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汝
摘 要:在當下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探究式學習仍然浮于表面,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不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當前的科學教學中,其課堂生態不佳。針對這個問題,站在小學科學教師的角度上,構建豐富且足夠專業的知識結構,提高其專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等要求,文章針對課堂學習共同體視域下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進行簡略探究。
關鍵詞:課堂學習共同體;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 引言
為更好地為小學生提供教學,課堂學習共同體應運而生,成了教師之間形成高效溝通和學習的重要平臺。教師可以以共同體的形式建立相應的技術性文化,由此來強化其對自我在各個方面的提升。教師可以在此平臺中相互交流,分享教學心得,并在相互學習和借鑒中強化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的教學。
二、 學習共同體的內涵
學習共同體是指由一個學習者組成的機構團體。其成員在學習中通過分享學習資源或完成相同的任務的方式進行交流與溝通。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并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個人得以成長。學習共同體是教師在其教育領域的延伸,在這個團體中,教師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進行學習,在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實現自我成長,并更好地為其專業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因此,學習共同體有以下幾個較為基礎的功能。首先,學習共同體的建立,為教師作為一名學習者的自尊和歸屬感提供支持。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師之間都是在以同樣的目的進行學習,基于這個共同的學習目標,教師更加有歸屬感和對彼此的認同感。這種積極的態度能有效促進教師之間進行更多的交流,并且在交流過程中進行更多的反思,并且在交流中各自發表不同的觀點或看法,進行思維上的碰撞,從而促進教師的學習效率的提升。當教師在交流中遇到不同的觀點時,在相應的溝通中產生新的想法和信息,為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反思提供基礎。并且在整個交流中,是將公共知識經過內化之后轉變為自己的知識,為教師的教育事業提供強有力的輔助,其教學方式有更多的創新的可能,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
三、 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發展中構建共同體的意義
教師學習共同體為教師進行合作與互助提供了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平臺,對教師提高其教學智慧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且對于小學科學教師來講,在學習共同體中進行自我升級更為必要。在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學中,其最主要的教學目的是讓小學生在科學課程中提高其科學素養,或者是將小學生培養成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的人。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本身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并形成系統性的學科知識體系,以便于有計劃地開展科學教學。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通過將各自的獨特的教學經歷進行分享,其個人化的教學思維得以被發揚,并且從中學習到其他教師在科學教學上的可取之處,從而為己所用,豐富科學課堂教學。在整個共同體中,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其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可以在平臺中被分享、被借鑒。這對于每個教師來講,都是一筆重要的學習資源,為教室之間的互利共贏提供可能。
四、 現階段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探究式合作學習浮于表面
雖然新課改在中國深入落實,但是基于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還不能完全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不能將新的教學理念與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相融合。在科學學科的課程教學理念中,最注重的是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堂的教學方式一般是以小組探究的方式進行的。在具體的課堂中,教師為學生分組,并設立小組組長,讓整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相應的合作探究學習。而最好的狀態是教師成為一個引導者。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活動中,教師往往不能給學生更加自由的探討空間,對整個探究活動干預過多,讓學生的探究學習受到干擾,其自主學習性被嚴重限制。在這樣的狀態中,整個小組探究學習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促進學生思考并養成科學思維的效果。
(二)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
在進行科學教學時,教師應更多地以問題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的學習狀態。通過課堂提問,教師能對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更多的把握,并且能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做出不同的教學引導計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年齡層的劃分意識,不能有效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導致其設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學生對相應的問題產生足夠的思考,甚至有的學生對相應的問題感到茫然,無從下手。教師設計的問題大多枯燥乏味,不能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并且其問題較為形式化,不具備相應的生動性,讓師生之間的互動缺乏一定的生動性。
(三)科學課堂生態環境存在不足
首先是小學科學教師的嚴重缺乏,學校的專職教師較少,并且其中很多教師是其他學科的教師的兼職。甚至有的學校沒有專職教師或只有一個科學教師。專職教師的課時較多,其由于負責的授課班級數量多,教學任務量較大。其次是教師的自我學習意識不夠和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條件的嚴重不足,很多實驗器材破損較為嚴重,不能符合科學教學的要求。最后是在科學課堂中,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科理念呈現不足,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方式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大部分學生不能對教師的問題產生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課堂失去興趣,導致對科學學科的學習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基于以上的種種原因,小學科學學科的課堂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需要教師對其做出及時且有效的調整,明確教學目標,設計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思路,從而使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
五、 課堂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層級式學習策略
層級式學習策略是在對某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梳理的基礎上,對相應的學習目標進行解構上的細化。針對某個教學單元,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梳理,并且區分不同的教學內容在整個科學學科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并且在此基礎上以主要的概念為指引,能夠將相關的內容納入合適的層級結構中,并將其位置進行明確。結合不同年齡段的認識規律,根據學習的相關內容設立相應的學習目標,最后形成有一定的學科特征的層級學習結構。例如,在學習粵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中《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本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即空氣的概念,跟空氣有關的內容,如空氣是有一定的質量的,并且占一定的空間,其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空氣是一種混合物質;空氣的流動是風形成的第三個部分即本課內容的主要目標,即觀察并描述空氣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征;空氣充滿各處,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氧氣有重要的意義,描述熱空氣上升的現象;知道空氣是一種混合物質,其中氮氣、氧氣是其主要的成分。并且通過對以上知識的掌握,讓學生明辨氮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氧氣可以;小蘇打與醋能制取二氧化碳,并掌握在生活中制造風的方法。通過這樣的層級式學習,幫助學生立足于較高的層面分析現實語境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