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馮松寶 李斐斐
摘 要 課程思政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舉措,是新時代教育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當前中國高校中大多數課程都在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取得了許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專業課與課程思政如何進行有機融合仍是一個需要探索的過程。通過對地質類專業普通地質學課程的特點進行分析,剖析在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挖掘其中的課程思政元素,結合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探索推進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促進地質類專業全方位育人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課程思政 立德樹人 普通地質學 思政元素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5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most course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mong which, how to combin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rganically is still a process to be explo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geology course in geological special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excavates the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general geology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ll-round education goal of geological specialt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general geology; ideological elements
普通地質學是普通高校地質類專業如地質學、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等的重要專業基礎課。[1]普通地質學是一門涉及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程。[2]普通地質學在教學中通常以客觀地質環境為素材,以地學理論為主線,對各種地質現象進行剖析講解,教學目標圍繞地質學的基本知識,理論及技能,綜合分析實際中的地質問題。[3-4]在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普通地質學作為地質類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如何與課程思政進行有機結合關系到能否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地質人才的重要使命。[5]因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普通地質學在課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探索推進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
1 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目標重“專業成才”輕“精神成人”
普通地質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普遍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普通地質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在大一時候開設,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地質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基本技能,能夠綜合分析實際地質問題,對地質現象進行解釋,為后面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教學目標總體上圍繞知識能力的培養而開展,呈現出專業教育為主,思政教育缺乏的現象,課程的思政功能難以凸顯。
1.2 教學內容重知識傳授輕思政滲透
普通地質學是以地球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地質類基礎性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和實踐性。作為一門理論性和科學性較強的自然科學,教學內容傾向于從客觀上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涉及的思想政治立場、價值觀相關的知識較少,實施課程思政的難度較大。總體上看,教學內容仍然呈現出重知識技能、輕思政教育的特點,需要專業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進一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1.3 教學評價重知識測評輕德育考核
普通地質學以往的教學評價標準和方法較為單一,側重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提升的檢測,缺乏對“德育效果”的觀測指標體系,偏重選拔的評價理念,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普通地質學課程在對地質學基礎知識及應用能力考核的基礎上,還要增加對學生思想態度、學習動機、學習主動性等方面的評價,實現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社會素養的熏陶二者有機結合,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2 有效推進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的途徑
2.1 更新教學理念,融入課程思政
普通地質學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在課程建設方面重視課程思政思想的融入,在課程實施、評價體系中要凸顯課程思政價值的引領功能。普通地質學教學過程中應密切結合國家需求和戰略導向,從高緯度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指導引領,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國家對地質礦產的可持續發展觀,自覺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深刻領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觀,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提升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2.2 拓展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
教師需要不斷尋求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提高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挖掘普通地質學中蘊含的思政內涵。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從多個角度挖掘思政元素,通過發掘地質理論和自然地質現象中蘊含的深層哲學,將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融入課堂教學,實現文化育人和精神育人的協同發展,例如通過對地球結構和物質組成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唯物主義世界觀,通過對板塊構造和地球演化過程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世間萬物都處在發展變化中,是對立統一的,通過對全球變暖、水土污染等地球環境問題的學習,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意識。
2.3 創新教學方式,滲透思政教育
普通地質學教學過程包括課堂理論教學和野外地質實習兩個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渠道+網絡陣地”的作用,引入相關的思政教學案例,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有機融合,例如,將時代楷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教授淡泊名利、甘于奉獻、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跡融入課堂教學,培養學生以國家戰略為導向,不斷創新,科技報國的高尚情操。開展野外地質實習期間,在學習地質知識的基礎上,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走進自然的過程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熱情。野外地質實習較為艱苦,通過這個過程也可以塑造學生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品格。
2.4 完善教學評價,提升思政效果
在普通地質學的教學評價過程中,除了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測評外,還需要在學生評教、督導評課、同行聽課等環節設置“思政效果”的觀測點。課程思政的提出與當今的發展性教學評價理念相契合,目的都是為了扭轉重知識能力、輕素質培養的弊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課程思政使得專業課具備了專業教育和育人教育的雙重角色,相應的教學評價也要具備知識檢測和育人效果監測的雙重指標。因此,在普通地質學的教學評價中需要轉換評價方式,在考核中將一定比例的思政考核成績納入最終成績當中,改變過去單純考核知識的做法。
3 結語
課程思政與普通地質學有機融合仍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通過不斷深化課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等手段,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學實踐,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同步提升,促進全方位育人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黃菲,金成洙,張建軍,等.《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與改革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03,(2):24-27.
[2] 王家生,謝樹成,龔一鳴.“普通地質學”野外和室內實踐教學改革與體會[J].中國地質教育,2009(02):85-88.
[3] 張尚鋒.《普通地質學》課程考試改革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11):167-168.
[4] 周曉峰,代金友,蘭朝利,等.石油工程專業普通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9,(16):88-90.
[5] 盧楊,劉芳.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點位思考[J].高教學刊,2019(2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