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根據新課標內容可得,小學語文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需要在教學中滲透我國精神文明,確保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期間,各方面能力均得到提升及改善。閱讀作為語文科目教學中重要任務之一,教師應嘗試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養成自主閱讀習慣。本文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對農村鄉鎮小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做出了相應分析。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 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
小學五年級學生普遍具備一定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教師應于日常閱讀方面內容教學中提升對于學生要求,為學生構建良好審美情趣,進而樹立正確人生觀及價值觀。農村鄉鎮小學中,基礎設施較城市內部發達地區相比較差,教師應盡可能對有效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應用,重視語文閱讀方面教學任務,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及興趣作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較優質閱讀環境。
1 農村鄉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在該類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存在閱讀教材載體缺乏創新及課外閱讀導向缺乏標準這兩點問題。只有對該類問題進行具體剖析并解決才能真正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得到相應提升改善。
1.1 閱讀教材載體缺乏創新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普遍以閱讀文章中字詞、句意作為切入點,續而讓學生嘗試對該篇文章進行閱讀分析。該方法雖然可以使學生在被動學習中,對文章進行閱讀解析,但根本無法真正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小學生年齡較低、見識較淺,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教師應在教學中嘗試對閱讀教材載體加以創新,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所閱讀書籍產生濃厚興趣,進而提升學生閱讀效益,實現讓學生完成自主閱讀這一目標。
1.2 課外閱讀導向缺乏標準
在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對課內教學素材完成閱讀,而且還要為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項目[1]。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嘗試讓學生對課外適宜閱讀內容大致含義產生一定理解,續而讓其選擇自己所感興趣課外閱讀素材進行閱讀,在增添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同時,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當下教師在教學中時常出現一項問題,便是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后,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便算作學生完成了閱讀任務。實則不然,教師應教授學生高效閱讀方法,如在閱讀過程中做批注、寫感言等等,使學生在閱讀每一本課外讀物時,真正達到高效閱讀。
2 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筆者作為一名農村鄉鎮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通過多年教學經驗對現階段如何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策略做出了相應歸納。
2.1 以培養興趣為抓手,引導學生走近閱讀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教學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提升學生閱讀興趣作為首要出發點。根據科學研究所示: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效率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教師應于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將學生狀態從被動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2]。而轉化為主動閱讀最佳手段便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身邊可利用因素,盡可能將閱讀營造成即富有氛圍,又帶有一些神秘未知性一項任務,令學生能夠被閱讀吸引,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例如,教師在對五年級上冊《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這篇文章進行閱讀教學時,在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談談自己認為什么比獵豹速度更快,通過問答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激發學生求知欲。續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對該文章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動手畫一畫、寫一寫,在閱讀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該篇文章所提到哪幾種事物比獵豹奔跑的更加迅速。最后在班級內部讓學生之間展開分享,并提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問題,令學生通過該篇文章閱讀理解,獲得實質收益。長此以往,不但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著探索欲與問題進行閱讀,還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自主進行大量刊物閱讀積累。
2.2 以高效閱讀為目標,帶動學生參與閱讀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在教學中應賦予學生以高效閱讀方式,引導學生自行參與到閱讀任務當中并完成閱讀。在教授學生閱讀方式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循序漸進的來進行,在教授學生閱讀技巧同時,確保學生對老師不會產生依賴心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減少將個人主觀意愿強加到學生身上這一行為,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成積極思考,自主提出問題這一習慣[3]。就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而言,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自主對所需閱讀文章中生僻字進行搜查并標注,續而通過閱讀理解該篇文章大致含義,最后嘗試思考作者是否存在相應引申含義。教師應確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筆不離手,將腦中所思考問題及各種想法標注在文章旁,通過反復閱讀掌握閱讀技巧,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例如,教師在對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閱讀課文進行教授時,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中生僻字用字典進行查詢并標注拼音,之后在指導學生準備好筆開始進行正式閱讀,通過閱讀可得該篇文章主要內容便是作者記述在年幼時母親省吃儉用,供自己上學讀書這樣一個故事。該作者運用描述自己母親的方法,映射了千千萬萬的母親。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該文章,思考自己家庭中所發生趣事,并在班級中進行分享,在閱讀教學中展開引申內容教學,使學生在不依賴教師同時能夠自主完成文章分析。
2.3 以豐富教學手段為關鍵,敦促學生享受閱讀
對于農村鄉鎮小學而言其教學設備普遍不具備優勢,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嘗試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彌補該方面問題。教師可以嘗試從感受方面入手,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人生閱歷較為薄弱,因此無法在閱讀文章時做到感同身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對話性質文章,嘗試在同學間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帶動學生進行有聲閱讀游戲[4]。這樣做即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該篇文章印象,同時會令學生對于自己所扮演角色產生更深層次理解,甚至在扮演中發生情感共鳴。通過在閱讀課程中開展該類活動,使學生體驗感及閱讀理解能力均得以加強。教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應積極思考該方面教學手段,讓學生提出自己所期望教學方式,在根據學生意見開展相應課堂游戲。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對《落花生》這篇文章進行閱讀時,便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文章中各人物來開展角色扮演。教師可以為學生分配好小組,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在班級中開展閱讀比賽,讓學生嘗試從音量、情感等各方面閱讀技巧詮釋出該人物。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行配備背景音樂,以增強真實性。最后在班級中評選出優勝小組,并進行相應實質獎勵。在該類游戲開展過程中,即培養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也使學生朗誦技巧得到了相應提升。
2.4 以課外閱讀為補充,輔助學生愛上閱讀
針對課文文章而言,教師即需要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還要開展其他方面能力培訓任務,因此課堂閱讀時間對于學生來說十分有限。只有使學生兼并自主閱讀課內外讀物,將閱讀作為一種生活習慣,才能夠真正使學生閱讀能力及個人品德修養得到相應提升。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利用一些課外讀物,為學生制作微課影片進行放映。通過觀看該類影片,學生可以具有針對性去選擇自己較感興趣讀物進行閱讀。因考慮到圖書購買等相關方面問題,教師可以尋求學生家長為其配備學習電子設備,使學生對自己所感興趣書籍能夠運用學校電腦等其他設備,完成電子書籍下載并閱讀。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教學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紅樓夢》、《三國演義》、《失落的一角》、《寄小讀者》等書籍,同時嘗試在網上尋找相應視頻或是自己錄制小視頻,來闡述書籍大意并為學生進行放映,進而通過課外閱讀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3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在傳統閱讀教學理念基礎上,融入現代因素,通過各種活動及手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兼并教導學生可行課內外刊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真正做到有效閱讀,通過閱讀提升個人文化修養,以及各方面綜合素質能力,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曾亦蘭.關于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的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1(7):68-68.
[2] 馬庭軍.淺談小學語文五年級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J].速讀(上旬),2020,1(3):200-200.
[3] 付新鮮.論小學語文五年級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8,1(23):32-32.
[4] 黃鈺瓊.淺談如何進行小學五年級語文閱讀教學[J].文淵(高中版),2019,1(3):514-514.
徐聞縣城北鄉中心小學 (廣東省湛江市 5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