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偉
摘? ?要: 立足黃梅戲的藝術底蘊和發展現狀,展望中國—東盟“紅銅鼓”交流論壇“松茂竹苞”的繁榮發展前景,綜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經驗,將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融合,探究黃梅戲傳承的方式方法,推動文化藝術人才培養,促進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的藝術文化交流,打造獨有的中國—東盟“紅銅鼓”展演的黃梅戲藝術品牌。
關鍵詞: 文化遺產保護? ?黃梅戲? ?藝術教育
“聽囀一聲鶯語罷,直教歡喜極人天”。黃梅戲作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調迂回婉轉、表演深徹人心、價值可藏名山,是文化遺產保護與藝術教育傳承的無價瑰寶。黃梅戲不僅是戲曲藝術的智慧結晶,而且是傳唱者的心靈影射,傳達出康樂百姓遵循自然規律、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定意志和生活愿景。新時代,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培育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①(222)。然而,非遺文化保護意識的紕漏和高校藝術素質的淺薄仍是文化發展的絆腳石,高校學子對非遺保護一知半解、教師隊伍文化素質欠缺、藝術教育制度設計不夠完善等問題依然占據文化熱點。縱觀新時代藝術文化教育發展的態勢,結合第15屆中國—東盟“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的論壇主題,在融合文化遺產保護與藝術教育傳承這一理念的基礎上,探究適應時代潮流和論壇主題的藝術教育方式,構建獨有新穎的中國—東盟“紅銅鼓”黃梅戲藝術品牌體系。
一、生旦凈丑:立足黃梅戲的藝術底蘊和發展現狀
(一)藝術底蘊:生活與理想并生。
“三丈戲臺千載事,七顏臉譜各般人”。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黃梅,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是中國五大傳統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自然、委婉清新,屬于板式變化體;其角色行當以“二小戲”為主要體制,演員可兼多角色,不嚴格分行;其妝容不重濃墨重彩,以清俊淡秀為綱,講究暈染和神韻,如同古代仕女的淡雅妝面;其樂器流變發展,在最初“三打七唱”的基礎上增加多元的伴奏樂器,形成豐富的表演聲腔伴奏體制;其表現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舞臺張揚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代表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等。黃梅戲藝術價值的璀璨光華,既折射時代發展的歷史縮影,又映照康樂百姓的心靈家園,融合生活與理想,是戲曲藝術傳播教育的重要題材。
(二)發展現狀:機遇與挑戰并存。
1.機遇——非遺文化政策的保護及經濟發展、外交活動的鼓勵。
構建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發展規劃對接,“建立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具有深遠的區域價值和全球意義”②(63-76)。中國與周邊東盟地域國家人文交流源遠流長,雙邊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框架與機制陸續建立,務實合作取得突出成果,為構建高等教育共同體奠定了良好基礎②(63-76)。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共同體的架構順應國際化高等教育協作發展的潮流,對切實提高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話語權和創造更加和諧、合理、公平的新型國家外交發展環境具有深刻意義,這為黃梅戲的文化傳播創建了更多元、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挑戰——現代新興科技的碰撞及傳承人才匱乏。
佇立多元開放的時代背景,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新穎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傳統藝術的發展空間。對于新時代的青年而言,傳統戲曲是古板老套的藝術形式,是生活節奏緩慢的承載物態。“例如,在《說唱臉譜》中很明確地表達了其在當代年輕人中的問題。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再加上不懂傳統戲曲,使得傳統戲曲的傳承比較困難。但是,教師還是有責任將傳統戲曲引進校園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對傳統戲曲開始一點點地了解與認識”③(178)。時代發展速度迅猛如獅,快捷如魚,新世紀的科技元素、網絡因子、智能成分深刻影響青年發展的價值導向,縱使培育傳統人才實屬挑戰眾多,培育新式傳統文化繼承人才仍占據社會文化發展的攻堅地位。
二、松茂竹苞:展望中國—東盟“紅銅鼓”黃梅戲藝術的發展前景
中國與東盟人文交流源遠流長。伴隨各領略“伙伴關系不斷深化,多方向合作框架與機制逐步建立,高等教育領域務實合作取得較大成果,為構建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共同體奠定了較好的社會基礎”②(63-76)。展望中國—東盟“紅銅鼓”“松茂竹苞”的繁榮發展前景,對黃梅戲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諸多良機,有如下三方面的表現:
(一)深厚的人文交流基因。
華夏民族以鐘靈毓秀的深厚文化底蘊,牽引鸞翔鳳集的人才脈絡,吸引其他國家借鑒、學習、效仿。漢語文化自公元前即被東南亞地帶的國家引用,其文化影響力不斷輻射擴散。
就地理位置而言,我國的西南民族地帶與東盟國家部分地區民族相關系,有相似而又各異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東盟國家許多民族,與我國西南地區民族成為‘同源異流或‘同根生的民族。民族文化的身份認同,成為延續中國—東盟文化血脈的重要根基”④(37-42)。文化交流自古而來,民族互助自古即有,如此的自然位置脈絡,為華夏民族與東南亞國家的互助共通奠定了基礎。就文化淵源而言,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形態和精神素養自古就受我國儒家傳統精神的影響,同時,“漢語熱”“多元文化形態”“華人僑居生活圈”都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融合作牽引出千絲萬縷的文化脈絡。如今,孔子學院的大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大力宣揚,促進了國家間的文化式交流。
(二)官方的政策制度出臺。
伴隨中國和東盟國家政治關系的進一步友好深化,各項相關官方政策也陸續出臺、逐漸完善。“包括東盟組織間和國家間的教育合作政策,如:《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與東盟面向和平繁榮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中馬教育合作諒解備忘錄》《泰王國與中國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協定》等”②(63-76)。這些官方政策的出臺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教育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也為黃梅戲藝術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石。
(三)積極的實踐交流成果。
“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藝術教育論文征集比賽活動正是其表現之一。此外,高校間的藝術文化交流、留學生互補互助、推行“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實施“2+1”“1+3”“3+2”等模式的聯合辦學都是實踐交流的顯著成果。
三、融會貫通:探究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創新結合的方式方法
(一)架構教學模式:從打造師資隊伍、優化教學方法兩方面展開。
1.教師隊伍引導:打造專業性、復合型、國際化黃梅戲傳播教師隊伍。
黃梅戲作為傳統戲曲的一大代表,是立足時代背景創作的文化形態,其以舞臺的形式演繹人文生活。在當前藝術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打造復合型教師隊伍可謂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高校藝術文化傳播教育的師資力量不應局限于黃梅戲這一單一的文化形態中,而應該將戲曲文化與多樣應用“學科深度融合,在傳統學科相互交叉的時代背景下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藝術人才”⑤(110-117)。同時,協調外籍教師與本土教師的合作關系亦為重中之重。黃梅戲文化遺產的傳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應該協調好‘借材外域與‘取材本土的關系,將中國藝術教育的基石建設得更加牢固,是今天的中國高校管理者們需要深思的地方”⑤(110-117)。
2.教學方法優化:從學科多元、學用結合兩方面展開。
一方面,從學科多元的角度,增強學科的互動性與豐富度,開展內容依托式黃梅戲文化傳播教學。黃梅戲是有多元因素的組合體。學生以外國劇目書籍為藝術教育參考書目,不僅可以學到本土戲曲藝術的表現模式,還可以了解到外國異域歌劇文化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學科多元的教學方法打破學科間的知識界限,促進學生多元化、多層次、多功能地了解戲曲藝術與自然科學間的密切關系,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為促進黃梅戲藝術教育傳播趨于良性、穩定發展,高校應設置符合時代背景和學科特色的綜合性藝術教育課程,構架以內容為依托的黃梅戲傳播教育模式,將專業戲曲課程與智能科學、天文地理、人文關懷緊密結合,與時俱進地培養黃梅戲文化綜合性新式人才。對于戲曲藝術教學而言,借鑒以內容依托式的教學方法,充實學科互動性的教學理念,不僅有利于培養與時代思潮相呼應的實用型人才,而且對政治友好、文化交流、外交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另一方面,從學用結合的角度,融合實踐活動與理論學習,增強戲曲教學的豐富性。現如今,戲曲傳播發展勢頭足,但是仍然是空有理論概念,缺乏實踐活動。因此,推行學用結合、拓寬實踐渠道是應時之舉,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豐富校內學用形式,比如成立黃梅戲藝術傳播協會或實踐基地、組織黃梅戲協會成員開展“一對一”留學生交流、開展外籍教師和專業科學生的交流聯誼會等,以此增強高校學子的戲曲認知能力。其二,拓寬校外應用實踐渠道,比如參加具有國際交流性質的志愿活動、作為黃梅戲協會的外國交流生、擔任其他國家的戲曲傳播教師等。
(二)課外活動研討:基于現代科技,創新以云服務為主的戲曲傳播模式。
以校園自媒體運營為理念,以互聯網“云教學”為基石,通過微信公眾號運營、短視頻互動教學、公開直播課等途徑,探索一套適應中國—東盟“紅銅鼓”主題論壇且可供推廣的“云服務”戲曲傳播模式。構建線上線下相連接的實踐模式,線上借助微信公眾號、圖文推送等方式向高校學子開展“一對一、點對點”的戲曲傳播服務;線下通過通信技術、實地訪問等方式了解高校學子的戲曲文化環境,并提出建議。以此,了解高校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具體存在的問題和受不同因素影響的實際閱讀效率,優化運營模式。同時,通過團隊內部的優化分工,拓寬服務工作形式,設立三個活動組別,即統籌規劃組、網絡運營組、活動設計組,以便接觸不同對象時,有效幫助高校學子更好地融入戲曲學習中。
(三)文化旅游開發:響應“戲曲進校園”活動,創造藝術化的校園環境。
藝術化的校園環境,將創作、鑒賞、設計都融入校園生活中,在學習和生活中營造藝術氛圍,對提升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將黃梅戲以文化教育題材的方式引入高校,不僅有利于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和沿襲,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品格,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及藝術教育的傳承提供青年主力生力軍。同時,黃梅戲可以作為校園旅游開發的一大熱點題材。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競賽平臺,以黃梅戲為參賽主題,創新構思戲曲文化教育的方案。例如,成立黃梅戲文化少年宮、開辦黃梅戲趣味講座、戲曲社團公益活動等。黃梅戲是非遺保護與文化教育融合的一大瑰寶,是藝術綜合的多元體,既有音樂的清脆和舞蹈的柔美,又有融合了人文情懷和歷史傳說的喜怒哀樂。
四、結語
挖掘黃梅戲的藝術內涵與文化脈絡,以學科理論和實踐經驗為利器,探究適應中國與東盟國家傳播交流的新型藝術教育模式,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國際關系進一步優化,為非遺文化與傳統藝術的創新融合架設橋梁。縱觀新時代藝術文化教育發展的態勢,結合第15屆中國—東盟“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的論壇主題,在融合文化遺產保護與藝術教育傳承這一理念的基礎上,探究適應時代潮流和論壇主題的藝術教育方式,架構獨有新穎的中國—東盟“紅銅鼓”黃梅戲藝術品牌體系。
注釋:
①孫媛.高職藝術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養與融入[J].戲劇之家,2020(14).
②李化樹.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共同體:價值向度、社會挑戰及行動設計[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2).
③李愛菊.傳統戲曲進校園意義及實踐探究[J].戲劇之家,2020(12).
④李梟鷹,王喜娟,歐陽常青,等.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區域性合作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⑤夏軍,肖家燕.取材本土:晚清中國外語教師培養的歷史考察與啟示——以京師同文館為例[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