課上展示自己的測量結果。通過實踐,學生對知識有切身感受,實踐類和操作類的作業一般是比較抽象的知識,需要學生直接體驗和感知,達到減負的作用。
(4)寓教于樂,體現數學作業的趣味性
教師應該認識到各個階段學生的發展規律,將數學變成好玩的游戲,設計趣味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算式的作業設計中,將復雜問題進行拆分處理,接著采用“闖關游戲”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深度探索,并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又能提高教學水平。游戲式作業有著“玩耍”的特點,學生一邊玩兒一邊做作業,在游戲中達到知識鞏固的目的,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教師結合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主動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從生活中體驗和感受到數學內容,鼓勵家長帶領學生走出家門,通過實踐體驗的形式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借助數學思維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促進學生思維表達能力的發展,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特點。例如,春游之前,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到超市采購物品,用一張100元的人民幣購買春游所需要的食物,并記錄下相關物品的價格,計算最后找回了多少錢。又或者是在“認識物體”的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做一些認識物體的游戲,將眼睛蒙著,摸出桌上的東西,說出這些東西是什么,判斷依據是什么。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情感以及作業的完成質量進行合理的評價,針對學生的不足和缺點進行改進和優化。當數學游戲結束的時候,教師對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分析,了解每位學生的基礎水平,全面分析的時候又能發現個別問題,做到因材施教。通過游戲式的數學作業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了解他人的學習方式,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妙用,進而達到“增效”的目的。3.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要想將“減負增效”理念落實到實處,數學教師就應該重視作業設計,摒棄傳統的作業設計方法,基于因人而異的原則去開展相應的設計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生從沉重、枯燥的作業氛圍中“逃離”出來,將更多開放性、針對性、趣味性和差異性的作業滲透到數學課內和課外,為學生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