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凱華
關鍵詞:“概論”課;重要性;問題;實踐教學
一、高職院校“概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diào),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加強和提高大學生政治理論素養(yǎng),培育愛國情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總的來說,“概論”課重在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
(一) 豐富課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傳統(tǒng)“概論”課教學模式而言,大部分老師在授課中側(cè)重于理論講解與傳授,對照課本對學生進行照本宣科式教學[1]。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中,學生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加之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學生設有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難以產(chǎn)生共鳴。課程實踐教學的融入,可以豐富課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以情景劇比賽為例,在“概論”課教學中融入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主題的情景劇比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景劇比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理論知識,感受不一樣的思政課,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
(二) 增強學生對課程的喜愛度和認可度
“概論”課被部分學生忽視是因為學生對本門課程缺乏喜愛度和認可度。主要原因在于,相對于“思修”等其他政治課而言,“概論”課的政治理論性較強,學生自身政治理論基礎薄弱,缺乏鉆研理論的精神。因此,增強“概論”課學生的喜愛度和認可度是本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該問題的破解,實踐教學融入是解決該問題的一把金鑰匙。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本門課的認識與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運用所學的政治理論知識來解決具體問題,在實踐中感受理論的魅力。
(三) 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zhì)技術(shù)技能人才
培養(yǎng)高質(zhì)素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培養(yǎng)學生的最終目標。相對于普通高等學校培養(yǎng)傳統(tǒng)學術(shù)型人才而言,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高素質(zhì)技術(shù)技能人才不僅要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有過硬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進行專業(yè)課教育,而且也離不開思想政治理論培養(yǎng)。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的“概論”課,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加深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認知,而且有利于增強其社會實踐能力。例如,通過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問題調(diào)查、社會志愿者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體驗社會。在活動中,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來解決活動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培育學生正確的“三觀”,激發(fā)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懷,從而培養(yǎng)專業(yè)素質(zhì)和政治思想素質(zhì)過硬的高素質(zhì)技術(shù)技能人才。
二、“概論”課實踐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文中明確指出,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2]。由此可見,實踐對于理論的學習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作用,因此,在“概論”課教學中,必須時刻貫穿實踐的觀點。目前,高職院校“概論”課實踐教學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 教學方式單一,教師實踐能力不足
在“概論”課教學中,部分教師教育觀念滯后,教育理論、個人認識和實踐能力不足,教學方式單一,不能較好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例如,以教師講為課堂教學“主旋律”,這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上課抬頭率過低。部分老師由于自身實踐能力不足,網(wǎng)絡運用能力較差,線上和線下學習沒有真正融合,不能充分運用相關網(wǎng)絡工具,如缺乏使用學習強國、釘釘?shù)溶浖c學生在課上、課下進行交流與溝通。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概論”課理論性較強的特點,部分教師沒有開展相關的主題演講、專題辯論、調(diào)查成果課堂展示、歷史事件情景劇再現(xiàn)等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活動,沒有使學生真正參與進來,課程實踐教學不足。
(二) 校園實踐活動不充分
校園作為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產(chǎn)生重要影響,也是學生消化知識和進行社會實踐的第一個重要場所。“概論”課的實踐分為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因此,校園就成了學生實踐的重要場所。就目前高職院校校園實踐活動而言,盡管內(nèi)容比較豐富,社團活動涉及多個學科、多個方面,但思政方面的社團及相關實踐活動相對較少。
(三) 社會實踐缺失
社會是學生政治理論課程實踐的最大課堂。實踐教學不局限于課堂內(nèi)學生親身參與的實踐教學,課堂外是重要途徑[3]。“概論”課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進行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這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目前,在課程教學中,由于多種因素制約,社會實踐缺失。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沒有組織學生進行參觀紅色革命資源,學生不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精神,導致學生紅色革命教學實踐的缺失;大學生“三下鄉(xiāng)”和社會志愿者活動滯后,導致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實現(xiàn)中國夢方面實踐不足等。
三、提升“概論”課實踐教學效果的策略
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4]。針對“概論”課理論性強這一特點,開展充分的實踐教學能保證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而使“概論”課教學走向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新時代。
(一) 豐富教學模式,提高教師自身實踐能力
在傳統(tǒng)理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教師應采用其他教學方法,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實踐課進行設計,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例如,開展大學生講思政公開課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主選題、積極備課,采用比賽的形式,在實踐過程中融入準備、設計、實施、總結(jié)、反饋、評價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同時,在課程實踐教學中融入科技元素,例如,利用VR虛擬技術(shù)對一些重要歷史事件進行情景再現(xiàn)。
除此之外,還要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增加思政教師外出培訓的機會,鼓勵教師到政府、企業(yè)一線進行掛職鍛煉,在把自己知識貢獻給社會的同時,提高自身社會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課程實踐教學的目的。
(二) 積極開展校園實踐活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校園作為學生教學實踐的第一場所,開展豐富的校園教學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理論、增強理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校團委要積極組織并鼓勵學生成立相關的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學生社團。通過校園內(nèi)自發(fā)勞動實踐的方式,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公共教育資源,建立專門的校園文化景觀。如,建設反映學校發(fā)展進程的校史館,定期帶領學生進行參觀,讓學生通過一些歷史性文字圖片和物品,在感受學校光輝歷史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愛校、愛國熱情。在校園內(nèi)利用墻體、涼亭、長廊等建筑,通過立體墻繪、浮雕等展示國家近現(xiàn)代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先進人物和重要歷史性事件,讓學生在學習閑暇之余去感受中國近現(xiàn)代的滄桑巨變,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對“概論”課理論學習的信心。
(三) 深入進行社會實踐調(diào)研
“概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不能僅限于校園,要深入社會進行實踐調(diào)研,幫助大學生加深對政治理論的理解與認識。例如,可以把紅色文化和革命教育資源充分融入到“概論”課中,在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方面,可到革命根據(jù)地幫助學生加深、了解所學知識;在反映改革開放成果方面,可帶領學生深入調(diào)研和參觀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
除此之外,還可深入開展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學生深入到敬老院、孤兒院和特殊教育學校,利用中國特色和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傳遞正能量,從而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另外,大力開展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讓學生深入農(nóng)村,增強服務“三農(nóng)”的能力和動力,最終在實踐中增強對本門課程的理解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