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川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全國各地開展了“樂器進課堂”的實踐與嘗試。在我國音樂教育理念不斷推陳出新的情況下,電子琴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電子琴多樣化的音樂效果可以使小學生直觀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在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情感共鳴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本文從農村小學樂器課堂教學的現狀出發,探討電子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具體的應用,期望通過電子琴的科學應用,提高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 樂器進課堂? 電子琴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7-0134-04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穩步實施以及樂器進課堂的教學理念日益普及,許多地方和學校已開始探索并在課堂上實施教學樂器。推動農村小學在音樂課堂上使用教學樂器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充實和豐富音樂課堂的內容,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強音樂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電子琴在提高小學音樂課程質量、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激發小學生對音樂的欣賞、提高他們對音樂樂理知識的掌握能力等幾個方面均體現了他獨有的價值。本文從農村小學樂器課堂教學的現狀出發,論述電子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具體應用,以期通過電子琴的科學應用,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一、農村小學開展樂器進課堂現狀分析
新課標提出音樂教學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城市小學的器樂教學已經全面展開,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和反響。然而,在農村小學,想要在音樂課堂實施樂器教學是舉步維艱的。在部分地區,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基本上不會使用樂器,導致學生對樂器的使用和學習能力不足。在一些學校,樂器成為了裝飾品被擺在教室。
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我國內陸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和相對落后地區。當地農村小學把音樂視為“副課”,即使在課程安排上體現了規定的音樂課時量,但在執行上,“副課”老師時常被“主課”老師占課,課程設置形同虛設。以巴馬縣第一小學為例,學校每個班級安排一周一節的音樂課,然而四到六年級的音樂課常常被主課老師以講評作業、鞏固新課為由占用,使得學生無法接受應有的音樂教育,為什么在農村小學開展樂器進課堂的現狀不容樂觀呢?
(一)根本因素:音樂專職教師稀缺
如果要保證音樂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就必須要擁有專職教師。然而,在農村的一些學校,音樂方面的教師是少之又少。據調查,河池市巴馬縣農村學校一般有專職音樂教師 1-2 名,但仍有部分學校,如第五小學和第三小學基本上沒有專職音樂教師,很多老師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被專業能力所局限,他們在音樂課上促進樂器教學是非常艱難的。
(二)主觀因素:學校、家長對音樂教育意識的淡薄
學校、家長、學生不夠重視音樂這門學科,是使樂器進課堂艱難的一個主觀因素。在農村小學,因缺乏音樂教育的意識,學校里的音樂教室也是很少的。以河池市巴馬縣第一小學為例,學校的音樂專用教室已改成實習教師的宿舍。音樂老師上課像游擊隊一樣,一些教師的主課尚未結束,就直接取消音樂課的學習。一整個學期下來,僅僅只有少數老師能夠完成音樂課的教學課時,大多數音樂老師逐漸形成了一種觀念:就是音樂這門課的作用就是在各種比賽中獲獎,增加榮譽。課堂已經成為一種形式,很多音樂教師課前不備課,上課直接用書本進行教唱。然而,農村小學的學生本身對音樂課非常感興趣,但由于音樂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單一,且比較枯燥,學生逐漸失去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加上小升初考試內容不包括音樂學科,音樂課基本上已經成為學生的情感發泄課和作業課。
二、電子琴在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在當下不斷推崇素質教育形勢下,作為素質教育改革的一次嘗試,電子琴在音樂教學課堂之上應運而生。電子琴作為一種音樂器材,它不僅具備了其他樂器所擁有的教學功能外,還有著自己獨特的優點。多種音樂節奏、豐富的表現力都是電子琴最為突出的優勢所在。這些樂器由簡至深,在豐富了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提升了素質教育的教學質量。
(一)在體驗中讓小學生擁有創造音樂的思維
針對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由于其年齡普遍偏小,為了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體驗式教學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小學教育中被廣泛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應采用各種形式的體驗式教育方法,使學生始終對音樂保持興趣,并通過體驗創造來了解音樂的魅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具有創造性地開展相關的音樂游戲,或舉辦課堂活動,給學生創造一種活躍的課堂學習氣氛,對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四年級上冊《小螺號》的教學中,筆者利用電子琴的鍵盤音色模擬海邊音效,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加入了歌曲的主旋律,使學生對音樂節奏的力度和強弱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合理的運用模擬想象的方式體驗音樂情景,可以使學生在活潑、歡快的氛圍中演唱《小螺號》。
(二)讓小學生在輕松課堂氛圍中培養音樂思維
對于許多教師而言,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音樂思維一般很抽象,尤其對小學生來說,教學難度更大。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水平不夠,對音樂理解的不是那么深刻,甚至有的小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音樂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或用途。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可以通過應用電子琴,讓電子琴走進課堂,從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入手,逐步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們的音樂思維。比如,在《大海啊,故鄉》一課當中,老師讓學生感受三拍子的節奏,用電子琴進行該歌曲的伴奏,讓學生學會用電子琴伴奏演唱《大海啊,故鄉》;又如在音樂入門的音階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敲打琴鍵,從不同的維度體會琴鍵被按下時的節奏,聆聽琴鍵被按下時所發出的每個聲音,感觸電子琴音色所帶來的種種魅力。由于電子琴的鍵盤可以彈奏出種種不同的音階,在學生們按下琴鍵的時候,細心去感受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音高與音低的差別又在哪里……學生們在親自體驗電子琴所帶來的美妙感受的同時,心中音樂思維也隨之慢慢地形成。
(三)讓小學生在音樂教學中陶冶心靈
電子琴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還體現在合唱排練與正常教學中。農村小學的合唱排練受學校場地的影響,一些學校沒有音樂專用教室,學生排練有時在操場,有時在舞蹈教室……電子琴的重量較輕,教師便于更換場地;電子琴除了有著豐富的節奏外,還內置了很多示范性的曲目。一些看似簡單無畏的歌曲,經過電子琴的演奏后就會增色許多。人們在聽著電子琴演奏的同時會不自覺在腦海中浮現出許多美妙的畫面。電子琴本身就擁有比較悅耳的音色,也正是因為電子琴可以在聽覺上創造出美妙的音樂美感,使得電子琴被應用于素質教育,也被越來越多的音樂老師和學生們所接受。電子琴的教學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孩子們可以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與此同時,農村孩子的心理狀況也有所改變,巴馬縣一小學平均每個班級有1—2名留守兒童。他們當中有些是先天性殘疾,有些因父母外出打工多年,缺乏關愛造成了心理疾病。電子琴教學改變了留守兒童的整體面貌,他們通過琴聲,通過音樂產生慰藉,音樂教學不僅促進了孩子們素質教育發展,而且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身心健康都有幫助。
三、電子琴在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現在農村的小學,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選擇電子琴教學的原因是什么呢?實踐證明,在農村小學用電子琴教學音樂最有優勢。
在最具表現力的樂器榜單中,電子琴一直名列前茅。電子琴不僅能夠非常直觀地表現音樂的魅力,而且可以從多方面、全方位地去進行音樂魅力的展示,它對培養學生的表達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過去,中小學生在上音樂課的時候,課堂上所適用的大多是廉價的風琴。但風琴除了在力度表現方面受到限制外,在音色和織體的變化等方面也頗受限制。作為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用琴——電子琴,其豐富而逼真的音色給音樂欣賞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其他的常規音樂器材都不能和其相提并論,和鋼琴相比,電子琴價格不貴,貧困縣容易掌控,對孩子指法和力度的要求也沒有那么高。
(一)科學利用電子琴激發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充分地引導學生的思維邏輯,對事物的思考方式,讓學生燃起學習接受各種新生事物的動力。不同級別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有著緊密的聯系,它能激發學生渴望學習新的知識,這些都可以轉化成激勵學生學習向上的動力。好奇心強是所有小學生的一個共同特點,這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重要契機。作為小學的音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強這一特性,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和興趣,提高學生在其音樂方面的修養和素養,和學生們一起去開啟音樂世界的大門。同時,電子琴作為教師重要的課題教學器材的同時,它也有著極高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并且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針對新事物的那種好奇心。電子琴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們對音樂的需求,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地學習音樂的興趣,成為學生們在未來音樂學習之路上的鋪路石。電子琴有著豐富的音色,節奏感強和電聲效果多樣是電子琴最為突出的特點。教師既可以在音樂的課堂上使用不同的音色和節奏、彈奏出不同的旋律、演繹出不同的歌曲,也可以有選擇地彈奏一些歌曲給學生聽。通過教師的演繹,不僅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使他們獲得了美的愉悅和陶冶,而且這種表演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音樂美學的親和力和現實感,必然產生感人的欣賞效果。如:一年級的《小星星》,孩子們都會唱,所以可以選擇一種欣賞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看錄像,聽不同樂器的伴奏,然后老師用電子琴伴奏,在黑板上畫出電子琴的鍵盤,讓學生學會用小手在空中彈奏旋律,最后讓學生在講臺上學會用電子琴演奏主旋律,學生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聆聽其他孩子手中電子琴發出的不同聲音。
(二)利用電子琴創新音樂教學模式
在農村小學音樂教學當中,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音樂理論的原因是源于對樂理知識的忽視,也正是因為忽視了樂理知識,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控音樂,也不能很好地把理論應用于實踐。在課堂的音樂教學中采用電子琴為主要樂器進行課程創新,目的是將枯燥的音樂理論與電子琴相結合,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教師利用學生接觸新事物的好奇心,激發其對新樂器的探求欲,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對音樂的節奏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琴模仿出多種樂器的音色,并了解不同樂器的演奏方式。電子琴走進小學課堂,完美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師生關系變得更加地緊密,課堂上老師在與學生愉快的互動中完成教學。在實踐中,音樂教師針對學生的指法問題進行糾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如: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田野》一課,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琴多種音色的特點改變歌曲的聽覺效果,打破過去只是播放音樂、安靜地聆聽音樂的古板授課模式,讓學生真正融入到音樂的情感中去,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更多思考。在欣賞教學曲目《鐵匠波爾卡》時,教師可以率先向學生提問,比如:請問同學們,誰能說說在這首歌曲中,打鐵的時候都用到了哪些工具呢?再請同學們好好思考一下歌曲中的小鐵匠和大鐵匠,他們倆誰最先開始打鐵的呢?這樣無形中就延伸出了新的教學內容,開拓了學生們的音樂思維。教師首先需要播放多媒體,讓學生事先了解一下音樂的大體內容。接下來,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回想其中反復循環的旋律,以此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和掌握能力。通過將電子琴應用到小學的音樂課堂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充分地發揮多樣化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全面價值。
(三)使用電子琴對音樂感知能力教學的輔助
使用電子琴獨特的固定音高來培養學生音準為主要目標之一,也為學生自身奠定了一定的音樂素養,并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基本都是以學生模仿教師示范的形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學生程度的不同或要求過高的問題。學習電子琴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準和節奏的能力,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練習中注重訓練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使學生的耳朵更加敏銳。在學習《四季調》的視唱譜時,唱譜可以通過不同的節拍、力度、速度去展示不同狀態下春夏秋冬的聲音。因此如果僅僅采用視唱的這種教學方式的話,學生就會很難掌握音準、換氣等這些重點內容,這也將會導致學生失去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活躍度也會大大降低。教師通過演奏電子琴,或者通過電子琴模仿其他各種樂器,能夠細致化地向學生進行展示節奏、情感、力度、速度等這些方面的變化,這也能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其中的差異,以此來提高教學和學習的質量。
四、結語
樂器的引進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欣賞,促進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理解與分析。現在校園內的莘莘學子們的學習環境都是非常緊張的,高中、初中是這樣,小學生也不例外。而音樂可以讓這種緊張情緒得以放松,讓學生釋放自己壓抑情緒的方式有很多,其中音樂是多種方式中最為合適的一種。在當下的農村小學中,“樂器進課堂”現狀不容樂觀,所以要想做好農村小學“樂器進課堂”工作,必須要不斷地探索出新的教育理念。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應當肩負起使命,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把“樂器進課堂”的理念銘記于心,并且還要真正落實到音樂課堂、器樂教學等各個方面,讓器樂教學真正地扎根于農村小學的音樂課堂之上,爭取能在農村小學的音樂課堂上發芽、開花。
參考文獻:
[1]陳莉敏.淺談電子琴音樂教學的應用和作用——以農村音樂課中的電子琴應用為視角[J].藝術科技,2014(02):383.
[2]孫詩卉.淺談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與對策[J].音樂時空,2014(01):181.
[3]張宏波.樂器進課堂: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新氣象[J].上海教育科研,2013(05):86-88.
[4]郎耀秀.面向貧困山區? 創新農村教師教育模式——河池學院“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1(04):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