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陽鎂 姜超 劉澳潔 崔奇
【摘要】大力促進公平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欠發達地區迎來發展機會。本文對相關地區的英語教學現狀進行研究、總結及分析,創新運用道爾頓理念提出試行措施,以促進教學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公平教育;道爾頓理念;英語教學;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姜陽鎂(2000-),女,漢族,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姜超(2000-),女,漢族,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劉澳潔(1999-),女,漢族,甘肅金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通訊作者)崔奇(1970-),男,博士,副教授,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基金項目】2020年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創新創業訓練省級項目“公平教育背景下道爾頓理念對培養中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啟示”(項目編號:S202011318043)。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是古人針對教育重要性的著名觀點。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教育也在不斷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要科學促進不同地區教育的發展。自推行素質教育改革以來,道爾頓制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改善教師教學方式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反思和啟示作用。本文旨在運用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及文本分析三種方式分析說明現行英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聯系現狀,將道爾頓理念應用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道爾頓制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廣泛傳播和發展,其“自由與合作”的基本理念影響深遠。研究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國外現階段相關研究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探討其歷史意義,另一方面是對道爾頓制創立者帕克赫斯特及現存道爾頓學校的研究。例如S.F. Semel (1992) 就在“The Dalton School: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Progressive School”中重點分析了道爾頓學校發展的歷史變遷,盡可能以此追本溯源還原其本來面貌及意義。同時國外以國際道爾頓教育協會為依托形成了完善的體系,囊括了全球道爾頓專家資源以及機構協會,通過定期舉辦討論交流大會,積極為世界各國提供教育資源。目前,國外近400所學校依據自身的經驗,正在創造性地運用道爾頓制的理念、原則和方法。道爾頓學校的發展模式現已成為教育發達國家實現個性化教育發展戰略的優質典范。
相較于國外道爾頓制的成熟發展,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成果匱乏。自上世經末推行素質教育改革后,道爾頓制才重新回到專業研究者視野中。研究主要分兩方面:一是探尋道爾頓制于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失敗的原因,二是對我國當代教育改革的啟示。例如陳翰笙(1986)的《從道爾頓制教學法所想起的》一文重點強調良好的師資力量在教學方法改革中的作用。汪雙琴、汪海龍(2005)在《論道爾頓制對新課程改革的啟示》中指出,道爾頓制對今天的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在面對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持教師的教學精力和科學分配學習內容等方面能夠起到反思作用。這些研究在吸取失敗經驗的前提下結合現代教育實際進行分析,具有批判性和可行性,但仍欠缺深入且針對性的分析。
綜上所述,道爾頓制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本文將重點具體落實到培養欠發達地區中學生英語素養方面,是一次創新性的嘗試。本課題遵從這一思路開展調查研究,其結果可為培養中學生英語素養提供全新模式,同時又結合國內外的經驗反思,使研究成果具有實際指導與應用能力。
二、教師材料分析
我們對所在地區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后,一方面整合問卷數據并運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頻數分析和相關性分析,另一方面整理好訪談文字材料。在此過程中,我們對教師關于道爾頓理念的理解與實施有一定了解,推動后續相關研究進程。
1.調查詳情。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形式,采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頻數分析與相關性分析。頻數分析有助于更直觀更有針對性地分析數據,得出相關結論。相關性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數據之間的關系情況,包括是否有關系、關系緊密程度等。我們將偏遠地區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與學生的英語成績兩部分數據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具體分析結果將在主成分分析中顯示。
2.訪談分析。對于道爾頓理念,專業教師并不陌生。在仔細了解本項目后,教師從自身角度出發發表看法。首先,教師提到國內有關道爾頓理念的研究很少會將研究對象具體安排在欠發達地區甚至對接到中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因此肯定了本項目的出發點。其次,教師對項目理念表示贊同,對提出的預設措施表示認可,認為它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和教學現狀中“同一教室同一節課中各個年級的學生存在知識和學習能力差異”這一矛盾,不僅能使資質優秀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也能使資質平常的學生之潛能得到發掘。與此同時,教師也表達出對于試行措施的擔憂:許多學生在學習方面習慣于教師主導,缺乏學習興趣和活力,前期如何引導學生進入狀態和如何為師生創造有趣的環境使自主學習變得有吸引力是需要考慮和處理好的問題。至于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表示任重道遠,過往的教學較為散亂,不成體系,很難改變既定的教學習慣。
3.主成分分析。(1)在關于英語文化素養教學的理解與看法問題上,33%的教師認為要在保證教材科學性的基礎上發掘教材的思想性,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25%的教師偏向于教授具體的學科知識,以教材內容為主,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科成績;42%的教師認同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利于提升學生語言知識水平,但在現有教學條件下難以實行。由此可看出,大多數教師是認可道爾頓教學理念的,但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方面,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法。這主要是受當前整體教學現狀以應試教育為主、偏遠地區教學條件有限的客觀條件影響。關于課堂教學,75.8%的教師選擇教師主導教學,僅有12.7%的教師選擇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通過進一步了解,后者選擇人數較少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他們未認識到二者結合對英語教學的益處,而是出于對實際情況的考慮,學生成績一般且不主動發揮主體作用,對教師的依賴性強。
(2)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數據顯示,關于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81%的教師認為應該重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愿意嘗試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并擇優采用;15%的教師認為當前偏遠地區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如何提高學生的卷面成績是首要任務,語言能力的培養可以放到大學進行。通過SPSS進行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成績之間的相關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結論如下: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成績的相關系數值為0.616,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說明兩者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是值得重視的。語言能力是一個整體,要在整體性的語言學習活動中培養與提升,英語課堂尤其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所處地區雖然偏遠,仍可以充分合理運用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讓每一節英語課的教學內容盡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一想到身邊的某個具體的事物,就能想到它的英文表達,讓學生在情境中鍛煉自己的語言理解能力。
(3)根據調查結果,在現階段英語課堂存在的問題方面,50%的教師認為教學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缺乏對具體特殊地區進行創新式教學的嘗試。在學生英語學習需要改進方面,42%的教師認為學生缺乏的是用英語表達的勇氣與信心。這兩點表現出來的問題是相互影響相互貫通的。欠發達地區的人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認為英語相較于語文和數學重要性較低,所以當地的課程計劃以保證基礎教學為主,對于英語的實際運用等高層次教學不重視。且當地的英語教學開展時間較晚,相比其他地區,學生大都是從小學四五年級才開始接觸英語,基礎薄弱,教師需花費大量時間講授基礎知識,對于語言能力的訓練涉及范圍較窄。綜上所述,偏遠地區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表現出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并重視的。
三、學生材料分析
1.調查詳情。本次調查對象為欠發達地區的中學生,采取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調查形式。在進行基本信息和數據收集后,利用SPSS軟件進行了頻數分析,這為研究的后續發展提供相應的數據基礎。
2.訪談分析。從訪談材料中可以發現,欠發達地區的中學生對于道爾頓理念的了解程度極低,基本沒有聽說過。大部分中學生都能意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在學習習慣以及課堂表現方面,他們更側重于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缺乏必要的自學條件和意識,而這些并不利于英語學習的進步及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
3.主成分分析。(1)在對待英語和英語課的態度問題上,75.9%的中學生兩者都喜歡,17.6%的中學生兩者都不喜歡;30%的中學生表示自身的學習興趣是學習英語的動機,56%的中學生認為應付考試是進行英語學習的動機。這些數據總體呈現出學生對英語學習持積極態度。但是在英語學習的整體策略方面,大部分中學生還是采用背單詞、多做題等速成方法來應付考試,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已經形成了考什么就學什么、練什么的定向思維,這不利于道爾頓理念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值得重視。
(2)由數據分析可以看出,85.6%的中學生接受的英語教學模式是以老師講解演示為主的教師主導型模式,很少有機會進行課堂討論等互動。對這種以老師為主體、學生只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的教學模式,有76.3%的中學生并不認可,他們希望增加一些有利于即時交流和答疑的課堂互動和小組合作活動,或者多一些自由的學習時間來積極思考和鍛煉思維,助力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這說明在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下,師生和生生之間都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動。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進行一些關鍵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3)有關英語學習的基本技能與英語核心素養的關系,調查結果如下:在英語學習基本技能的弱項方面,45.8%的中學生表示是口語,還有29.3%的中學生認為是聽力。認為口語是弱項的中學生,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他們中的32.4%是因為怕有語法錯誤或者發音有問題而緊張,8.70%表示會非常緊張,害怕與人進行英語交流,還有16.5%表示因為考試不考口語而不會主動進行交流。由此可見,口語是將近一半的中學生在基本技能學習方面的弱項,而這并不利于英語核心素養要求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關于是否會堅持閱讀英文名著或者觀看優秀的影視劇,或者堅持寫英文作文, 80.6%的中學生覺得沒有必要去做。這表現出中學生思維品質以及文化意識培養方面的缺失,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4)在調查和訪談中,我們發現,大部分中學生對于道爾頓理念與英語核心素養相融合,總體來說持比較積極樂觀的態度。對于目前存在的中學英語課堂問題,25.3%的中學生認為是由于教學基礎薄弱,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等與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30.2%的中學生認為是與老師的素養和講課方式有關、課堂上缺乏相關能力的鍛煉,還有23.6%認為是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缺乏對具體特殊地區的學生進行創新式教學的嘗試。這說明對于目前存在的問題,不同中學生考慮的方面不同,但主要與教師的教學模式、教育資源和基礎條件有關,而這些是可以后期改善的,因此,地區教育總體發展是呈現積極態勢的。
四、教學現狀成因
1.欠發達地區師資力量薄弱。學校基本實行復式教學,同一教室同一節課有各個年級的學生。對教師來說,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去均衡各年級的教學時間和教學難度是巨大的挑戰。
2.教育資源匱乏,學生興趣不足。媒體素材、網絡課件及大型設施設備等比較缺乏,傳統的課本——黑板型教學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來說,難度大、沒有興趣與樂趣都是學習阻礙,需要及時解決。
3.使用“點——線”式教學,沒有構建立體網絡。核心素養是立體的,它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之前的教學就是無方向無目的地打點串線,沒有使已有成果平面及立體化呈現,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就會受限。采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措施,將有用的點線加以處理,實現平面化的四維發展和立體化的核心素養培養。
五、試行措施
道爾頓理念反對刻板、專制、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道爾頓理念下的教學模式立足于激發學生的自主精神,而教師更傾向于承擔指導責任——積極的、有效的和靈活的指導。結合被調查地區中學英語教學現狀提出下列參考措施:
1.突破“教室”框架,構建學習小組。教師將學生按照學習水平分成小組,無關年齡或年級。分出小組后,即形成了不同的“實驗室”,進行區分管理。教師可以更多地給予相對高水平的學生“自由”——有組織、有紀律前提下的自由,而對于相對水平不高的學生,教師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輔導。這樣學生的學習階段、速度、知識重點都是合適的,他們不僅得到靈活的發展空間,還增強了合作和適應能力。
2.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某種程度上,道爾頓理念是建立在動機心理學基礎之上的。當學生天生的好奇心被激發時,正是他們最佳的學習時機。教師可以讓學生拋開課表的限制,按照興趣選擇學習重點,并且提供指導。
3.安排學習周期,做到定期檢查。教師根據各階段具體學習內容安排相應學習期限,公布期限內的標準和任務。教師不限定學生以何種方式達到標準,只要合理即可,以此推動學生找到適合的方式和速度,激發潛力,發展個性,學會自律。同時仔細記錄學生的進步退步情況并予以回應。
六、結語
教育是人類永恒的事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道路漫長,這需要師生及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創新,為發展不斷注入活力,需要堅持的決心和行動。相信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經過不斷實踐最終能促進英語教學的進步,實現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S F Semel. The Dalton school: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Progressive School[M]. New York: Peter Lang, 1992.
[2]陳翰笙.從道爾頓制教學法所想起的[J].群言,1986(6):31.
[3]汪雙琴,汪海龍.論道爾頓制對新課程改革的啟示[J].2005(1): 92-95.
[4]唐紅霞.英語核心素養理念與初中英語教學改革[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9(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