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菊
摘 要: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具有更高標準。一方面是專業知識水平,另一方面是專業文化修養。對學生的教育要求言傳身教。身教是可以看見的,更能打動人心。修身是身教的前提,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修身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教師要培養良好師德、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平,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教育教學中情緒穩定,心理健康。教師只有具備這些專業素養,在教育教學中才能夠引導學生健康發展和健康成長。教師要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促進自身心理健康。
關鍵詞: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調適和促進
一、 新時代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狀況
在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背景下,總體上廣大教師能夠與時俱進,積極融入新課改中,能夠以飽滿的熱情和健康的心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但是由于教育教學的煩瑣性和復雜性,部分教師不同程度的出現了一些心理健康問題。通過走訪和調查的數據顯示:部分教師自我認知差,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認識不足,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很大的情緒化。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具體表現在:1. 不良的適應反應。也就是教師不能主動的融入教育教學環境。在工作中怨天尤人,抱怨、埋怨、和同事矛盾重重、心情時好時壞等。2. 對待教師職業方面。教師心理問題可分為以下幾種:埋怨自己的教師職業;以自我為中心的職業觀、脾氣暴躁的個性。另外,還有為生活而從事教師職業的心理、不安心從事教師職業的心理和不想從事教師職業的心理。
3. 在和教師、學生的人際交往方面,教師的心理問題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如:自我封閉、自卑自輕、自大自傲、嫉妒別人、性格孤僻等。4. 神經性心理。教師中常見的神經性心理問題有:神經功能性衰弱、存在強迫自己的癥狀、心情焦慮、煩躁等。
二、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1. 教師工作的煩瑣性和社會對教師過高的期望值。教師的工作事無巨細、勞心費神。教師為人師表,既教書又育人,再加上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但是教師又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們也和其他人一樣。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的要求卻很少得到滿足。因此心理長期處于高負荷運行中,心理負擔過重。
2. 教育教學之外的學習、各級檢查和考評各種各樣的表冊也讓教師長期苦不堪言。在近幾年,教師的任務已不僅僅是教書育人,上級行政部門的形式主義也蔓延到學校。各種各樣的培訓學習、各級部門的檢查任務都需要教師保質保量的完成。這些都讓教師處于一種強迫和焦慮中。
3. 競爭機制對教師職業的挑戰。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大前提下,需要改革教育體制,如教師職稱方面實行評聘分開、聘任教師方面實行淘汰制、績效考核方面實行多勞多得,教師調動方面實行分流制,這些改革的實施雖然有利于教育的發展,但隨之卻給每一位教師帶來了心理上巨大的壓力,使教師產生了危機和惶恐。
4. 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對教師的心理健康的影響。近幾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不同單位和行業的收入發生著變化。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師的工資待遇也有很大的差距,這樣就讓教師出現了心理失衡。他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現實的差距導致對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厭煩,缺乏職業成就感。表現在教育教學中就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如:工作中的失落、生活中的自卑、人際交往中的缺乏信心等。
5. 教師生活圈子狹小、缺少交際、釋放壓力的渠道少之甚少。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工作空間的封閉性。因此生活單一。平時就是三點一線,辦公室、教室、家。再加上交往的對象是人格不成熟的學生,學生如果不好好學習,故意與教師作對,而教師傾訴和發泄的對象有限,渠道有限,長期發展下去就使教師生產生焦慮、懷疑、狂躁等心理癥狀,表現在工作中與領導對抗,與同事不和,與學生淡漠,與家長不滿。
三、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營養,維護教師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職業發展都存在著極大的消極和負面影響。這些教師在工作中只是強迫自己,他們為生活而工作。但是生活得卻心神俱疲。如何去疏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這需要教師反思自己,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去汲取營養,從而不斷的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心理健康方面注重自省、順應本性和自然,從而來維護心理健康。
在儒家的經典中,自省自律對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實際操作方面,儒家注重調節自己的心理。如朱熹曰:“須是靜坐,方能收斂。”因此,儒家思想對調整心理作用重大。另外,儒家強調和諧。如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也就是保持平衡心理。還有儒家強調“和為貴”,這表現出儒家講求和諧。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表現出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性。《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在漫漫人生路中,不僅要求我們怎樣去學做人,而且要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和智者。這些思想對教師維護心理上平衡性、在工作中調節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
道家思想也有很多調適心理方面的。如老子提倡“靜”,“無為”,“順從自然”和“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講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與任意妄為相區別。順其自然就是在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前提下因勢利導,按照規律去做。這就要求教師要遵從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的規律,一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不能拔苗助長。
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性,道德修養和健全人格的培養有益于心理的疏導。如孔子說:“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還說“德潤身,心廣體胖”。這就要求教師心懷善念,心中無愧,這樣心理才能寬廣。孔子還說:“人之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天下鮮矣。”這強調的是“修身養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自我反省,不斷的自我完善,這樣才能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