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胡月霞
【摘? ? 要】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促進了高校教學與課程改革的進程,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越來越受重視。高校在線課程是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內容,將各類課程資源依托在線教學平臺或工具呈現給學生,并采用多樣化的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效果,從而形成完整系統的在線教學共同體。目前,我國高校在線課程的建設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課程質量、資源完整度、制作技術、應用價值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值得深入探究與思考。本文從我國高校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思考提升課程質量、促進課程應用的策略,從而促進高校混合式教學實踐的開展。
【關鍵詞】高校? 在線課程? 建設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156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了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尤其是數字化學習方式線打破了時空限制,拓寬了知識獲取渠道,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高校教學也隨之開啟了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課程作為教學實踐的核心內容,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線下課程,都需花費精力精心打造,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隨著2012年“慕課元年”的在線課程學習風暴,國內的慕課建設及在線學習平臺也隨之發展起來。比如,“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智慧樹”等各大平臺的慕課數量及在線學習人數均達到空前規模。因此,探索如何提升在線課程的質量,促進其有效共享應用,形成課程建設應用的良好生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現狀
我國高校在線課程的建設已歷經近十年的發展,從《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到《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育部系列文件對課程的管理和應用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快速推動了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實施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堅持分類建設、扶強扶特、提升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由此可見,在線課程的發展已從量的積累向質的提升轉變,各高校積極學習新理念,樹立新目標,創新教學方法,科學評價管理課程,提升課程的高階性與創新性。
參考2020年12月世界慕課大會的新聞數據,目前我國上線慕課數量超過3.4萬門,學習人數達5.4億人次,在校生獲得慕課學分人數1.5億人次,課程建設數量和應用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在線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也帶動了在線教學平臺的快速發展,比如網易公司與高教社聯合推出的在線教育平臺“中國大學MOOC”,向大眾提供國內知名高校的MOOC課程,合作高校達767所。清華大學發起建立的慕課平臺“學堂在線”,運行國內外高校3000余門慕課,還發布了智慧教學生態解決方案,致力于構建一個連接校內校外、融合線上線下、貫穿課內課外的新型教學生態。此外,還有超星、智慧樹等企業開發的在線教學平臺以及藍墨云班課、知到等學習工具迅速發展起來,為在線課程的應用推廣提供了大力支持。
二、高校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一)課程數量龐大,高質量特色課程相對匱乏
近五年,高校在線課程建設力度較大,課程數量迅速增加,無論是公共課還是專業課,都開始重視在線課程或資源建設。但數量增多的同時,存在大量重復建設的情況,尤其是專業基礎類課程較為明顯,造成了資源浪費和同質化嚴重等問題。[1]比如在中國大學MOOC上搜索《管理學》,會出現20余門資源類似的課程,缺乏綜合學校特色與學科特點的高質量課程,資源冗余,同質化嚴重。此外,大多數課程的課程大綱還是按照教材進行線上同步講授,導致線上教學與線下實體授課很難達到有機融合,從而出現知識斷層、孤立或重復學習的情況。我國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出席2020年世界慕課大會時表示:“中國教育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發揮慕課與在線教育優勢,有利于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二)課程共享應用度有待提升
為了促進已建設的在線課程能夠最大化地服務學習者,提升資源利用率,政府、高校和企業都在努力嘗試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比如各省份以省內高校為聯盟成員發起某省在線開放課程共享聯盟,還有企業發起的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優課聯盟等,面向全體學習者免費開放。但目前大多數在線課程資源僅局限于本校或有限的聯盟內部共享,其真正開放共享的教育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2]因為整體的共享應用方案需要一定的資金才能在高校內大范圍投入使用,尤其是課程管理后臺的定制開發及其與校內統一身份認證平臺或教務系統的對接都需要一定成本,這成為部分高校共享資源的一道屏障。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促進校企合作服務課程建設尤為重要。
(三)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較慢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智慧教學對教師信息化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高校教師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甚至相對滯后。大致的現狀是信息意識薄弱、信息化教學方式單一、信息化知識素養不高、缺乏系統性培訓。[3]首先,由于缺乏信息意識,因此教師不會主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也沒有利用在線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實踐的意識。其次,信息化知識和能力的匱乏影響教師使用新技術、新理念對教學進行創新的實踐過程和數字化課程資源利用的效果。最后,大部分高校都缺乏系統的關于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的專題培訓,導致教師信息能力參差不齊,跟不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三、促進高校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策略
(一)分類建設,加強規范管理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始終離不開課程改革這一教學核心環節,高校應依據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建設適應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一流在線課程,切實優化學生學習效果。對不同的學科采取靈活創新的教學方法,分類建設人才培養所需求的在線課程,并加強規范管理,徹底消滅低階性、灌輸性、封閉性、重知輕行、重學輕思的“水課”,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
(二)科學評價,推進學分互認
沒有評價體制的在線課程是不完整、不規范的,不能及時檢測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制十分必要。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可采用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非標準化和綜合性的方法進行評價,提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加強難度與挑戰度。學分認定的問題是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的一大阻礙,因此建立高校之間的學分合作管理規則、學分互認運行管理辦法及認可學分互認的教學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
(三)改革方法,提升教師素養
在線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線下課程安排,明確課程建設的核心目的以及如何與線下相結合,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的而創新教學方法,強化課堂設計,重視學生能力素質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重行重思。此外,還應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切實促進教學方法與模式的優化與創新,針對不同學科和不同課程靈活改變教學策略,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配合系統的信息化主題培訓,提升教師的信息意識、信息化教學能力與綜合信息素養。
(四)政策激勵,強化成果認定
高校應根據教師的教學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政策,持續推動在線課程建設,加大優秀課程和教師的獎勵力度,加大教學業績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的權重,營造重視本科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良好氛圍。此外,對于已經建設完成并上線運行的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課程項目,學校應計算教師的線上教學工作量,在認可教師知識產權和勞動付出的基礎上,根據制定的有關文件規定給予肯定與獎勵,強化成果認定。
四、結語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核心環節,是一個不斷改進、不斷優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是高校常態化的核心要務。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及現有的慕課平臺和數量已經為建設金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校需進一步完善資源環境與配套政策建設,優化教學模式創新與教學運行管理機制,促進在線課程的優質建設與高效深度共享應用,進一步推動智慧教學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吳鐘鳴,陸慧,顧云鋒,李新華,陳吉韻.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20(35):27-30.
[2]聶建峰,蔡佳林,徐娜.我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的問題分析和改進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4):60-65,79.
[3]陳慧.“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6):82-8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