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明
摘 要:學校要注重實施師生“海量閱讀”計劃,建設書香校園,建立“屏讀時代”名著導讀網絡教學模式與資源共享平臺,推廣“屏讀時代”名著導讀教學新的教學方式,明確“屏讀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找到有效的導讀途徑,在全校推進“屏讀時代”名著導讀課的開展,讓學生在各種言語實踐活動中深入感知名著、理解名著。
關鍵詞:語文教學;名著導讀;屏讀時代;途徑;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3-0036-02
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使“屏讀時代”形成交互式、開放式課堂成為可能?!捌磷x時代”名著導讀是以電視屏幕、電腦屏幕、手機屏幕、電子詞典、平板電腦等作為閱讀載體的一種閱讀方式?!捌磷x時代”名著導讀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呈現出多樣化、科學化的特點,為名著導讀課注入新鮮的血液,提供新的教學契機。學校和教師有責任促使“屏讀”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名著導讀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具有書香氣質的時代英才。
一、“屏讀時代”名著導讀課的重要性
首先,基于“屏讀”的名著導讀教學為名著導讀課注入新鮮的血液,提供新的教學契機?;凇捌磷x”的名著導讀課程資源豐富,教師需要對相關教學資源進行精心篩選、深入開發與有機整合。與一本名著相關的資源集影、音、圖、文于一體,呈現交互式、多樣化、立體化特點,可以有效避免傳統名著導讀課堂教學手段單一、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的弊端,優化學習過程。其次,基于“屏讀”的名著導讀課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順應教育改革趨勢?!捌磷x時代”的名著導讀課可以讓學生更自由,學習效率更高。學生可以利用“彈幕”功能發表評論與感想,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與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最后,基于“屏讀”的名著導讀課可以彌補傳統課堂評價單一化的不足,使評價呈現多樣化、科學化的特點。在“屏讀”背景下,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名著導讀課作業上傳,教師既可以進行在線批閱打分并及時指導學生,也可以離線打分,同時還可以倡導學生之間進行實名或匿名評價。教師可以設立成果展示平臺來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二、“屏讀時代”名著導讀的教學途徑與策略
1.“屏讀時代”名著導讀的教學途徑
傳統名著閱讀教學存在功利化、單一化等問題,“屏讀時代”的名著導讀教學要注重更新教學理念,注重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真正走近名著,感悟名著的魅力。
(1)實施師生“海量閱讀”計劃,建設書香校園。學校著力建設“書香校園”,開展師生“海量閱讀”計劃,邀請知名作家到校開設講座,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名家風范,體悟經典。校園內的燈柱印上出自四書五經的名言警句,以及每月評選的“閱讀之星”照片;精心設置紅色書吧,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閱讀的可能;圖書館定期訂閱適合師生閱讀的雜志,添置各類圖書,配備整潔舒適的閱覽室。通過一系列舉措,極大地豐富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學生走近名著營造良好的氛圍。
(2)建立“屏讀時代”名著導讀網絡教學模式與資源共享平臺。首先,要對適合中學階段學生閱讀的名著資源進行搜集、篩選、整合,規范名著的版本。然后創建“致名著”微信公眾號,通過“名著推薦”“名師課堂”“專題研討”等方式探索名著導讀網絡教學模式。還可以通過學校名師工作室網絡平臺開展名著閱讀討論活動,如開展“說一說你最喜歡的一本書和理由”的活動。教師們積極參與,紛紛向學生推薦自己喜歡讀的一本書。有的教師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的教師推薦《追風箏的人》,有的教師推薦《殺死一只知更鳥》。師生一起讀經典,討論經典,品味文學名著的魅力。為了讓學生閱讀更多的名著,且更加方便,班主任可以對班級學生的閱讀進行有序組織。如在微信公眾號中設置留言欄,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記錄下來,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此種模式能讓學生的思想變得更加深刻,讓他們從閱讀與討論中獲得成就感,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進一步提高。
(3)推廣“屏讀時代”名著導讀教學新的教學方式。可利用全校語文大科組的優勢,集中討論“屏讀時代”名著導讀的教學方法,然后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課堂實踐,并將搜集的問題拿到科組會上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討論—實踐—修正—實踐”,一步一步摸索“屏讀時代”名著導讀的有效方法。比如,在《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導讀教學中,可借助“微信”軟件,以發布朋友圈信息、相互點贊等方式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在《駱駝祥子》的導讀教學中,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播放影視片段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平臺,通過聲音模擬、場景模擬等方法展現文本內容,以“記者現場采訪”的方式貫穿整堂課,讓導讀課堂立體化。
(4)明確“屏讀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找到有效的導讀途徑?!捌磷x時代”的名著導讀正面臨導讀主體知識差異化、導讀要求落實多樣化、導讀結果考察單一化、導讀形式結構復雜化等問題。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肩負把握導讀方向、培養閱讀興趣、構建評價機制、開展多重對話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觀念,讓學生能通過名著導讀從原著的語言世界進入作者的思維世界和精神世界。作為“名著導讀”的組織者和對話者,教師要充分把握名著導讀的教學方向,發揮好指導作用。
2.“屏讀時代”名著導讀的教學策略
(1)利用多媒體平臺和學校多功能錄播室推進“屏讀時代”名著導讀課的開展。當前正處于信息化時代,學生接觸名著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如電視、網絡、舞臺劇、電影等。而且不少名著被拍成影視作品,使學生接觸名著的形式正漸漸從以往圖書上的文字變成當前的影視作品與電子書籍。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平臺以及學校多功能錄播室,推進“屏讀時代”名著導讀課的開展。如筆者在導讀《西游記》時,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制作課件,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學生們發揮集體智慧,確定小組探討主題,插入節選的影視片段,播放相關影視主題曲,甚至自編自導自演,內容非常豐富,課堂更是別開生面。
(2)巧用信息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在各種言語實踐活動中深入感知、理解名著。教師可以構建閱讀興趣激發機制,采用多元有效的評價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勵性評價為主,讓課堂成為多元化的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促進學生名著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可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可移動載體,通過開展主題辯論賽、小論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名著閱讀。要動員班級全員參加,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確立主題,分小組展示閱讀成果,并鼓勵學生改寫劇本、自主表演等。比如,學生閱讀完《西游記》之后,教師可組織各班開展知識競賽和經典故事情節的表演。還可以借助《湛江科技報》這一平臺,向更多人展示學生的讀后感和專題探究小論文等,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名著閱讀個案跟蹤研究,建立電子檔案,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
三、結語
綜上所述,“屏讀時代”名著導讀開啟了閱讀新時代,開創了名著閱讀的新天地,帶來了閱讀新驚喜,值得期待,值得重視。學校要注重實施師生“海量閱讀”計劃,建設書香校園,建立“屏讀時代”名著導讀網絡教學模式與資源共享平臺,推廣“屏讀時代”名著導讀教學新的教學方式,明確“屏讀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找到有效的導讀途徑,在全校推進“屏讀時代”名著導讀課的開展,讓學生在各種言語實踐活動中深入感知名著、理解名著,培養具有書香氣質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賈國宏.解讀讀屏時代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J].語文課內外,2019(32).
[2]肖峰.讀書與讀屏之間:數字時代的閱讀困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04).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and Strategy of the Guiding Reading Teaching of Famous Works in "Screen Reading Era"
Yang Fangming
(Peicai School of Zhanjiang No.1 Middle School,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 5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schoo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ssive reading" plan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ild a scholarly campus, establish the network teaching mode and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of the "screen reading era", promote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of the "screen reading era", clarify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screen reading era", and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guide read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reen reading era" classic reading guidance course in the whole school, so that students can deeply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the classics in a variety of speech practice activiti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leading reading of famous works; screen reading era; approaches;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