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麗
摘? ?要: 朋輩教育滿足高校學生政治認同的需要,是高校思政教育實施的策論,是增強思政教育創新性和政治認同實效性的必經之路。朋輩教育是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推動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通過實踐完善思政教育方法,將培養政治認同感落實到思政教育的各個環節;調整和優化朋輩教育制度;通過選拔和培訓,增強教育人員的先進性與專業性。
關鍵詞: 新媒體? ?政治認同? ?朋輩教育
2018年8月,習近平同志提出:“要積極培養在精神狀態、文化素養、道德品質、政治覺悟、思想水平等方面能夠滿足新時代要求、擔當民族復興責任的時代新人,改進和加強思政工作,把握青少年確定和形成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鼓勵青年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發展成為有擔當、有本領、有理想的時代新人。”此講話為高校學生政治認同和校風學風建設尋找新道路、擴展新局面。在新媒體環境下,怎樣有效地在高校實施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是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環節。在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中增加朋輩教育,能夠提高思政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個人能力和素質,完善思政教育和政治認同教育方法。
一、新媒體與大學生政治認同朋輩教育的相關性
朋輩教育觀點由美國學者薇蘭德(Vriend)首次提出,他闡述生活工作環境相似、年齡相近、使用共同語言的人們通過彼此影響、彼此交流,能夠轉變對方的行為、想法和觀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英國在高校學生管理上廣泛應用朋輩教育,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提供幫助和指導。由于師生關系、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大量應用朋輩教育,增強學生自我認同、政治認同,提高學習水平,在學生適應社會、興趣愛好、時間管理等方面達到良好的效果。借助朋輩感染力、親和力的特點,朋輩教育在不同領域獲得時效性、科學性的運用。在互聯網技術持續發展的現階段,新媒體獲得廣泛應用,為大學生開展政治認同朋輩教育提供多種機遇的同時帶來很多挑戰,朋輩教育為增加新媒體功能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朋輩教育、政治認同和新媒體發展具有特別顯著的關聯性[1](65-66)。
首先,朋輩教育和新媒體的價值和概念。新媒體屬于一種網絡技術支持的新型媒體形態,包括網站、網絡平臺、博客、QQ、微信、微博等,深刻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在內容、方式、理念等方面具有推動作用。朋輩教育是獨特的隱性教育模式,是同輩、朋友間進行的教育,比如相互學習指導、對話溝通、交流互助等。高校開展朋輩教育是大學生之間、同輩、朋友間形成的具備教育意義的各種形式,可以大幅度增強教育的可行性與親近性,幫助大學生構建起群體成長共同體并促進其全面發展,引導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其次,新媒體讓朋輩教育獲得新環境與新平臺。進行朋輩教育需要各種平臺、條件與環境,例如新媒體、傳統媒體、課堂教育和討論、班級活動、寢室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學術講座、演講比賽等,其中新媒體的出現為朋輩教育提供影響范圍大、快速的、便捷的、全新的渠道和平臺,也讓朋輩教育面臨一些挑戰,如怎樣正確使用新媒體,怎樣有效發送正能量信息等,要正面、積極地處理。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朋輩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朋輩輔導員。
在高校高年級學生群體中選擇表現突出的學生,借助和新生的年齡、生活方式、經驗、價值觀相近或相同的特點,讓他們通過朋友、同輩身份幫助和輔導新生的心理、生活、學習等,深入教育和積極引導大學新生,及時發現與妥善處理問題。例如一些高校委任高年級優秀的學生擔任助理輔導員,協助輔導員更好地實施新生入學管理與教育工作,借助師姐師兄的親和力和個人經歷,幫助他們盡快融入高校生活,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教育,增加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核心力量。
(二)學生社團。
大學生社團中聚集了很多愛好相同的學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社交能力,增強社會實踐和適應能力。學生社團計劃是借助學生社團組織一些實踐活動,目標是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一些高校由學院團委牽頭,成立不同類型的社團,例如志愿者協會,通過組織交通志愿服務、關心留守兒童、支教活動等形式,志愿者們既為他人提供服務,又提高個人政治認同感和價值觀念,通過志愿服務激勵個人成長,并將此精神傳遞給所有同學,營造和諧、積極的志愿服務氛圍。
(三)榜樣的力量。
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中朋輩榜樣教育是一種有效手段。榜樣的先進事跡、優秀品質是指導大學生形成政治認同、增強自我能力的現實依據,樹立自立自強、團結奮進、愛國愛黨的榜樣,激發學生的上進心,有效提高素質。高校實施“燈塔工程”主要為引領學生行為和思想,深入挖掘、廣泛宣傳榜樣事跡,引導青年大學生建立政治認同,積極宣傳與弘揚正能量,形成優秀的學風、校風。很多高校每年都開展評選“十佳大學生”的活動,不斷尋找和樹立優秀學生典型,體現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引導大學生學習先進、追求卓越、綜合發展。借助“十佳學生”的模范作用,引導每一個學生勇于進取,建立起政治認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朋輩教育的實現路徑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朋輩教育模式能有效加強交流,高校輔導員要深入挖掘新媒體的優勢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政治認同培養的全過程,營造朋輩共同進步的良好環境。
(一)構建系統、全面的朋輩教育制度。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以朋輩教育為新型工作形式,對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文化內涵、道德品質、思想覺悟和學習生活都具有推動作用[2](131-132)。現階段,在政治認同的思政教育中應用朋輩教育,逐步健全制度,將朋輩教育優勢全面體現出來。建立科學、系統的朋輩教育制度是維護思政教育有序實施的基礎條件,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了解問題,制定有利于思政教育和政治認同教育的制度與長效機制,不斷完善朋輩教育的運行機制、實施規程、行為規范和評估機制等,保障朋輩教育在政治認同教育和思政教育中持續、穩定開展。
(二)完善朋輩教育形式和內容。
首先,新媒體環境下,以公民教育為引領,通過朋輩教育建立高校學生政治認同的內容體系,進一步完善此教育模式的內涵基礎。高校進行朋輩教育時,一定要全面分析社會、國家、新媒體的持續發展對此工作內容提出的要求,基于社會穩定、青年成才、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共產黨地位鞏固等層面建設內容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法制教育、三觀教育、意識形態教育、思政教育、公民教育等內容貫穿于朋輩教育過程中[3](187);在朋輩教育中加強政治認同教育和學科教育,逐步完善和豐富現階段高校學生朋輩教育內容,提升內涵。其次,以新媒體教育方式為創新教學形式。教育平臺和教育方式是進行朋輩教育的有效手段,要全面研究和探討新媒體背景下的不同教育工具和學習平臺,逐步創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形式的吸引力。再次,重視在新媒體中體現傳統媒體作用,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建立起彼此互動的和諧態勢,構建朋輩教育合力。
(三)通過選拔和培訓,維護朋輩教育者的專業性。
高校朋輩教育者是進行思政教育工作、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主體,其能力和素質對學生政治認同有直接影響[4](49-50)。建設專業、完善的朋輩教育隊伍是高校進行朋輩教育的基礎,要制定與實施科學選拔機制,讓培訓機制更加標準化。首先,將優秀學生發展成為朋輩教育者,對其道德品質、思政覺悟、專業水平等素質進行考查,經過個人申請、院系選拔面試等環節,選拔德才兼備、政治覺悟高、專業技能優秀的學生,建立朋輩教育隊伍。其次,全面、系統地培訓朋輩教育隊伍,利用新媒體系統分析案例,講解思政教育和政治認同教育的問題與要點,讓朋輩教育者快速掌握理論知識,逐步形成自主意識,獲得更多的溝通技巧,建立起政治認同。
(四)建立新媒體朋輩教育平臺。
首先,在班級內建立朋輩教育平臺。班級通過平時的主題活動,全面體現班集體互幫互助的優勢,支持朋輩教育者引領學生思想。同時,要全面彰顯班級典型模范的引領功能,促進朋輩教育持續開展。其次,在社團內建立朋輩教育平臺。大學生通過社團參與校園活動,社團中的學生具有相似的心理特點、相同的興趣愛好、和諧的人際氛圍,將朋輩教育融入社團活動中,能夠快速引發大學生的心靈共鳴,實現群體性的政治認同,更好地實施朋輩教育。最后,利用新媒體建設朋輩教育平臺。目前,幾乎所有大學生都使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輔導員可以發揮新媒體平臺的作用,通過網絡平臺構建各種朋輩活動小組,采取在線咨詢、話題討論等形式,掌握學生成長動態、思想活動,并及時處理學生面對的各種情況和問題。
(五)健全朋輩教育質量評估體系。
為確保朋輩教育的質量和效率,要客觀評估朋輩教育。首先,評估朋輩受教育者。大學生是朋輩受教育者,要全面考核他們的心理素質、專業素質、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5](51-54),將教師和同學評價、平時表現、自我評價和理論考試成績相結合,不但能維護評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而且能體現評價的全面性。通過評估,不僅對大學生的優點予以肯定,還及時發現并指出他們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規范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言行舉止,能夠全面體現綜合評價的反饋、監督和激勵作用。其次,評估朋輩教育者。高校各學院要按照相關道德與學習標準對朋輩教育者進行選拔,并表彰優秀人員。另外,在培訓朋輩教育者期間,要認真搜集和聽取學生的建議,不斷調整和優化朋輩教育體系,既能幫助大學生形成政治認同,又能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持續發展。
高校學生政治認同體系中的朋輩教育是我國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需要高校、教師、大學生和社會各界積極協作。新媒體環境下要基于不同環境、不同視角分析,將新媒體妥善應用在政治認同、朋輩教育的新路徑上,才能逐步凝聚力量、達成共識,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新媒體是網絡時代出現的,為高校學生進行朋輩教育提供全新的視角、環境和教育平臺,輔導員要努力研究在新媒體環境下進行朋輩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建立起符合新媒體時代朋輩教育的相關機制。
參考文獻:
[1]呂文彬.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朋輩教育路徑探究[J].黨史博采(下),2020(01).
[2]王曉芳.新媒體視域下朋輩學習榜樣效應初探[J].文教資料,2017(30).
[3]劉燕,張淞.新媒體形式下高校學生黨員朋輩教育探析[J].明日風尚,2017(13).
[4]孔麗華.高校入黨啟蒙教育實踐創新:朋輩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J].教育現代化,2016,3(38).
[5]朱莉莉,耿家娜.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生活區朋輩育人模式探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