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蓓 沈海軍



[摘要]新時代高等教育進入質量提升、結構調整的內涵式發展新階段,對高校“三全育人”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汕頭大學在高等教育“十三五”發展規劃時期,積極探索并圍繞“三全育人”這一主線成功打造“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取得顯著成效。汕頭大學“七維”思政工作體系的多維構建與實踐創新為新時代“三全育人”模式提供了特色方案,也為高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參照。
[關鍵詞]“三全育人”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新時代;高校;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2-006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12
一、高校“三全育人”模式進入新時代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使得高等教育改革任務日益緊迫,高校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也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和時代挑戰,這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三全育人”模式(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出臺落實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經過10多年實踐檢驗與創新發展,已漸漸在高校牢筑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進程中站穩了腳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復雜的現實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實踐也呈現著多樣式的面貌,其內涵與外延也隨之發生著歷史性改變。就目前多數高校的實踐情況來看,“三全育人”模式的實施尚與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割裂與斷層的現象。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尚未完全實現全員育人的合力性、全程育人的連續性和全方位育人的多維性的互相結合;同時,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和交叉協作程度尚有提升空間。“三全育人”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育人過程,如果不能用唯物辯證法中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來看待動態發展過程中的“三全育人”,那么勢必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銳減,使完成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教育使命遙不可及,使新時代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水平大學的遠大愿景成為空中樓閣。
因此,探討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多維構建和實踐創新的現實路徑,是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著力點。“三全育人”作為新時代推進高等教育發展的創新理念和實踐模式,反映了黨和國家對教育本質和教育規律的深刻認識,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也順應了培養時代新人的發展趨勢,更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規律。教育部黨組指出,要積極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深入探索凝聚校內外育人力量、整合課內外育人資源的合力育人機制,加快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1]。因此,高校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探索形成高校“三全育人”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工作模式,不僅是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鞏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高等教育發展一體化的現實需求。在新的歷史坐標下,高校通過改革和創新齊頭并進的工作指南,將具有一定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的育人經驗予以總結、凝練、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對于高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扛好新時代“三全育人”的使命重任、完成對高等教育根本任務和性質的再認識來說,無疑是對新時代高等教育“四個回歸”最好的實踐證明。
二、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多維構建
“十三五”時期,不僅是我國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階段,也是廣東省加快建設教育強省、人力資源強省和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關鍵時期[2]。為進入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決定性階段,汕頭大學根據十九大關于“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指示精神,遵循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3],結合自身辦學特色,探索凝練出了面向新時代高校本科教育“點—線—面—體”多個維度融為一體的“七維”思政工作體系。通過構建“七維”思政工作體系,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戰略目標、發展思路和工作重點,深化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和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搭建起了整合思維教育、創業創新教育、勞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互相融合交叉的高等教育特色培養平臺,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借助海外資金辦學模式的思政工作改革嘗試,為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了新時代的特色方案。
(一)“七維”思政工作體系育人維度
1.黨委協同行政加強黨建。汕頭大學緊緊圍繞建設“服務型高校黨組織”的目標,以“把握方向、做好服務”為理念,帶領各行政部門推進黨建工作,為“七維”思政工作體系的實施提供政治保障。學校落實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各級黨組織會議“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和黨支部“三會一課”組織生活制度的同時,狠抓黨章和黨內法規學習,定期開展活動評價考核和集中治理進展調研。同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面落實《加強黨的基層黨組織三年行動計劃》,加強管黨治黨政治責任,促進黨支部建設提質增效。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建研究會的職能作用,引領創新校園黨建文化和主題教育活動,助推“七維”思政工作體系著點發力。
2.深化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思政教育教學的排頭兵,在汕頭大學黨委領導下積極貫徹落實《廣東省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行動計劃(2019—2021年)》,組織教師在思政教育教學上進行創新改革。學校也結合實際,制定《汕頭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構建思政課程育人體系。在深入推動“五進”工作的基礎上組織開展黨委書記、院系黨組織書記、院長“開學第一課”活動。同時,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航計劃,督促和引導專業教師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到課程教學中,為學校推動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格局,協同做好“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創造了重要的一環。
3.探索“雙院制”育人方式。近年來,汕頭大學全面推行關注本科生全程培養的書院制,構建了學院專業知識教育和書院通識素質教育相結合的“一體兩翼”——“學院+書院”雙院協同育人機制,多形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勞動教育、法制教育,強化了高校中華優秀文化思想陣地的建設和管理。精心打造一個個具有校園品牌特色的實踐育人活動,不僅搭建起教師與學生溝通發展的對話橋梁,也給予學生充分發揮能動性的成長成才空間,為學校“七維”思政工作體系提供了展示平臺。
4.實施“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汕頭大學注重師德師風建設與思政工作有機結合,將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納入學校黨建工作、干部人才隊伍建設、事業發展整體規劃及年度工作要點。學校對“雙帶頭人”的培養教育注重針對性和精準性,結合經常性教育和個性化培養以實現黨務和業務的雙促雙融。重點建設“頭雁”工程,壓實工作責任,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專題研究和專項督查以抓好部署推進。“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實施,使學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質量顯著提升,黨支部書記“頭雁效應”彰顯有力,為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驅動“七維”思政工作體系發揮效用增長了態勢。
5.建設線上課程及平臺管理。根據未來5年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趨勢,“互聯網+”校園將成為高校建設的主流。汕頭大學通過推行智慧校園建設,組織成立了“學院骨干教師+網絡技術指導員+在線平臺專家”的在線教學輔導團隊,加大投入線上教育教學資源的規劃和建設,特別是重點探索線上線下融合課堂教學改革試點。同時,全面深化“網上共青團”建設,突出新媒體平臺作用。通過易班、學習強國、i志愿等即時更新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實踐、黨團活動等方面的記錄,推進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工作,以此為學生現行的學業評價作必要的補充,體現了“七維”思政工作體系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6.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汕頭大學貫徹“三全育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將課內勞動知識教育與課外公益實踐服務相結合,以“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為指南重點設計公益課程,采用“課堂內服務知識研習+服務地勞動服務+課程總結反思”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強化勞動教育實踐,建立了以多元公益課程為主體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同時,學校還注重發揮科研優勢,以課題或項目形式開展研究,挖掘拓展實施勞動教育的主題或領域,加強課程建設的專業支撐。汕頭大學的勞動教育體系不僅豐富了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內容,也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圍進行了拓展延伸,助推了“七維”思政工作體系與新時代社會相接軌,為高校“三全育人”注入了新的活力。
7.文化自信引領國際化辦學。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新時代高校辦學的未來趨勢,如何在開門辦學和堅定“四個自信”之間融會貫通地做好工作,是對汕頭大學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考驗。學校以“文化自信”為突破口,在校內通過學習教育活動宣傳中華優秀文化和國人精神風貌,帶動全校師生更充分地理解、認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提供更多與境外一流大學的教學、科研交流的機會之外,也著力培育學生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在增強“四個自信”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基礎上講好“汕大故事”和“中國故事”,攜手推動“七維”思政工作體系思想基礎的鞏固和文化陣地的打造。
(二)“七維”思政工作體系育人成效
近兩年來,“七維”思政工作體系有力推動了汕頭大學發展成為“一所文理醫工融合發展,突出學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經濟走廊建設,大大拓展了學校的辦學格局,在廣東“四個走在前列”中做出了應有貢獻。同時,學校也通過“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帶動了各項育人工作的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1.育人成效評估。汕頭大學積極探索高校“三全育人“模式,通過“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做好頂層科學設計、完善思政工作機制、深化協調育人體制,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此,本研究擬采用問卷調查法的方式來考察汕頭大學“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實施前后的育人成效對比。
本次問卷調查內容與題目設計參閱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青年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以及其他相關的實證研究。如香港浸會大學全人發展量表(WPDI)、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全人發展自我評估量表等。以“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實施的年限為基準,將調查對象劃分為兩組,分別為:已畢業的2014級、2015級往屆生,以下簡稱A組;高年級的2016級、2017級在讀生,以下簡稱B組。本次問卷調查題目主要涉及以下7個維度及指標(見圖1),并采用李克特6點量表題考察,面向目標群體隨機發放。以“社會交往”維度為例(見表1),被調查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真實的在校體驗,分別對這7個維度下的問題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
有點不同意、4=有點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的范圍內進行自我評分,以表示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同意程度。本研究將根據學生組別,統計學生對各維度下評估指標的自我評分,取各維度總分均值進行分組比對。
2.育人成效對比。本次調研分別面向A、B兩組學生隨機各發放問卷400份,共計800份。收回問卷687份。其中,收回A組有效問卷326份,問卷回收率為81.50%;收回B組有效問卷361份,問卷回收率為90.25%。經統計,得出本次育人成效調查的總體對比結果(見圖2)。
通過圖2的對比結果可以發現,除了體能健康這一維度兩組分值相差無幾外,B組學生在其他6個維度給出的評分均明顯高于A組的評分。其中,在政治認同、人文素養、社會交往、心理調適這4方面,B組分值顯著高于A組。
從評估結果來看,汕頭大學近兩年來圍繞著“七維”思政工作體系開展的“三全育人”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積極探索“三方共建”高水平大學,并圍繞高校“三全育人”這一主線打造“七維”思政工作體系的工作基礎上,汕頭大學將人才培養目標制訂、過程管理、課程考核、課內外結合、評估及持續改進一體化,同時充分發揮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李嘉誠基金會三方共建汕頭大學的特殊辦學優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展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講話精神,總結了國際化,精細化教育改革成功經驗,以成功實施多年的國際標準完全學分制為基礎,探索出了符合國際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并創新了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建成成熟的以結果導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形成獨具汕大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在積極探索適應中國國情、適合自身實際的“三全育人”辦學模式與教育路徑前提下,汕頭大學的“七維”思政工作體系為推進自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獨立人格、有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支持,也對國家和廣東在科技、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了巨大作用。
實踐證明,汕頭大學“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在深入推動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改革、建立健全科學系統立體化的育人長效機制等方面發揮了正向作用。它不僅把握住了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通過優化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載體,不斷提高師生的獲得感,也為廣東高等教育探索形成了符合教育規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汕頭大學“七維”思政工作體系作為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特色實踐,激活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生動力,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新的范式,為研究探討新時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進“三全育人”模式的新方略、新舉措提供了積極的示例,是高校在新時代落實育人任務、開拓育人觀念、更新育人方法的有效路徑。
三、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實踐創新
“十三五”時期,不僅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我國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關鍵階段。新形勢下的國家戰略為高等教育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建設一流學科、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等舉措,成為高校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而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模式也面臨著復雜的現實問題和嚴峻的時代挑戰。如何在人才競爭中凸顯高校的培育特點,如何在國際交流中永葆中國高等教育鮮明底色,特別是如何利用思政工作有效推進高校育人模式的驅動創新,成為當前各高校健全和完善“三全育人”模式中亟待厘清和進行的重要任務。
(一)推動黨建業務雙促雙融
切實加強黨的全面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首要任務,而推動黨建業務雙促雙融則符合新時代加強黨的全面建設與時俱進的工作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九個堅持”,不僅強調了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更強調了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針對當前部分高校存在組織生活內容空泛、領導職能作用缺位、工作紀律管理渙散等黨建業務“兩張皮”的現象,高校要秉持著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根本方針,堅持規范化常態化開展“大學習大培訓”,定期舉辦黨支部書記素質能力大賽、支部書記創新工作案例分享會、書記講黨課等評比分享活動,積極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高校黨組織的建設,在豐富組織生活內容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學校各級黨委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做到黨建科學化水平和規范服務能力的提升,以凸顯領導班子的職能作用。同時,緊緊圍繞著新時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高標準和嚴要求,不斷強化黨建工作,規劃并落實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行動計劃,抓好黨建述職評議制度,強化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責任意識,督促黨組織書記每年向上級黨組織就抓黨建工作情況,特別是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情況做專項報告,并接受評議。總之,高校要在加強黨的全面建設基礎上及時創新高校黨建工作內容及方式方法,推動黨建業務雙促雙融,為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實踐創新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凸顯課程思政的功能與作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開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指示的具體落實,為高校建設課程思政勾勒出了清晰的行動指南。而在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也對課程思政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要求。針對當下高校課堂上的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缺失、思想引領力量呈現式微的普遍現狀,高校應積極響應《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指示精神,根據實際情況成立思政教學管理服務中心,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著力推動課程思政的整體設計,并依據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和能力素質要求,在充分挖掘專業知識所蘊藏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結合對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激活各類課程“專業思政”的價值屬性。進一步加強“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調動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主動性、創造性,引導教師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并定期推選鼓勵課程思政表現優秀的教師。同時,積極開展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高度吻合的課程思政專題培訓、教學方案設計實操工作坊,以及思政教學發展月等,落實任課教師對“馬工程”重點教材的統一使用,全面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質提速,積極探索高水平大學“三全育人”模式實踐之路。
(三)落實“雙院制”協同育人機制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推動“雙院制”協同育人機制落地,成為高校構建新時代“三全育人”模式必不可少的路徑之一。然而,當前高校“三全育人”模式還存在盲區難點,如線上線下的育人矩陣有待構建、育人方法流于形式、育人方案千篇一律等。因此,高校應堅持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目標,結合實際采用“專業院系+書院制”的“雙院制”協同育人矩陣,并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重要培養環節,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科技創新、創業就業、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相結合,把“全人”培養提升到與專業培養同等的高度,從人文素養、領袖才能、體育精神、職業拓展等方面指引學生全面發展,并在形成個性化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形成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影響力的高水平校園文化品牌教育項目,協助構建有益于學生成長的校園“雙院制”協同育人機制。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立德樹人”,就是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雙院制”協同育人機制落地,不僅能為研究探討新時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方略、新舉措做出積極的示例,而且能更好服務于新形勢下學校轉型發展,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更是高校走向“四個自信”的必然選擇。
(四)彰顯“雙帶頭人”的“頭雁效應”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教育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實施意見》的要求,進一步落實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培育工程是高校鞏固和加強黨在黨建和業務工作中領導地位的根本方法。高校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就是要把符合條件的學術帶頭人培養選拔為教師黨支部書記,把有條件的教師黨支部書記培養成為學術帶頭人,以實現基層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的雙促雙融。高校應嚴格遵循黨章黨規有關規定和程序,選優配強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并推動其在帶頭履行好黨支部書記職責的同時,把工作重點聚焦到強化教師黨支部政治功能、做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推進中心工作上來,同時建立年度述職評議考核制度,嚴格教師黨支部書記的管理監督。另一方面,要健全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的培養機制,把“雙帶頭人”培訓納入各級黨務培訓和人才培訓安排,在創造良好環境、保障工作待遇、促進作用發揮等方面完善教師黨支部書記的激勵保障。總之,高校應在抓好部署推進的基礎上注重總結推廣,不斷探索創新,大力宣傳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切實發揮“頭雁效應”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儲備精良能干的干部隊伍。
(五)深化智慧校園的建設與完善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高等教育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而“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將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面向信息社會的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4]。根據未來5年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建設支撐學校育人目標的智慧校園勢在必行。因此,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加強對智慧校園建設的指導,將其作為治校育人的技術革新路徑,為教學科研、人才培養、行政辦公、資源管理等提供平臺和服務。針對新時代“三全育人”對大學生素養提出的高標準和嚴要求,以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框架所明確的“互聯網+”時代應培養的人才類型,智慧校園的建設和完善要求落實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上來。因此,高校要加大對教育教學資源的規劃和建設,加強對原有課程的存量改革,強調“互聯網+”和課程深度的融合創新,注重提供教學實踐過程中個性化的、適應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育人環境,為學生創造跨專業和交叉學科的學習體驗。同時,應秉持“評價即學習”的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標準來評價智慧校園建設工作,并在完善過程中支持評價的變革,構建一種強調過程性、表現性的多元評價體系;還要引進高端“智庫”,充分利用外部力量讓智慧校園的建設和完善真正為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助力,推動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在培養時代新人上的路徑創新。
(六)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國持之以恒推進的教育方針。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化了勞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系,凸顯出勞動教育特殊的地位和價值,同時指出開設公益課程必修課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優選路徑[5]。基于當前多數高校尚未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以及實踐育人方法單一的現狀,高校應結合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社會參與”核心素養的內容要求,將社會責任教育作為核心目標,頂層設計符合校園實際的《公益類課程實施計劃》,開設高質量、特色化的公益課程,有效融入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因地制宜打造、完善并創新特色的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在服務學習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同時,高校要以教改項目和示范課程立項資助的方式支持公益課程創新完善,不斷提高公益類課程的質量,使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環節相連結、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相協同,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外一體”勞動教育模式的構建。這不僅有利于高校持續探索“三全育人”的長效機制,也有助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培養“情懷—知識—能力‘三位一體的時代新人。
(七)打造主題教育導向的校園文化
學校營造的校園文化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6]。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單位,無疑是傳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渠道和前沿陣地。基于當前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和熱點頻發的社會現實,高校應緊扣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理念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鞏固思想引領和文化導向的力量。在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基礎上,堅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文傳統,立足于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的高水平校園文化教育項目和品牌文化活動;從公益奉獻、人文素養、創新創造、領袖才能、體育精神、人格情商、職業拓展等方面助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構建起依托“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校園文化育人體系。同時,要積極營造傳承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大力開展符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導向的有關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等相關專題系列的新時代校園文化活動,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師生群體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思想政治生態,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做到不忘育人初心,牢記育人使命。
參考文獻:
[1]中共教育部黨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重要思想 大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報,2017-09-08(2).
[2]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d.gov.cn/zwgk/wjk/zcfgk/content/post_2722482.html,2019-12-18.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24):9-15.
[4]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04):118-125.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0(10):7-11.
[6]孟東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4.
(責任編輯:劉增石)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the
Model of "Three-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in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tou University
LIN Bei, ?SHEN Haijun
(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Guangdong 515000,China)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featuring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which puts forward high requirements and strict standards for the “three-???? 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hantou University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successfully built a “seven-dimen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centering on the main line of “three-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talents cultivation. Therefore,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the “seven-dimen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of Shantou University not only can provide the characteristic scheme for the model of “Three-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the effective paths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 words:?? “Three-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new era;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