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紅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嘗試引入文本解讀教學策略,組織學生面向核心素養培養需求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文章結合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策略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能為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核心素養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關鍵環節。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意從語文知識積累、語文學習能力強化以及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角度對教學活動進行探究,為小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優化教學效果,保障小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能獲得理想的感受和體驗。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對文本解讀教學指導策略進行創新分析,并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綜合效果。
一、語文核心素養對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提出的新要求
語文核心素養具體指小學生在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最具終身發展價值的人格修養以及語文學習關鍵能力,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有關。從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基本情況角度進行分析,語文核心素養主要涉及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傳承和理解等方面。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按照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進行解讀,要重點關注學生在文本分析和文本解讀過程中對語言的積累和掌握情況,能應用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創造思維加以培養,落實思維深刻性、思維靈活性和思維批判性方面的訓練,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審美價值角度進行分析,能發現文本內容的美并嘗試結合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有效的創造,能有意識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加深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識。唯有如此,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突出文本解讀教育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才能明顯提升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切實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從而增強教學有效性,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保障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探究能力得到高效化訓練[1]。
二、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教學策略
按照核心素養教學需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想對文本內容進行系統的解讀,指導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就要面向核心素養教學要求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空間,從而切實優化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整體效果。
(一)交際訓練,結合語言建構解讀文本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基礎性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開展語言交際方面的訓練,從語言交際和語言建構角度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提高學生對語文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從而對教學效果進行優化,使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更好的成績。
例如,教師在教學《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的過程中,結合課文內容,可以設計語言交際訓練環境,并從語言的建構角度與學生共同對文本內容進行系統的解析。在教學引導環節,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故事情節進行分析,并嘗試進行角色扮演,注意在演繹故事情節中重點體現鐵罐“傲慢”“輕蔑”“惱怒”等語氣和神態,突出陶罐“謙虛”“興奮”等語氣和神態,并從語言建構的角度說一說文本中怎樣借助語言表現鐵罐的驕傲和陶罐的謙虛。在角色扮演的基礎上,學生能對文本中人物語言和人物性格之間的關系產生更加準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為了開展更加深刻的語言訓練,可以讓學生猜想:“如果鐵罐仍然能夠找到殘渣碎片,面對完整、精美的陶罐,它會怎樣說?”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結合故事情節以及語言環境對語言進行自主設計,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對鐵罐性格的把握融入語言的設計中,促進語言建構能力的培養,對語文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2]。
(二)美文分析,結合審美鑒賞解讀文本
文學鑒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鑒賞和分析,能使學生把握文本知識內容學習的要點,并且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產生對語文知識的濃厚學習興趣,從而提高綜合學習效果[3]。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結合文本內容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語言文字的美進行賞析,激活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對文學的美產生個性化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教學《刷子李》這篇課文時,可以進行美文賞析,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平凡的文字中所體現的人性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了解課文主要思想以及所刻畫的主要人物形象,然后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找到能反映刷子李性格的句子。例如:“他還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表現了刷子李對自己手藝的自信以及干活認真的態度。“刷子李干活還有個規矩。每刷完一面墻,……,再刷下一面墻。”表明刷子李干活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計劃的,張弛有度。以此為基礎,教師結合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與學生共同對文本語言的應用進行分析,感受在平淡的語言中表現刷子李作為“俗世”中“凡人”的“奇”。學生在對文本內容進行賞析的過程中,能從對刷子李外貌的描寫、刷子李刷墻嫻熟技術的描寫、刷子李心細如發發現徒弟內心活動的描寫等方面,將刷子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幽默傳神的語言中極具表現力地呈現故事內容,使文章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得到了進一步彰顯。在美文賞析教學中,學生能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自身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也會得到良好的培養,有助于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4]。
(三)問題引導,結合思維發展解讀文本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按照教學改革的要求對學生實施問題引導,能引發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找到文本解讀的關鍵點,提高文本解讀的效率和效果,真正發揮指導作用,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在教學改革實踐中,語文教師要注意結合文本解讀的實際情況設計引導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多元化的思考。
例如,教師在教學《守株待兔》這篇課文的過程中,結合寓言故事,可以設計引導性的問題,與學生共同針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例如:“閱讀課文,你覺得‘而身為宋國笑的原因是什么?你覺得僅僅是因為‘兔不可復得嗎?你覺得文章的開頭為什么要強調‘宋人有耕者?如果從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沖突角度進行分析,你能說明為什么會出現文章中的現象嗎?”語文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和思考,能對學生的思維發散性、思維靈活性和思維批判性進行訓練,突破傳統思維定勢的束縛,在對文章進行閱讀的基礎上能對文本內容形成個性化的感知,從而提高綜合教學效果,促使小學生的文本閱讀和解析能力得到良好的訓練,為小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奠定基礎[5]。
(四)文化滲透,結合文化傳承解讀文本
語文課堂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新時期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意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促進文化的滲透,借助文化教育指導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使學生能基于文化背景對語文知識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6]。
例如,教師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文本內容進行講解,使學生了解課文所講述的主要內容,而且要采取文化滲透的手段,基于文化背景組織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探究[7]。在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嘗試滲透圓明園毀滅時期的世界形勢、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方面的文化內容,讓學生體會圓明園毀滅背后深層次的原因,能對“煙云籠罩了整個北京城”的雙重意思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如此結合文化背景,與學生一起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能提高文化傳承效果和文本解讀深刻性,也能對學生的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加以培養,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真正實現預期的語文教學目標,保障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探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面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突出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解讀,能提高教學組織效果,為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入系統學習創造便利,從而夯實語文教學基礎,使小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得到良好的培養,真正促進小學生對語文文本知識內容進行多元化的探究,實現預期的文本解讀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馬文英.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9):252.
陳艷春.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文本解讀能力培養策略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31(08):82.
王文君.從解讀“你美麗的倒影”談我對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的想法[J].華夏教師,2019,8(07):40-41.
楊賽芳.捕捉語言節奏 洞悉表達秘妙——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文本解讀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6(09):12-13.
李芳.小學語文文本解讀向教學策略轉化的智慧[J].華夏教師,2015,4(01):39.
馬金花.緊扣文本特質提升閱讀素養——小學生閱讀品質提升的策略思考[J].教育觀察,2019,8(33):104-105.
楊坤.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解讀文本的策略[N].科學導報,2019-07-23(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