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章國偉
【摘 要】新時期德育視角下立德樹人區域性實踐路徑,應圍繞教育要素,從教育者隊伍培養、家長學校建設、學生品格生長等方面著手,開展教育規劃的頂層設計,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關鍵詞】立德樹人;德育視角;區域性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7-0038-03
【作者簡介】1.陳文,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南京,211500)副校長,高級教師;2.章國偉,南京市六合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南京,211500)副科長,高級教師。
區域性推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在宏觀層面上,區域行政層面應組織引領,提供政策支持,健全融合機制,培養教育者隊伍;在微觀層面上,區域學校應推進家長學校建設,同時,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生價值觀培養、品格生長的具體路徑與實踐。
一、立德樹人區域性實踐的教育者隊伍培養
把握好頂層設計,激活教育者對立德樹人路徑實踐創新的積極思考,形成區域性協作聯動機制,讓教育者隊伍穩定成長,這是區域性立德樹人實踐的一個關鍵環節。
1.點面同行,構建教育者培養體系。
發揮區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優勢,從區域層面制定教師發展的長期規劃。行政管理部門給予政策支持和評價導向,并進行宏觀調控。教師發展中心組織教師交流培訓,指導學術研究。逐步形成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的雙推進平行協同模式,營造氛圍,注入活力。在政策資金支持下,實施領軍人才培養的單兵計劃,創建名師工作室、校際聯盟等團隊協同生長的名師孵化器,以點面結合的德育隊伍成長模式,促進立德樹人目標落實。
構建德育隊伍“三級發展、賽訓一體”的人才培養機制,育師能,鑄師魂。一級層面是區域學校內部的班主任沙龍、基本功大賽,二級層面是校際聯盟內的主題研訓活動和競賽,三級層面是市級、區域青年優秀教師培訓。各層面統籌競賽評比、展示,實現從學校到區域層面的培訓、實踐、競賽一體化。常態運行機制的建立,讓德育隊伍充滿了生機,讓中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專業化道路上越走越開闊。
2.化整為零,優化教育者生長環境。
針對區域內學校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將區域同類型學校整合規劃,劃片管理,激發師資隊伍發展的主觀能動性,成立校、區級德育名師工作室、區域德育聯盟,化整為零,實現德育隊伍培養的扁平化管理。
充分調動聯盟學校、教師積極性,務實開展適合地區的德育實踐研究的主題活動,積極探索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路徑和方法,如成立多校聯動的城區片德育聯盟。區域聯盟活動由聯盟學校輪值主持,開展主題式教研,圍繞 “立德樹人”主題進行德育研討、交流,形成常態化機制,開展主題教育研究,德育培訓資源共享,以學校聯盟助力教師成長。
開展跨區域德育合作研究,讓中青年德育教師參與區域外學校德育研究學習,開拓視野,形成跨區域立德樹人理念、實踐、途徑等的共學共享。
3.項目推進,提升區域樹人實踐品質。
行政管理部門協同教師發展中心,設立教科研獎勵制度,鼓勵以項目引領提升區域立德樹人實踐研究水平。在立德樹人區域性德育課題研究指導下,學校開展學科教學融合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本化實踐路徑研究、家長學校建設研究、班主任隊伍成長研究等,各學校圍繞各自項目開展相關研究實踐,在區域聯盟內交流實踐,形成自下而上的主動培養機制,讓立德樹人德育工作的實施更加科學,向深處漫溯。
4.機制激勵,促進立德樹人高質發展。
教育主管部門從區域層面建立考評激勵機制,加強評價引領,激勵教育者、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實踐創新。建立健全區域名特優師評聘機制和考評激勵機制,鼓勵各校關注教師隊伍建設,認可學校發展,在區域層面對學校和集體綜合表彰,并將區域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情況納入“辦學水平評估”這項綜合評估中,對考評成績為“優秀”的學校予以獎勵。
二、立德樹人區域性實踐的家長學校建設
1.遴選培訓,落實家庭教育認知提升。
出臺家長學校總校的中長期規劃,扎實推進區域家長學校總校及基層家長學校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加強課程建設和創新實踐,組建家長學校總校講師團,遴選組建講師團,多方拓寬選人渠道,引導教師運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與家長進行交流。同時,剖析中小學生心理狀態,為家庭教育提供案例和方法指導。
2.結對家訪,創新“1+N”互助范式。
組織全區域內的教師進入學生家庭,開展定學期、定時間、定人員的家訪活動,實地探訪,面對面對話。創新構建“1+N”的家校共建模式,一個教師結對N個學生,一個家委會委員結對N個班級家長,形成穩定的組織結構,使家校溝通更加走心。持續常態化的關注,有利于形成互幫互愛的集體意識。
3.課程建設,指引家庭教育困境突破。
建設完善家長學校實踐課程,幫助家長處理在子女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化解與孩子的矛盾、做好對子女的教育疏導。以“育母親一樣的教師,育教師一樣的母親”為抓手來提升教師、家長的育人能力,建立和諧的師生、親子關系,增強育人合力,發展家校共育新范式。
三、立德樹人區域性實踐的學生品格生長
立德樹人必須始終堅持目標導向機制,將學生的道德能力培養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
1.文化引領,涵育學生核心品格。
區域學校積極開展實踐,傳承紅色文化,從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出發,在學校文化、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等主題實踐研究中形成特色。以金陵中學龍湖分校為例,學校以“為學生一生奠基,對民族未來負責”為辦學宗旨,以辦研究型學校,做立德樹人學術型教師,培養出品格優秀、思維活躍、發展全面的仁愛擔當能力型學生為學校發展總目標,開展涵育學生仁愛擔當核心品格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實踐。
橫梁初級中學挖掘地域文化,以“雨花石文化”的開發和利用為切入點,完善學校文化、學生評價體系、學生舞臺建設。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2.學科融合,滋養學生內涵發展。
進行學科融合,以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教育形式,滋養學生心靈。例如:規劃學校閱讀課程,結合語文教學,開展理想信念、價值觀等主題閱讀活動,利用朗誦、采訪、演講、話劇展演等可視化方式,個性化呈現書本中的內容,貼近人物,貼近生活,深化理解,文質兼修,浸潤生長;拓展歷史學科課程實踐,從歷史學科出發開展傳統文化的設計研究,收集課程資源(歷史的、地方的),利用歷史課、歷史社團、班會課開展教育實踐,進行系統性的傳統文化教育。
3.發展評價,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教育者需要運用目標導向機制指引青少年學生更科學地做出人生的規劃,幫助他們厘清成長中的困惑與迷茫,確立成長目標和正確價值觀,從而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區域立德樹人的既定目標,既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又關注個性發展,激勵引領,調動學生自我效能感,從而形成學生評價的區域實踐樣本。
設計游戲集卡考核。例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小學部“‘養善課程——小學德育校本化建構新樣態”建立以“善”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設置了與之相關的“爭星奪卡”、卡通形象玩偶、“龍湖小名人錄”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加入“集龍卡、擁四娃、留名錄”的評價體系中,從而引領學生成長為集“誠”“真”“勤”“仁”于一身的優秀學生。
開展多元發展考核。例如橫梁初級中學在地域文化基礎上開發創建了雨花石校園文化,開展“七彩之星”的星級評比活動,并形成雨花學習小組評比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多元發展,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
采用積分制賦能考核。金陵中學龍湖分校中學部的“龍湖榮耀”評價體系,以“誠真勤仁”品格生長為指標,形成“達標+積分”評價范式,分別從意識形態和行為表現兩個方面明確考核標準,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細化考核項目,以累計加分的形式綜合表彰激勵,指引學生生長。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區域緊跟時代步伐,探索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創新實踐路徑,是德育工作的應有之義,也是一個富有挑戰的歷史使命。區域性政策導向,教育工作者且行且吟的思索與嘗試吹皺一方春水,粼粼微波也隨之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