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
摘 要:現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的進步,多數企業更注重就業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也走進了高中的課堂。然而實際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學生、教師和學校共同探索解決。
關鍵詞:高中數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實踐研究
一、 引言
數學是各門學科的基礎,其學習貫穿于各個學科。不管從教學地位還是人們對數學的重視程度來看,數學都高于其他學科,并且數學學習也是高中課程中較難的一門科目,在學生面臨著巨大升學壓力的情況下,教師也面臨著巨大的教學壓力。在實際教學中,高中課堂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學生對于教師大篇幅漫灌式的知識輸出,也只是被動地學習接受,“題海戰術”一直是高中學習模式的代名詞。高中課程教學緊湊,知識點密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雖然會浪費許多時間,但經理論界的廣大學者認為其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并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對知識點的記憶更深,理解也更加全面,讓學生不僅是學數學,更能在生活中用數學,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 高中數學課堂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的意義
(一)教學價值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實際上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問題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他們自主發現問題、創造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這將有利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推進教學價值的提升。
(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雖然中國大力推廣素質教育,然而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教師面臨著工資績效獎勵,學校面臨著名譽的提升和將來生源質量的提升,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力度。一方面,學生面臨巨大壓力、被動學習的情況下,對學習并沒有興趣,其積極性受到影響,對學習成績的提升也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教師基于從前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按照每年考綱的要求,生硬地改變教學內容以應對考試,但缺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經驗的他們并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帶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與教師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流討論之后,會自主地加入課程的學習中,不僅能夠增加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還能增加師生合作,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活躍課堂的氛圍。
(三)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在過去的高中教學課堂中,教師作為主角,在講臺上講,而學生作為觀眾,在教室里被動地聽。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程學習是以教師的心情為主導,課程教學的內容、結構及進度安排等全憑教師做主,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將會嚴重影響課程學習的質量。而隨著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讓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在課堂上,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他們組成小組,互相交流討論,然后進行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教師發現,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師生能夠更加有效地溝通交流,教師也更加容易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難點和易錯點,利于教師進一步改變課程教學的內容。其次,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他們不再是被動地聽講,而是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有所提升。
三、 高中數學課堂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操作方式有待改進
第一,教師思維難以改變。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由于過去長期處于理論研究中,對考試的題目信手拈來,對題目的講解可以有多種方法,但卻缺少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的經驗,在實施這種教學時,時常受理論教學思維的影響,或多或少地會無意間回到過去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狀態,導致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難以發揮。
第二,操作方式的程度難以把握。對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自主學習過度會造成“放野馬”,合作學習不當會造成“搭便車”,探究學習失控會造成“鉆牛角尖”。此外,教師指導學生的程度也難以把握,有時教師為了達到特定的學習效果,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流程進行嚴格把控,反而越俎代庖。然而,如果教師對學生過于放縱,會導致學生可能天馬行空。因此,此種教學模式在方法以及環節上都需要進一步細化,做更深入地研究。
(二)在實際應用中過于形式化
第一,在高中的課程教學中,以往均是采用課堂應試教學的方式,即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雖然課程改革主張素質教育,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花費時間過多,因學生迫于考試和升學的壓力,教師每節課需要講授的知識點很多,不能花太多時間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否則會耽誤課程進度,即使這種模式使得學生更容易加深理解和記憶,但如果課程教授不完可能會得不償失了。
第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但并沒有實證研究表明此種教學模式真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多都是從理論上進行闡述。此外,過于活躍的課堂氣氛也會影響教學的正常秩序,還有可能會影響其他班級上課。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雖然符合課改要求,也在推進學生素質教育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實際中卻常常過于形式化,并不能很好地實踐。
(三)學生發展目標和學習目標單一
在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會導致兩個“單一”出現。
第一,學生的發展目標單一。對于分組討論環節,教師對學生分組的方式多是以成績優秀的學生和成績不好的學生進行組合,以達到優生帶動差生,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的目的,然而這種方式卻會導致在討論以及最后發言環節均是優生在積極參與,優生作為領導的角色決定整個討論流程、內容和結果,差生容易進行“搭便車”行為,即自身不參與討論與思考,只想等著最后優生討論出解決辦法,這將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