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雙
摘 要:目前,現代化發展遵循環保理念,生態環境將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狀態及質量,將保護環境落實,有必要加強個人的環保意識,有意識才有行動。生物課程密切聯系生活實踐,對生態環境知識詮釋的比較到位,因此,生物課堂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占有顯著的優勢,教師需要制訂相適應的教學方案,利用生物知識進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完成保護環境的任務。文章首先闡述了環保意識的基本內涵,其次提出了生物課堂中培養初中生環保意識的意義,最后分析了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環保意識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環保意識;培養策略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不容樂觀,需要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保護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大環境。生物課程從初中教育開始設立,并且課程中包含有大量生物類型及其生活環境和條件等,同時對自然生態環境有關知識進行了全面的詮釋。教師可以將形形色色的生物生存環境作為基礎,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教材知識原有的基礎上實現知識擴充。生物科目具有生活化的特點,教師可以靈活運用生活案例向學生解釋課本內容,能夠讓學生清晰地意識到生態環境受破壞的因素,以至于在今后的生活中盡可能地避免,讓學生明確怎么做才是正確的,進而養成環保意識。初中階段剛接觸生物科目,存在一定的陌生感,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需要掌握靈活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將環境保護形成自覺行為。文章以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環保意識培養作為主線進行分析,希望能為生物環保教育提供建設性的幫助。
一、 環保意識基本內涵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維持以一切生物做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目前,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險峻,人站在生物鏈的最頂端,需要肩負起保護環境之一大重任,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才會成為最大受益者。人類的活動一旦超越自然生態承受的最大限度,必然會受到自然的反擊。中國教育充分認知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呼吁人類自覺保護環境,不斷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做對生態環境有用的人。其中環保意識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內涵:1. 環境知識。人類樹立起環保意識需要具備足夠的基本理論知識,在儲備一定的基本知識后,才能夠了解生態環境破壞的形成原因,能夠做到從根本上思考問題,通過基本知識的引導,可以促使人們掌握環境問題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建立起環保意識,才會規范起自己的行為。2. 環境情感。環境情感便是人類對待生態環境的態度和看法,能夠凸顯出人們對美好環境的追求和向往,是人類思想層面的體現。人類思想就存在維持自然環境和諧的意識,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正視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會盲目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后代人的利益。3. 環境行為。環境行為就涉及人類的實踐行為,將意識轉化為行動,將保護環境事項落實,發揮出以上兩項的價值。只有在環境行為落實之后,才能有效地降低環境破壞程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二、 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性
生物學科中富有生物環境較為全面的知識,對學生的思想和意識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世界生態環境的惡劣變化,中國格外重視環境環保,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在學校中宣揚和鼓勵環保行為,尤其是生物科目的教學,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夠將生物教學局限在僵硬的課本知識中,要求學生學習過后要有所得。中國是人口大國,環保意識薄弱,并且工業發展,不斷對自然環境的剝奪與傷害,導致大量不同類型的環境問題相繼發生。近年來,淡水資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問題嚴重,農業的發展過度使用農藥,部分地區常發生酸雨、霧霾、大量物種滅絕等問題。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是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發出的警告,只有強化環保意識,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生存環境。環保意識需要從青少年抓起,培養其環保意識,成長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初中階段生物課程是詮釋保護環境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入環保理念,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在實際生活中養成節能環保好習慣。
三、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環保意識培養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
生物科目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需要不斷挖掘生活素材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給予生物環境教學實踐性,解決傳統環教學理念落后的問題。初中生具備將強的探索意識,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組織學生展開探索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活動,結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展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環境競賽,要將教學內容作為核心,實現知識的拓展,加深學生對生態環境的認知程度,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區環境調查,對實際生活環境進行了解,可以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熱切心情,培養學生自主保護環境能力。
(二)完善環保意識教學體系
現階段,存在部分學校對生物教學體系建立的不完善,在整體的課程安排中,生物學科課時較少,增加了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難度。由于中考給予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壓力,普遍將生物教學的中心傾向于升學考試,對生態環保意識教育略略帶過,便不利于學生環保意識的養成。結合這一現狀,學校需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優化和完善生物課環保意識培養體系,遵循“從整體上認識環境”的理念,可以不限制于生物課程,將環保意識的培養貫徹到相關的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中,增加培養力度,幫助學生掌握生態環境概念和原理,建立起環保情感,靈活掌握環保技能,達到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目的。
(三)實施多元化教學形式
隨著新課程的要求不斷更新,教師需要使用多元化教學形式進行教學,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率。結合現階段對初中生物環境教育現狀來看,傳統教學存在教學方法上的局限,依舊停留在書本教育,缺乏一定的實踐性教育,不能滿足現代化教育要求。單純依靠講授教育凸顯出的教育較為僵硬,為了提高保護環境教學效率,在教學中需要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初中生思維較為活潑且富有活力,教師需要采取與其個性特征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不斷完成教學方式的突破,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契合教學內容和主題,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打破傳統思維。又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的公園感受自然的美好,并主動撿起路面垃圾扔進垃圾桶,教師要做好表率,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