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貝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與深化,國家對各個學齡階段的教學質量開始加大重視,核心素養也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初中歷史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過程中,作業的作用不可忽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更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為了優化初中歷史作業的模式,促進學生歷史能力的提升,文章作者從不同角度詳細闡述了如何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對初中歷史作業進行設計與探究,希望為廣大初中歷史教師提供有力的幫助。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初中;作業設計
一、 引言
作業布置對課堂教學的鞏固來講非常有作用,教師在布置歷史作業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還要考慮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所需要提升的知識。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將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為了實現該目標的發展,滿足學生對歷史的學習需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保證學生個性化得到發展,這樣才能真正拓寬學生歷史知識,切實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二、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遵循的原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設計充滿活力的歷史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果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歷史素養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初中歷史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作業設置得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比如,教師可以布置歌曲作業,詩歌朗誦作業等。用歌曲重溫歷史事件,用詩歌表達歷史情懷。初中學生處于性格塑造期,一般都喜歡歌曲和詩歌,教師布置這樣的作業,除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這樣的作業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學生要想做好一首歌曲或者詩歌,就必然要查取大量的資料,并且進行歸納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辯證能力等都有所提升。比如在學習近代史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春天的故事來設計一首自己的歌曲,這樣,通過引入藝術作品,學生對歷史的喜愛之情也會油然而生。
(二)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設計因人而異的歷史作業
歷史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當正視學生之間差異的存在。每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性格、成長環境等的影響,在學習時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會有所不同,教師要想讓學生達到個性化發展,就必須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將作業設置得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拔高的作業,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鞏固類的作業。這樣,有針對性地為學生量化作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滿足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學生在不同的作業中都能得到學習成就感,這樣也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由此可見,教師采用分層次布置作業會取得更加的效果,學生根據自己的層次選取適合自己的作業,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計合作類的歷史作業
素質教育理念提出學生的學習方式應當是合作、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教師在布置歷史作業時,可以布置一些由小組之間共同才能完成的作業,這樣讓學生共同探討、共同交流,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教師可以指定分組,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結組。課后,學生選擇合適的對象,然后根據教師的作業,共同完成查閱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完成作業等的過程。如果在做作業過程中發現問題,學生之間要互相探討或者請求教師的幫助,這樣的作業方式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同時學生還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也學會了欣賞他人,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小組之間為了讓小組成績達到最好,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由此可見,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榮辱感也會增強。
三、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的具體方法
(一)參考歷史文獻閱讀,設計論文式作業
學習歷史過程中,歷史文獻是史料的主要類別。它包括很多種類,有文字或口傳,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深入了解歷史。而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教材篇幅有限,教學課時有限,僅靠課堂的時間教師無法對學生詳細講述歷史事件。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后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大量的歷史文獻,這樣能夠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通過論文式的作業,學生可以感受歷史,觸摸歷史,理解歷史,并且拓寬歷史文化視野,還能掌握大量的歷史史料,更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新中國外交成就的相關內容時,教材中提及的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緩和,而在講述這一事件的背景時,教師必然會涉及冷戰的影響,牽制和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等內容,因為學生沒有相應的歷史背景,教師在講解起來就會顯得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作業中讓學生閱讀《杜魯門傳》一書,并寫出讀后感。學生通過閱讀此書之后了解了什么是冷戰歷史,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識框架。另外,教師要注意設計的歷史作業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學生能力的情況。在本課中,中蘇關系不是教學重點,不用讓學生大量了解,而中美關系則是重點,應當讓學生詳細閱讀關于中美關系緩和的內容,并且可以寫一篇關于中美關系如何緩和的小論文。通過這樣的課外作業,既能豐富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
(二)閱讀文學作品,設計調查式作業
在初中歷史作業設計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創新性、文學性、實踐性和藝術性的結合,這樣,教師才能從具有時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與歷史相關的靈感。每個學生都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學生可以增強自己的審美能力,拓寬自己的知識見解,了解文學作品中涉及的家族背景或者社會生產現象等,這對學生解決歷史問題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并且將文學作品與歷史作業相結合,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將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文學作品是社會某一時代的產物,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有時代的烙印,因此學生要考慮文學作品與時代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真正將調查式作業最大價值地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