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聯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即面向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對“評價”這樣建議:“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全面落實課程目標。”關注過程變化的增值評價,可以保障課程標準的落實,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
【關鍵詞】增值評價,學情,實踐探索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思路和發展方向,明確了“評價”的價值引領作用,并且推出“四個評價”作為撬動教育改革的杠桿:“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其中,增值評價注重學生在學習、行為等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變化,科學地判定每個學生的進步程度,從而為學生提供進步策略。增值評價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源,實際操作中的關鍵在于“落實”。對此,筆者將從三個層面來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探索。
一、落實增值評價的前提
《課程標準(2011)導讀與教學實施·初中語文》對“讓評價成為一種促進”的詮釋是:“評價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尊重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是落實增值評價的前提。
1.關注學生原有的基礎,進行階段性增值評價
增值評價不僅僅關注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結果評價,更關注學生“現在”與“過去”的比較,即在一段時期內學業成績的增值。這樣的評價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使學生在進步中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愉悅。
“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系。”依據課程標準,制定階段增值評價量表如下(見表1)。
2.關注知識的原點,進行層級性增值評價
《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兩個規律:教育規律和成長規律。教學中,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成長規律和語文學科規律,由淺入深,學生才會真正地學有所獲。例如古詩詞鑒賞,七、八、九三個年級考查評價的維度不同。七年級考查蘇軾《定林所居》,評價維度為“意象”和“思想情感”;八年級考查韓愈《晚春》,評價維度為“賞析句子”和“描繪畫面”;九年級考查白居易《南湖早春》,評價維度為“賞析字詞”和“表現手法”。
3.關注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構建新知,進行激勵性增值評價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例如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教師提問:“文中第5段寫作者到了仙臺,并受到仙臺醫專職員的優待,有人覺得這與寫藤野先生無關,屬于節外生枝,你們覺得呢?”學生議論紛紛,不得其果。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社戲》進行分析,學生原有的知識被喚醒,興奮地找出了“正襯”表現手法,回答道:“醫專職員照顧‘我的食宿,雖說條件不夠好,但我感受到優待。藤野先生給‘我的關心和鼓勵,比‘我在食宿上受到的優待更讓人溫暖。此處也是運用‘正襯的手法,襯托出藤野先生高尚的人格。”學生找到探究的切入點,激活了大腦中原有的舊知,讓新舊知識發生聯系,進而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結構。此時的激勵性增值評價,讓學生強化了對知識的構建。
二、落實增值評衍的關鍵
把握評價的要素,發現變化,是落實增值評價的關鍵。評價的質量取決于評價的要素:評價目的、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時間、評價結果。尤其是評價目標的設置、評價方法的選擇、評價結果的運用,直接決定著增值評價的實現。
1.評價目標的設置要有梯度性
溫儒敏先生談及關于教學梯度的問題時說:“教材編寫關注了梯度,梯度從學習目標的確定開始起。”如關于“默讀”,教材七年級上冊學習目標對應如表2。
2.評價方法的選擇要有多樣性
評價方法即怎樣收集學生學習信息的方法,解決“怎么評”的問題。多樣的評價方法,能保障多方面獲得學生學習的信息。其中,表現性評價尤其能檢測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九年級上冊《敬業與樂業》課后作業題:“作者說,‘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對這個觀點,你怎么看?”教師組織辯論賽。正方觀點:對國家的貢獻有大有小;反方觀點:對國家的貢獻不分大小。辯論前將“辯論評價量規”(見表3)呈現給學生,辯手依據評價量規調整自我,聽眾依據評價量規給辯手打分。
學生對照評價量規,明晰了評價維度和評價標準,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逐步提升,落實增值。
3.評價結果反饋要有及時性
評價結果,就是通過評價獲取的信息。這個信息是教師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的依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收集信息,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調整策略,改進學習,有效促進學習的真實發生。這樣的反饋就是有效的反饋,能夠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學習《小石潭記》,探究作者的心境。當學生無法理解柳宗元面對“心樂之”的小石潭,為什么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時,教師及時應對,推薦學生閱讀作者的另外兩篇游記《鈷鉧潭記》《始得西山宴游記》及相關資料,學生便會豁然開朗。
三、落實增值評價的保障
1.建構增值評價體系
學業發展增值評價體系(見圖1)包括三個維度:學科成績提高、學習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每個維度又包括小的方面,每個方面都設置相應的評價標準。每學期為學生建立一個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層面上的評價。
增值評價體系,不僅以某次成績的高低對學生進行結果評價,它還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層面上的進步,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為學生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2。分學區教學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每周6節語文課,我們采取“4+2”教學模式,即必修與選修相結合。4節必修課,學習國家課程;2節選修課,分區選修。選修課上,全班分成4個學習區:識記區、閱讀區、寫作區、綜合性學習區。學生根據自己所需,自選進入一個學習區,每個學習區有師生共同確定的學習目標、內容和相應的評價量規。不同層次的學生,只要真實地學習,都有可能達到心目中的“A”等。
3.分層次作業
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必做部分人人都要完成,選做部分有不同的內容、層次和評價量規。例如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的選做作業:“選取自己熟悉的某個事物,賦予它一定的象征意義,寫一個片段。”學生完成后,可以在自評、師評的基礎上,對照評價量規(見表4)進行修改,然后再次進行增值評價,看有沒有進步。
增值評價的實踐帶來了可喜的改變。其一,教師更加關注個體的差異,不再用統一標準評價學生,而關注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尖子生,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受到更多的關注,群體的增值性增大。其二,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評價標準或評價量規,可以隨時進行自我診斷,了解自己的學習程度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及時調整學習策略,自主學習意識明顯增強,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效能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