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印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是第一個對革命傳統教育進行系統規劃的文件,對課程教材建設、立德樹人工作具有重大意義。革命傳統具有深刻內涵,革命傳統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核心,是學校教育的高地。革命傳統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豐富資源是精神文明的寶藏。
【關鍵詞】革命傳統教育;紅色基因;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7-0026-03
【作者簡介】柳夕浪,山東師范大學(濟南,250358)教育學部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自己的靈魂。學校教育作為鑄魂工程,到底鑄什么魂、樹什么人?教育部印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下文簡稱《指南》),明確提出要把紅色基因植入兒童青少年的心靈,保持革命本色,讓革命傳統不斷發揚光大。《指南》是第一個對革命傳統教育進行系統規劃的文件,不只是對課程教材建設,對整個立德樹人工作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傳承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基因
革命傳統是中華民族重要精神標識,內涵十分豐富。《指南》主要參考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有關研究成果,將革命傳統界定為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中形成的政治覺悟、革命斗爭精神、高尚品質和優良作風,強調其覆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個時期,強調它的階段性、連續性和延展性,沒有把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截然分開。
具體地講,革命傳統教育主要包括七個方面內容:一是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讓兒童青少年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自覺維護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二是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要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增強“四個自信”。三是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要教育學生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斷增強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的自覺性和使命感。四是理解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要教育學生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提高他們運用正確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弘揚革命斗爭精神。要引導學生弘揚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學習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和英勇頑強的英雄氣概,使革命精神代代相傳。六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增強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意識與能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七是發揚艱苦奮斗傳統。要引導學生弘揚黨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培育自強不息的吃苦精神,歷練敢于擔當的奮斗精神。
把握上述七個方面的內容,要注意它所貫穿的熱愛中國共產黨這根主線,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七個方面旨在從不同側面促使學生不斷豐富和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體會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在思想上、行動上做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強化愛黨教育導向。中小學立德樹人工作千頭萬緒,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涉及方方面面,夯實兒童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基礎是它的核心。而這一核心工程主要通過革命傳統教育去實現、去落實。
二、攀登革命傳統教育的精神文明高地
革命傳統教育是教育領域的高地,包含兩個方面原因:一是革命傳統本身崇高、偉大。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悠久歷史中,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既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吸收、借鑒了世界文明優秀成果,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無論是放在國際大視野中審視,還是在中國歷史脈絡中把握,都堪稱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高地。二是革命傳統教育的挑戰性大。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重大變化。當代兒童青少年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價值多元、理想碎片化程度不斷加深。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中長大,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并認同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所面臨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
攀登革命傳統教育這塊高地,要注意兩個方面:
一是關注學段目標進階,逐步提高要求。《指南》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提出相應教育要求:小學階段圍繞政治思想與道德啟蒙,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樸素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初步樹立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志向;初中階段圍繞政治覺悟提高和品德錘煉,使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軍,努力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培養奮發進取的精神面貌;高中階段圍繞政治認同和精神升華,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四個自信”,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各學段革命傳統教育要循序漸進,持久地下功夫。
二是關注學生生活實際,不斷加深體驗。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必須直面當代學生的思想實際,使其在具體的真實情境中,與革命英雄、仁人志士進行心靈對話、交流,努力用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價值選擇、情感世界、行為方式及思想方法,及時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乃至社會熱議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激起學生共鳴,促使學生從了解走向理解和認同,最后踐行。
三、挖掘革命傳統教育的資源寶藏
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指南》按形式把革命傳統教育進課程教材的資源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原始素材,具體包括重要革命史實和關鍵事件,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跡,革命文物、遺址、紀念場館,以及為紀念重大事件、偉人、先烈等設立的特定節日、儀式等;二是基于原始素材創作的作品,具體指反映馬克思主義真理和共產黨人的人格光輝的文章和文學藝術創作,既包括革命英雄人物自己撰寫或創作的作品,也包括其他人以重要革命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為題材撰寫或創作的作品。《指南》還對中小學各學科納入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載體形式做了具體設計,明確提出“3+1+N”結構要求,即以統編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學科有重點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全面落實革命傳統教育主要內容。這既是關于革命傳統教育在國家課程教材中的上位設計,也為地方課程教材和校本課程的完善提供了具體指導,還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出了新要求。
各學科教學要在充分利用有關資源、有效傳承紅色基因上下功夫。第一,要強化目標導向,在革命傳統教育方面找準各自的定位。如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學科要注重讓學生明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政治認同;語文學科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刻體會革命精神,體認革命英雄的高尚品質;歷史學科要注重使學生系統認識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事業英勇奮斗的歷程,增強“四個自信”;藝術學科要注重用反映革命主題的藝術作品凈化學生心靈,培養深厚的愛黨、愛國、愛軍情感。各學科教學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同唱一個主旋律。第二,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思想實際,進行必要的資源重組和加工。要根據特定教育目的需要,對文本資源和現實素材進行重組,強化內在關聯,特別是促進課程教材文本與當地現實生活素材、原始素材之間的對接,不斷改進呈現方式,增強吸引力和感染性。本土資源如果能利用好,可以獲得單純的文本材料無法收到的育人實效。第三,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資源的運用和活化。資源再多如果缺乏學生的主動介入和積極參與,它也只能是個擺設;同時,好的資源應該是在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中不斷生成的,它不能僅僅是預設,或者靜止不變。資源的重組和整合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歷史學科教學,圍繞體認革命英雄的豪情壯志這一主題,可以先讓學生分組,每組選擇一個革命英雄人物,分工查找有關資料,合作編寫劇本;然后分配角色,每個學生設身處地理解所扮演的角色,合理想象當時的歷史場景及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并完善劇本,排練歷史劇;最后各組進行歷史劇交流,同學之間相互提問、質疑、點評,共同完善歷史劇本和表演,分工撰寫人物傳記,定期以板報、網頁、微信公眾號等形式發布。整個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究、實踐體驗、交流分享。如果只是把現成的資源塞進學生的世界,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原載于教育部網站,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