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原
【摘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以來就不斷強調并且延續至今的優良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礎環節,在新時代的要求下,學生主體呈現出新特征,如何把握這些特征、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關鍵一環。本文主要采用理論研究法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尋求到通過創新課堂形式和內容堅守思政課堂主陣地、通過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建設校園文化、通過多重激勵策略并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的良方,爭取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推進學生主體發揮主動性的進程,為其取得現實性功效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主體性;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21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主動性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圍繞著一定主體展開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都離不開正確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也就是說,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誰承擔、發動、組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而具體判斷在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誰是主體,誰是客體,不能單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發,而是應該根據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實際履行職能的情況來判定。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動性,是指主體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學生主體的主動性
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的教學過程相比更要求師生主體關系的互動,沒有思想政治教師的指導教育,學生就不能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沒有學生的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就無法內化成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只談教育或只談自我教育,都不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學生由于受年齡、閱歷、知識儲備等因素限制往往作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但新時代教育活動出現了新形式,學生并非只作為活動的客體,也作為主體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本文旨在探析新時代條件下,如何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出發,尋求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體主動性的良方。這是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理論出發,探尋順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不菲成效的必要途徑,即抓住主體的特征,充分發揮主體的主動性。
二、新時代高校學生主體的特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奮勇開拓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其進入新時代標志著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上,黨的任務目標隨之具有新的時代內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也進入新的歷史節點,大學生作為其中至關重要的主體也擁有了新的時代特征。
(一)自主意識被喚醒
新時代世界潮流激蕩,各種社會思潮通過日益發達的科技無限傳播。高校學生隨著知識儲備的增加,自主意識逐漸被喚醒。學生主體將不再滿足于灌輸式教育,不再滿足于接受社會固有的價值模式,而是更加傾向于拓寬視野、包容多元文化,從而進行自我選擇。這種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高校學生主體陷入盲目自信、蔑視權威的自我主義。
(二)受校園文化影響大
校園文化作為與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類型,對學生具有特殊的精神影響和文化熏陶作用,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外化體現在學生的衣食住行和為人處事上,內化體現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中。學生思想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所處的環境。校園文化環境所傳達的思想觀念雖然不具有理論性、權威性和系統性,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它悄無聲息卻長久深遠的影響力。消極的校園文化會滋生邪惡、悲觀的精神觀念,惡化校園環境;積極的校園文化才能培養健康、樂觀的思想觀念,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群體特征顯著
高校學生生活、學習在一個大環境里,再加上年齡相近、背景相仿、目標趨同、感情相容的特征,在交往中群體間的相互影響十分廣泛,個體之間的思想、興趣容易互相感染,顯現出群體特征。學生群體之間的凝聚可能也在無形中形成同教師群體的分隔,使得師生之間代際隔膜拉大,無法相互信任。強大的群體凝聚力能夠推動學生模范以一帶多,形成合力,但也容易引發消極從眾行為,因此要把握這一特征并加以正面引導。
三、充分發揮高校學生主體的主動性
(一)堅守思政課堂陣地,創新形式與內容
如果說高校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代黨和國家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主要陣地,那么當務之急便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要想培養具有強烈使命感與擔當精神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引導高校學生矢志不渝跟黨走,就必須堅守這一教學陣地,其中至關重要的便是要根據新時代的特征創新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形式和內容。
1.創新課堂教學活動形式
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應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同時,要創新思政課堂教學活動形式,革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導下,運用時事評鑒、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得教學相長,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的自發性和主動性,營造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此外,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根據不同學生主體的認知水平和性格特征采取多樣化活動形式,力求縮短高校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與行方面的差距,達到知與行的銜接與匹配。深化學生主體的思想水平,同時提高他們的行為能力,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作為新時代思政教育主陣地的教育效果和積極作用。
2.運用新的理論成果創新教學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堅持以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前沿成果,確保在高校思政課堂上講好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傳達好黨的各項最新報告精神、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而使學生主體增強理論自信,走出理論學習僅停留在口頭上的誤區,規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尷尬局面;使得先進思想真正入腦、入心,從而內化成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動指南;使得高校學生明確其在新時代所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和肩負的時代重任,主動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強化理想信念
校園文化環境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正面積極的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理想信念和責任感的樹立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與之相反,負面消極的校園文化則會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滲透到學生的精神世界,極易使學生形成悲觀厭世的價值取向,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新時代,基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同時為了弘揚、傳承黨的十九大精神,高校應當刻不容緩地將改革創新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在校園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1.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在具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可以組織開展先進思想的專題培訓活動,舉辦校園文化節,成立黨的思想宣講團,舉辦紅色文化展覽會等。確保高校學生能對自身在建設國家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形成深刻的思考,真正做到在成長過程中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群體的影響力。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分析網絡時代的新特征,加強網絡思政教育陣地的建設,在各大網絡平臺引導、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時代、新特征下取得全面發展。
2.強化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作為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指導人們要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在對理想的追求和奮斗的過程中錘煉自我、發展自我。積極正面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使高校學生保持積極向上、樂觀奮進的生活態度,不斷自我完善和超越;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學校全面建設積極正面的校園文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強化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這一關鍵舉措,積極引導大學生堅定不移信仰馬克思主義,使其心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時,將理想信念之光照進現實,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各項實踐活動,錘煉其社會責任感。
(三)善于運用多重激勵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最常用且發揮著不可或缺作用的方法就是激勵法。隨著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出新特征及學生主體呈現出新特點,乏味、單一的激勵舉措難以實施且難見成效,因此需要對激勵舉措推陳出新、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地運用多重激勵策略,以此促進高校學生積極發揮主體主動性。
1.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并行
從理論角度出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清晰明了地概括了人類需求的五個層次,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簡單來說,物質和精神兩個層次均不可或缺;從現實角度出發,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卓越成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我們新的奮斗目標,這都標示著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到新的高度,物質財富在增長的同時也要求著精神財富應當齊頭并進。因此,新時代高校在激勵學生主體發揮主動性時,要考慮到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的現實和理論要求。在物質方面,適當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成績和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活動在評選獎學金、助學金及其他物質獎勵中的比重;在精神方面,對學生的先進事跡采取正面宣傳、公開表揚的舉措,通過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社會價值感來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充分發揮主動性。
2.內部激勵與外部激勵相呼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拋棄灌輸式的傳統方法,同時也要開拓創新,結合時代的進步和新形式的發展,內外聯結,共同形成遙相呼應的合力。一方面,重視內部激勵,深入挖掘學生主體的主動性。運用理想信念、文化熏陶、思想教育等方法使高校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自發進行自我審視并完成自我提升,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價值。另一方面,強化外部激勵,致力于形成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高校要加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地位,鼓勵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培養擁有高尚理想信念和優良行為舉止的先進模范,進而通過樹立先進榜樣、發揚先進事跡使得高校學生合理審視自身不足并為其提供恰當的目標參照,使學生主體進一步發揮主動性。同時,積極開展各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實踐中磨煉學生主體的精神品格。
四、結語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呈現出新特征,這就要求肩負著國家富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高校學子及時成長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須貫徹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創新課堂形式和內容堅守好思政課堂主陣地,通過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建設校園文化,通過多重激勵策略并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使得該項工作深入開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培養以先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新時代新力量。
參考文獻
[1]魏紅霞,楊冬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主體性及其激勵策略探析[J].武陵學刊,2021,46(1):132-137.
[2]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再出發[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25(4):100-108.
[3]梁德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