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琴
摘 要:當前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現代社會對于民眾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給予了高度重視。也有更多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開始關注小學生這一群體書面語言表達寫作問題。新課程標準明確對寫作教學的要求進行了規定,也就是寫作、習作和寫話。但就當前小學寫作教學來說,傳統作文教學仍然對教育工作者產生了很大影響,習作指導方式過于陳舊,教學理念落后,特別是農村小學。農村小學的教育工作者因為欠缺專業水平,同時學校并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因為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教育工作者并沒有關注小學生習作能力。鑒于此,文章分析了農村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習作能力;培養策略
因為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的現實,農村小學的習作教學存在明顯的形式主義?!皩W生怕寫、教師怕教”這一現象較為突出。教育工作者以及學校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方面,并沒有針對學生展開有效的習作教學指導。在閱讀方面,學生閱讀量較低,積累的詞匯減少,和城市小學生相比較,農村小學生缺少圖書資料和習作經驗,只能以勞動的方式對感性認識進行獲取。另外,又因為教育工作者在習作教學指導方面不夠系統,也沒有深入的挖掘農村的多樣化習作素材,繼而使得學生“言之無物,無話可說”,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習作能力不強,存在畏懼心理。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意識到,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正是習作和寫話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筆者希望通過自身的研究為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提供可參考性的策略和建議。
一、 強化學生生活實際和習作的聯系
詩人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向我們呈現了一個藝術哲理,水之所以清澈,是因為總是有源源不絕的活水注入。從個體成就方面來看,就需要有歷史記憶和深厚底蘊作為支撐。小學生的習作的源頭活水就是生活,想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習作能力,就應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深入的觀察,對素材進行積累。相較于成人生活,小學生的生活并沒有很大的差異,最大差異就是學生是在學校中生活。學生從七歲開始進入到小學學習和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生的習作素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學校的生活,有人說學校生活無非就是考試、作業和上課,沒有什么是值得寫作的。實際上,學生習作的一個良好素材就是這三個方面,比如說上課,可以說上課是所有小學生在學校中都需要度過的,也是影響學生最深的環境、“哪節課最有趣而趣味點又在哪里、哪節課讓你比較難忘、難忘的點又在哪里”。另外,學校的生活并非只是考試、作業、上課這三方面,也包括了班級匯報、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另外還有和同伴之間的故事、誤會、友誼等,實際上都是習作的良好素材。
小學生活中,家庭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能夠對學生產生持久深遠、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較于自然人,并不完全具備行為能力,家庭是他們成長發展安全穩定的避風港。我們留意觀察,對親人們的言談舉止進行體味,能夠發現也是習作中不可多得的豐富素材。比如說母親時常告訴我們“完成作業時要細心,坐姿要正確,冷了要穿上外套”,實際上這些簡單的言語都包含了很多愛護和關心。另外,家庭中的一些小游戲、聯歡會或者是家庭的內部成員的表現以及家庭中的煩心事、趣事、樂事都是學生可以進行習作的素材。
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生活雖然簡單,但是并不是枯燥單一的。小學生也是一個社會個體,他們也需要經歷和成人一樣的社會生活,他們的每一個言談舉止和社會生活的事件相關聯。比如說學校門口的保安叔叔,小攤的賣冰糖葫蘆的阿姨,和自己一起放學回家的弟弟妹妹,他們中的某一個人可能會給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在坐車回家時,是否會遇到街頭的所見所聞,是否能夠引起你的深刻體會,是否受過他人的傾心幫助,你的心靈可能會因為某一件事而有所觸動;雜談報紙、娛樂節目、電視新聞有沒有哪一幀畫面讓你記憶猶新。假如小學生能夠細心地記錄,都會成為他們的良好習作素材。但就目前農村小學習作教學來看,學生的習作能力明顯較為缺乏,存在無素材可以運用,無事情可以寫作的問題。并非農村的學生沒有豐富的生活,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少了觀察,在對生活素材積累的能力和意識方面比較欠缺。也不是城市和農村生活存在差異,更多的是學生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到生活實際和寫作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 習作指導要遵循學生習作心理轉換的規律
中國著名教育學者劉淼教授提出了心理轉換理論。他認為,三級轉換理論模型能夠將學生的習作心里凸顯出來。在最初階段,學生在進行習作時,思維能力會對其產生控制;其次,學生結合之前產生的工作記憶和先前經驗信息,能夠產生內部語言;最后是外部的語言表達。而所謂外部語言的表達,又包括了口頭語言表達和外部書面表達。所有的學生個體在進行習作過程中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是需要有邏輯、有層次的轉換。教育工作者在傳統的習作教學時,并沒有深入的挖掘學生的這些內在心理,即便當前對于小學生習作教學有著諸多的理論研究,但是也很少有教育工作者關注學生在習作時有著怎樣的內在心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認為,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所出現和表現出來的問題和不足都是欠缺事物關聯所導致的,比如說環境和閱讀。但是,很少有工作者能夠真正的去考慮學生自身的原因,也就是學生缺乏這三個階段所關聯的轉換能力。而想要提升學生這一轉換能力,教師的習作指導是最有效的一個方式。
實際上,教育工作者首先應當進一步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進行選擇能力的訓練。通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并對相應的寫作基礎技能進行掌握。而訓練選擇能力能夠讓學生對處理材料的方法進行明確。穩固了思維和選擇這兩方面能力的前提下,對學生表達能力展開訓練,這樣的訓練方式是比較符合學生心理轉換能力的順序的。但是我們應當意識到,只有教育工作者才能夠提供這樣的幫助和指導,以此來增強和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 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從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和提升來說,其關鍵和基礎就是學生應當具備良好的習作熱情和興趣。農村小學生在傳統的習作教學長久影響下,他們的習作積極性和熱情受到了明顯的壓制。當教育工作者引導他們進行習作時,都會表現出來一種敷衍了事和消極逃避的態度。實際上這也和教師的習作教育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小學生這一受教群體最緊密聯系的就是一線的工作者,而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會對受教育群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當前因為農村小學教師在習作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模式方面都表現出陳舊、單一的問題,這是導致學生逃避習作的主要原因。假如說教育工作者能夠對自身的習作教學模式、理念和方法進行有效的改變和創新,這勢必會提升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