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紅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教學技術在教學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被提高。在信息技術這一工具的輔助之下,課堂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課堂效率進一步得到提高,并且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將成為教學的必然趨勢。文章分析了如何將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應用策略
信息技術能將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和動畫同時結合起來,這種功能進一步促進了課堂教學活動的直觀性、具體形象性和科學性,使得語文這一科目的魅力充分展現出來,進一步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實現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融入為中國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夠將教學與生活進行有機整合,最終從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創新精神、提升自主能力和綜合素養等。
一、 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能夠幫助學生長時間維持較好的狀態并且積極主動進行思考的重要因素和條件,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興趣也是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的興趣就會轉化成動力,激發人們積極主動地朝著某種活動進行。而對于現階段的教師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掌握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且找到能讓他們感興趣的實踐活動內容呢?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活動就是其中的一種,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和形象性非常強,而且通過視頻和音頻的結合能大大提高感染力,進一步營造色彩繽紛和動靜結合的情境。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沒有很多機會參與社會生活活動,所以他們的社會經驗和情感體驗相對比較缺乏,而利用信息接受就能夠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等快速的展示在他們面前,一方面提高他們的認知、增強生活常識,另一方面則激發他們認識世界和參與社會的欲望。可見,信息技術對激發濃厚的興趣和調動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教師應該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起來,以便于實現在快樂中實踐操作和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樂趣的目的。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扁鵲治病》和《紀昌學射》這兩則故事的時候,為了提高課前導入環節的質量、保證學生對接下來的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愿意積極主動思考寫作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在閱讀實踐活動正式開始之前先借助信息技術播放相關的視頻片段,讓他們直觀和具體形象的感知故事中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語言特色。除此之外,在以“講歷史故事”為主題開展口語交際活動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先通過展示各種類型的故事喚起他們的故事經驗,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故事儲備,為之后的寫作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順應新課標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而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同時是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得以提高的前提條件。在如今這個社會和時代中,更需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所以,從小培養這些方面的能力是為了以后能更好的順應社會的發展和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仍然個性活潑好動、天性愛玩、對周圍的新鮮事物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等,所以就要求教師要實現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和教育教學的活動性,以便于大大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通過自主操作、實驗操作、親自考察和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動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等,最終體驗和感受生活、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以及提高自身實踐能力。這同時要求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突出教學的開放性和實踐性,既要鼓勵學生追求真理和學會證實真理,又要引導他們關注事物的異同,進而達到求同存異的目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各自的個性和獨特的地方,所以教師不應該用統一的標準去評判他們,而應該鼓勵他們自己觀察、包容他們獨立的見解以及獨特的表達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學生觀念的變化,教材中的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因此要很好地借助信息技術來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以及發散思維,最終一步步達到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
三、 通過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比較高的科目,它不僅僅是人們所有科目學習的前提和基礎,而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交流溝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語文還是一門開放性比較強的科目,它可以包容每一個人獨特的想法,正因為如此,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指導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引導他們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批判性、反思性和研究性,進而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外界的事物、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及時進行反思并對有關現象進一步進行研究,最終實現提高自主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要面向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主動精神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以及著眼于可持續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出現,學生的自主能力發展從可能性變成了現實。
四、 借助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進而全面認識自我
從古至今,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對學生采取最多的評價方式就是卷面評價和考核,往往是教師一個人決定評價結果,這就容易出現對學生評價過于片面的現象,而且不利于發現每一個人的優點和亮點,久而久之,會打擊他們的學習自信,不利于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自從現代信息技術走進課堂之后,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還是評價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逐步朝著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使評價與主觀情緒的關聯越來越少,提高了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和民主性。要實現多元化的評價,就要確定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真正讓學生與世界進行多元交往。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必然要經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實踐、親身體驗、實驗操作等過程,同時還伴隨著交流溝通、反饋和反思,任何一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相互之間環環相扣,可見,一個人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因為如此,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學習漏洞并加以指正。所以,教師一定要有效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動態化和多元化的評價活動。評價并不只是針對學生的,還應該把教師、家長、培養方案和教學管理體系等納入評價對象中去,同時結合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自己評價和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等多種形式,這才是評價多元化的本質,是體現評價價值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