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全球各國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因此,當今社會更加需要國際化人才。由此可見,教師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當今大學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遞進-交互模型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供參考的實踐模型。本模型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根據是基于知識習得、動機培養、技能訓練這三個方面依次遞進交互的方式。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遞進-交互模型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2.034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ased on Progressive Interaction Model
——Take the cours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as an example
ZHANG Q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nzhong, Shanxi 030800)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e belt, one road" policy, the links between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osely linked. Therefore, today's society needs more international talents. It can be seen that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oday's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progressive interaction model is a practical model for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is model is based on the progressive interaction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motivation training and skill training.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ogressive interaction model; training strategies
1 遞進-交互模型介紹
2013年徐力生和孫淑女提出了遞進-交互模型。該模型以培養跨文化人格為目標,將知識習得、動機培養、技能訓練、交流互動和交際效果這五個階段納入本模型當中,按照這五個階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下為該模型的實施方案(見圖1)。
知識習得:遞進——交互模型強調,知識是基礎。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文化和文化理解力是展開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條件。
動機培養:在知識習得的基礎上培養動機,使交際動機變得積極化。
技能訓練:技能訓練是將語言文化知識轉化為互動能力的過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需要學生具備包括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及一定的交際策略。語言能力構成跨文化能力的核心。
圖1
交流互動:跨文化能力不是交際者個人的素質,而是與來自其他文化的成員互動時表現出的一種能力。因此,在具備知識基礎、交際動機和一定的交際技能之后,就應該投身實際的交流互動中。
交際效果:交際雙方的實際交際效果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界定跨文化能力離不開交際的有效性和得體性,而這需要參照交際雙方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即要達到雙方都能接受和理解的效果。
2 培養策略——以“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為例
2.1 知識習得
在知識習得階段,教師需要教授必要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在這章節學習當中,教師向學生教授英國文化中英國的教育政策制度和教育系統。
2.2 動機培養
動機培養的目標是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上逐步地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以此使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對待異文化,以此達到積極的交際動機。在本章節講解時,首先,教師向學生播放英國廣播公司制作的紀錄片。該紀錄片講的是來自中國不同學科的中學老師用中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堂管理制度等教授英國中學生的故事。以此為案例,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思考并總結中國教育和英國教育的差異。接著,學生根據總結的差異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探討形成文化差異的原因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教師引入相關文化理論知識。學生掌握理論知識之后分析文化差異的深層原因并進行總結。以此來引導學生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并且能夠深層次的理解異文化,最后接受文化的異質性。
在這一階段,學生學習了英國文化并且批判性地反思了中國文化,并且認識到中英文化的相對性和互補性,悅納中英文化的差異。
2.3 技能訓練
技能訓練階段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實踐階段,本階段培養學生將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交際能力。學生在動機培養階段已經學習了中英文化差異的深層原因并且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生在課后對理論知識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這一階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情景對話和角色扮演達到聽和說的技能訓練。例如:每個小組可以從不同的文化理論中任選一個話題,基于本話題進行情景對話或是角色扮演體現中英文化的差異。
2.4 交流互動
通過交流互動,學生可以檢驗自己的語言文化知識,根據交流互動中出現的沖突和矛盾進行知識重構。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與本校來自國外的教師或是每年從美國來校進行交流的美國學生進行一對一和一對多交流。以此來體驗不同溝通交流者所代表的文化異同,增強對不同文化理解的能力。
2.5 交際效果
交際效果的好壞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來判斷。因此,對于跨文化交際來說,判定交際效果是否合理的依據就是該交際能不能達到溝通交流者的理解和接受。
在此模型中,知識是基礎,動機是前提,技能是關鍵。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輸入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只有輸入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學生才可以正確地看待并接受文化差異,才能達到積極地文化交際動機;交際目標的實現前提是學生掌握了語言文化知識并實現交際動機。技能訓練的實施是以知識習得和動機培養為基礎,交際實踐的目的是知識的習得和動機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交互性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跨文化交際是需要交際雙方的交流互動才能實現。以British Education章節為例,學生學習了英國教育政策和教育體系,進一步地了解了中英兩國的教育異同,在此過程中,學生已經接受了兩國教育文化的差異,這為交際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之后的角色扮演和情境對話完成了技能訓練。
3 總結語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打造適合大學生交流的文化語境,包括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文化的內容,培養學生正確地對待異文化。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在課內課外開展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增強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金: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基于遞進—交互模型的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2020462)
參考文獻
[1] 許力生,孫淑女.跨文化能力遞進-交互培養模式構建[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13-114.
[2] 楊盈,莊恩平.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2007(4):13-21;43.
[3] 馬勤梅.中英基礎教育中的文化沖突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2019:20.
[4] 李夢洋,萬紅芳.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語言文學研究,2020(8):97-98.
[5] 楊靜.跨文化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設計初探[J].科教論壇,2020.9:69-70.
[6] 尹愛華.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2020.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