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惠 高存繼 梁宇寧 阮長平
摘 要 “無機化學”是我校理工科專業的基礎課程,是非常重要的育人主陣地。課程教學團隊立足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從育人角度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科專業、課程、思政三個維度對思政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逐步形成了“無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的“三個動作”新模式,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無機化學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專業基礎課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1.057
Abstract Inorganic Chemistry is a basic cours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our university,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team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adheres to taking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reasonably plan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iscipline,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areful teaching design, the teaching team has formed a new mode of "three ac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Inorganic Chemistry, which enables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while mastering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Keywords inorganic chemist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課程思政主要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面對新的形勢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如何做好課程思政整體內容的設計,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的理論應用和實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
那么,如何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越來越多的專業課教師開始思考并嘗試將思想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從理論研究和課程思政實踐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提供了肯定的解答,并從宏觀理論的角度探討了課程思政的途徑和方法,特別是一些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實踐,[1-2]為不同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
1 “無機化學”教學現狀分析
“無機化學”是一門專為一年級本科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幾乎面向所有的理工科專業, 特別是化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學科,更是離不開“無機化學”這門課程,“無機化學”也是學習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因此,“無機化學”是一門非常重要并具有廣泛覆蓋性的課程,在我校的開課歷史悠久、積累雄厚。多年來,以國家教委1980年頒布的《無機化學教學大綱》和1995年頒布的《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基礎,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無機化學”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補充和完善,強化了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理念,不斷適應形勢變化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近年來,國家的宏觀導向和習總書記的講話,令我們更加深入思考:目前,我校“無機化學”的教學模式是否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否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是否需要變革?
國內很多高校對“無機化學”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嘗試,[2-5]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涉及具體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是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難度較大,一方面是理工科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則是理工科課程思政教育的途徑尚不明確,亟須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入方式。根據已有的文獻,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實踐主要還是在宏觀層面上的探索,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的情況具體探討某門課程思政教學的少之又少。“無機化學”的教學改革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等方面,[3-5]將無機化學教學實踐與思政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的報道幾乎很少。探索如何培養符合國家需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并進一步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尋找課程思政教學的新思路,是高校教師必須要思考、探索、改革和實踐的頭等大事,重中之重。
因此,我們將課程思政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方向,在“無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中,強化課程思政的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堅持做到“有機結合、有效融合、深度契合”,努力構建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的教學新模式。
2 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2.1 教學改革思路
結合當前的教育形勢,作為多個專業的基礎課程,“無機化學”的課程教學不能僅僅是教授專業知識,還要擔負起育人的重要職責,即“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就需要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巧妙的融入課程教學中,找準切入點。就課程思政而言,倡導的是“道器合一”的育人理念,于“無語聲處聽驚雷”的效果,將思政的價值體系與專業課程教學巧妙“榫合”,尋找到二者同頻共振的“和諧節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我們課程思政的核心內容。在“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學生是主體。一方面學生作為完整、獨立的生命個體,思想追求是其感悟生命、茁壯成長的一種基本需求;另一方面,要實現學生完滿的積極向上的人性,愛國主義教育是很好的途徑之一。愛國主義教育成功與否,除了教導(引導)之外,更多地依靠體驗。體驗是生命活動過程之一,體現為人類的主動、自覺的能動意識。因此,教師必須對教育教學的主體進行深入的研究,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使他們成為教學過程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
教學團隊根據調研結果并反復論證,明確了“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將無機化學教學實踐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融合、圍繞“三個動作”(常規動作、特定動作和特色動作)建立課程思政的教學新模式,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最終,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遠大目標——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并在此基礎上,樹立奮發圖強的精神、以祖國為先不計個人得失的大局意識。
2.2 教學改革實踐
2.2.1 常規動作
所謂常規動作,是指每次課堂教學必做的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關的內容。我校“無機化學”每一次課均安排為2~3課時,每課時40分鐘。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教學團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對“無機化學”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充分考慮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采用教師集體備課的方式,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找出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求知欲望。為了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動作”,教學團隊在調研的基礎上巧妙的設計課前學習任務單,學生在完成課前任務時,對我國文明史的一些相關內容、我國化學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就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課堂上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之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教學實踐中,課程團隊比較常用的幾種方式包括:唱愛國主義歌曲,講(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展示我國最新的化學工業產品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等。
唱愛國主義歌曲的形式可以是齊唱,也可以由學生領唱、小組唱等。歌曲的選擇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必須是學生愛聽、愛唱又深有觸動的歌曲。這種方式生動活潑,使課堂充滿活力,同學們在課堂上也會更加專注,有利于課程的教學。
講(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需要在課前任務中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收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中國科學家的資料、制作PPT,課堂上隨機抽取1~2組同學來介紹和展示某個科學家的故事。通過小組間的互評、討論以及教師的點評,從科學家對國家所做的貢獻、成長成才的經歷到科學家崇高的精神內涵等,使學生受到感染,促進學生正確“三觀”的養成,引導他們步入未來正確的人生道路,尤其做好當下,即努力學習,有利于學習“無機化學”的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展示我國最新的化學工業產品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樣需要學生在課前以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來共同完成。通過課堂展示我國在化學領域的原創成果,使同學們樹立起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實干精神,為實現祖國的繁榮昌盛、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努力創業的愛國情懷。
2.2.2 特定動作
特定動作是根據“無機化學”的具體內容來融入特定的課程思政元素。“無機化學”具有知識點多、雜等特點,涉及化學科學最基礎的知識,需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引出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特定動作”的目的是將思政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體系與無機化學知識結構進行巧妙“榫合”,尋找到二者同頻共振的和諧“節奏”。引出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可以是一張圖片、一個短視頻等等,只需要簡單的介紹就可以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如元素各論部分,教師在介紹化合物時,就可以拓展到自然界的礦物,引出我國有代表性的礦產資源,從而增加學生對我國自然資源的了解,增強自信心,以自己是中國人為自豪。既拓展了教學內容、與實際相結合,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學生也會覺得所學的知識有用而產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意愿,關鍵是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首先,教師對“無機化學”的每一個知識點要了然于胸,熟悉與之相關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其次,如何將愛國主義素材融入到課程的教學中,讓學生感興趣、能激發出學生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開拓視野、積極探索、不斷創新與實踐。一年多來,在教學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的“特定動作”已初步形成了規范的教學模式。
2.2.3 特色動作
特色動作則是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來融入相應的課程思政的內容。“無機化學”是理工科很多專業的必修課程,我校化學、應用化學、制藥工程、科學教育、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環境生態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都將“無機化學”作為專業必修課,但每個專業都有其獨特性,對課程的要求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在課程教學實踐中一定要結合專業特點設置“特色動作”,即從無機化學、愛國主義教育、專業特點三個維度來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如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教育現代化建設戰略和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為導向,立足廣西,面向全國,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扎實地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富有創新意識、實踐與研究能力,熟悉化學教育理論、教學策略和教學技能,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能勝任基礎教育化學教師工作,以及在化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及其他工作的高素質人才。在教學設計中就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師職業道德培養、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等環節,把愛國與教書育人充分的結合起來。
3 結語
“無機化學”課程作為我校各專業的基礎課程,將近一半的在校大學生都要學習,因此,“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育人主陣地。作為高校教師,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其職責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在立足學科和專業發展的同時,更要從育人角度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
我校“無機化學”課程在思政教學改革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從學科專業、課程、思政三個維度對思政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逐步形成了“無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的“三個動作”新模式,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新時代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沛,劉宗懷,石峰,等.工科專業“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的金鑰匙——步線行針修大綱,匠心獨運筑教案[J].廣東化工,2020,47(10):174-175.
[2] 盛國棟,俞華斌,張詩濃,等.無機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綜合性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51):256-257.
[3] 周偉慶.大數據時代下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J].教育現代化,2016,(21):162-163,168.
[4] 張立慶,李菊清,俞遠志,等.基于SPOC的無機及分析化學課堂教學改革[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8,30(3):258-262.
[5] 廖海達,鐘蓮云.高校無機化學課程體系及內容改革的現狀與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