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紅
摘 要:本文對信息化在軸類零件的測繪與識讀教學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主要分為整體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及成效、教學反思與改進三部分。對豐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內涵建設,加強德育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機械制圖這門課程教學中的滲透,提供了具有參考性的案例。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教學設計 德育滲透 教學反思
機械制圖課程是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理論課。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教學標準,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路線,立德樹人,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包括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優秀的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等,使學生達到現代機械制造業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要求。本文以軸類零件的測繪與識讀教學設計為例,對此展開闡述。
一、整體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軸類零件的測繪與識讀這一教學內容是針對實際工作過程對軸類零件的測繪、識讀這一核心能力而設計的,它的核心是測繪、識讀軸類零件。按照“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四條基本路線”的教育教學方針,教師的具體教學理念如下:
選取項目后,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序化、分解,實現“精準”“高效”的教學管理目標,同時借助信息化手段突出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在課前、課中、課后精準投放微課、視頻、任務書、討論主題、小測驗、課件等,形成可操作、實用性強的教學設計。
(二)教學策略
1.教學理念
采用STEAM教育理念,實現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系構建。模擬現場探究和認知的過程,讓學生參與項目學習,引導學生以工程思維方法和科學的探究方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逐漸積累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2.教學組織
根據課前學情分析,因材施教,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3.教學手段
利用學習通教學平臺、云班課、微信群、PPT、企業導師視頻或連線進課堂、網絡資源鏈接等多種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課堂。
4.教學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研、練、學、思、拓”一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自己確立目標、使用適當的學習資源、與小組成員協作完成知識的有意義建構。
二、課堂教學實施及成效
(一)教學實施
1.教學實施環節
該單元共分四個教學模塊,在整體構架中呈現逐層遞進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言之有物,給學生制定的目標要具體明確;在教學設計中,要強化技能輸出,完善課程評價激勵機制,使教學環節有反饋、有循環、是閉環;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秉承有依據、遵規律、可伸縮、可調節的原則。
2.具體教學手段
(1)任務驅動法。以真實的校企合作項目為載體,創設學習情境,為學生制定工作任務,學生根據企業要求,在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指導下完成所有工作任務。
(2)自主學習法。讓學生課前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進行獨立思考,理解知識點;在課中通過示范案例消化知識點;課后參與拓展實踐。整個教學過程體現“觀→教→學→論→做→考→拓”的理實一體原則。
(3)小組討論法。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各個小組獨立承擔一個項目的所有任務,引入競爭機制,進行小組方案評比。
3.教學實施流程及目標
課前預習是教學過程的一大重點,具有導入問題、設定目標和前期測試三大功能。導入問題、設定目標意在設定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需要通過學習達到何種學習效果;通過前期測試,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當前的能力和知識水平,并將其作為設置課堂教學內容的依據。
課中助學是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主要是解決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自學出現的問題。同時根據前期測試結果,教師適時調整教學方案與策略,借助多樣化的手段,完成新課程內容的講授。
課后拓展是對課前預習和課中助學兩個階段效果的檢驗。課后拓展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學生鞏固新知識,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了解新工藝、新技術。
4.德育滲透實施過程
(1)滲透工匠精神。現場播放短視頻,將工匠技藝的展示鏡頭引入課堂,使學生感悟機械加工專業獨有的美。同時,通過視頻引入尺寸精度的概念,讓學生在感受絲與毫之間巨大差異的同時,傳承測量過程中“手中不差毫厘,心中長存萬里”的工匠精神,讓學生感悟工匠精神的內涵。最后,通過要求學生使用工卡量具進行精確測量,使學生進行一場品質之旅,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2)培養家國情懷與自信。在識圖環節,讓學生明白設備運行需要所有零部件都滿足精度要求。同樣,當一個群體乃至一個國家奮勇向前時,每一個人也必須做好自己這顆“螺絲釘”的工作。由此告訴學生“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負重前行的團隊”這一思政主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5.教學評價
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采取全方位、立體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做到有體驗和無感知、單課程和整項目、主觀和客觀的結合。收集教學過程數據進行綜合評價。分別進行知識點評價、考勤評價、日常作業評價、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參與評價、測試評價。
(二)教學成效
1.教學過程可追溯,預習復習可操作
借助系統化、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將抽象的概念及理論化的內容變成可視的視頻與課件。學生能夠反復看、隨時看,為學生預習、復習提供了便利。
2.課程思政逐步滲透,營造課程文化
該模塊以四個維度作為出發點,每個維度都貫穿德育的滲透,各環節相輔相成,實現德育貫穿專業教學全過程。例如,從大國工匠的工匠精神入手,將家國情懷引入教學當中,讓學生在學習之余,能夠“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感悟人生的真諦,做到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學生找尋自身發展的正確方向。
3.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
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軸類零件測繪與識讀的所有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和調整,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換為真實場景中的任務。對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課程學習,逐步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4.模擬教學情境,學生目標具體
通過教學平臺的數據反饋,實行分層次教學,滿足優等生的求知欲,使中等生有提高、后進生跟得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加強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讓學生有更加自由的思考和選擇。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提高與同伴溝通與合作的職業素養。
三、教學反思與改進
(一)特色創新
基本完成了前期所設定的教學任務,實現職業崗位與教學內容的無縫對接。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校企合作中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的雙向優勢,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達成軸類零件測繪與識讀的教學目標。具體特色為“深”“聯”“和”“銜”:“深”是指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從專業知識層面的認知過程入手,讓學生感(測量)、知(繪制)、記(標準)、思(識讀),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在德育方面,從工匠精神入手再到家國情懷,做到潤物細無聲。
“聯”是指應用信息化的手段,將“線上”“線下”的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過程,用多種教學手段互聯,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和”是指在教學中體現和諧原則。具體包括教學過程中師與生的和諧、德育滲透與專業課程的和諧、在校學習與工作過程之間銜接的和諧等。
“銜”是指通過“觀→教→學→論→做→考→拓”的教學思路,達成學生“研、練、學、思、拓”一體的教學目標。
(二)反思改進
1.教學內容
教學團隊根據現階段學生職業發展素養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處理,刪減了一些過于抽象且意義不大的純理論知識,使精簡后的教學內容更符合學情。融入校企資源,循序漸進地將真實工作場景呈現于課堂,教學氛圍明顯改善。
2.課程信息化資源開發
課程信息化資源開發力度還不夠。改進措施:吸納有教學資源制作特長的教師進行課程信息化資源開發,建議通過組建教學資源庫開發團隊,加快精品課等優質課程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帶動專業整體課程資源的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李雄杰.職業教育理實一體化課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鐘勇強.信息化教學設計探索與研究.[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8(3).
(作者單位: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煙臺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