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婷
摘 要:新時期,在語文教學課堂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是必要的,通過進一步教學實踐研究,文章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充分探索了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希望分析能夠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從而進一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
一、 引言
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的滲透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研究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更好地為傳統文化滲透提供保證。下面結合教學實際,科學地總結如何在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
二、 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較為豐富,其不僅是歷代文化的精髓體現,同時還蘊含著多種民族特色,體現出傳統文明和品德傾向,同時以故事形式傳承的傳統文化也廣泛體現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具體設置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規劃時,便需側重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和應用,利用其豐富性、趣味性等特征激發學生的認知熱情,讓學生通過故事情節感受到文化的內涵意義,從而獲得更多拓展性知識,以更為豐富的視野促使學科知識儲備的提升,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提供前提。
(二)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一直是后代人的歷史責任。但在現實中,國際文化的發展日益迅猛,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更多外來文化的影響,這便對傳統文化的沿襲形成了一定的阻礙,使中國人民更熱衷接受和體驗西方飲食、節日等文化習俗,對中國傳統文化態度更為淡漠。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識和思想,便能夠從學生的意識發展初期著手,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真感知與體驗來形成更為深厚的民族意識與歸屬感,繼而形成帶動作用。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學習能夠為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形成提供基礎保障,同時也可有效推動學生實現綜合發展,全面提升學科素養。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接受外界信息和探索未知時,主要以興趣作為核心動力支持。以往在開展學科教學時,教師在傳授既定信息內容時手段相對單一,加上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未達到行業前沿水平,這些均會對學生的參與熱情產生負面影響。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傳統文化內容,便可為學科教學增添新的內涵。傳統文化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現,而小學生對故事的青睞度較高,因此傳統文化的滲透形式更符合學生的情趣傾向,學生的接受難度不高。這樣學生在內部動力的促進下,更樂于積極吸納和掌握新信息,從而不斷夯實自身的文化積淀。
三、 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漢字能夠集中體現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活動中,識字內容在各階段均有所涉及,同時也是各年齡段學生學習的難點部分。而以傳統文化為途徑開展文字教學,則會明顯改善上述問題。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傳統文化為背景講述文字背后的知識,同時實現文化的滲透,從而讓學生在準確掌握文字意義的同時,還可拓展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體驗到文化的深邃和精辟。如教師在開展《將相和》部分內容的講授時,針對漢字“趙”的教學,教師便可先引導學生聯想百家姓的內容,也可介紹與“趙”相關的演變歷史及在課文中的具體意義。或者在針對“璧”字開展教學時,教師便可依據課文的具體情節,以引用典故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或者用說文解字的手法實施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又如在針對“拒”字開展教學時,以往教師會從該字的字形方面進行介紹,其為形聲字,左邊形旁代表動作,右邊聲旁代表讀音。形旁相關的漢字均與勞動相關。古代人在形成文字時,均用與其意義相關的信息作為該字的一部分,因此其中的提手旁便代表相應的動作。右邊的聲旁則表示不愿意等意思。通過對該字的識記,教師可適當拓展滲透教學,學生也可按照一定的歸類順序進行聯想和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對漢字的研究積極性,從而將漢字的意義與傳統文化之間產生聯系,以此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
識記漢字是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規劃學科教學活動時,便需重點將該部分內容與傳統文化建立聯系,讓學生逐漸形成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挖掘的興趣,從而在后續的學習中也樹立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一員。
(二)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中國的古典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該類文化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精髓產物,因此對學生的思想意識也具有更高的啟發和影響作用。實施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經典作品作為教學內容之一,從而充分發揮學科教學對學生的人文影響,讓學生以更高的積極性完成知識和文化的傳承,從而優化個人的文化素養。
如教師在開展《精衛填海》部分內容的講授時,由于該部分內容屬于民間神話,因此教師可以分析故事人物的語言和行為特征為核心,重點引導學生對人物的言行進行挖掘和體驗,促使學生實現閱讀遷移,從而領會到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教學活動完成后,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性知識信息,包括精衛填海的前因后果,從而引導學生實現拓展性閱讀,思考精衛的人物特征及可貴的品質,從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通過運用上述引導方式,不但能夠大幅優化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還可引導學生接觸文化經典,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智慧,從而實現素養的優化提升,形成更為理想的性格與品質。小學語文學科內容中設置了較多的古典文化內容,這些均可作為典型的傳統文化內容。因此教師可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上述知識信息的傳輸,輔助學生不斷形成更為扎實的文化積淀,從人物和歷史事件中獲取經驗,形成更高的能力水平。
(三)在古詩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古詩可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現形式,古詩經過歷史的洗禮和打磨,也成為當前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點內容。實施古詩教學時,如果單純通過誦讀形式完成教學目標,則難以形成理想的文化傳承效果。教師可通過同文閱讀的手段來拓展引入相關古詩詞,讓學生橫向記憶和理解,從而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學生也能夠在更為豐富的文化環境下獲得更好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