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晶
[摘要]“博雅”浙學內生性文化資源豐富。基于浙北湖州教育文化,本文從歷史與現實雙重維度,系統梳理“博雅浙學”耕讀文化傳承典范示例,分析其耕讀文化的思想旨歸與道德精髓,挖掘耕讀文化資源的內生性價值,探究“浙學”對教育現代化的借鑒啟示,探討“浙學+”思政實踐育人體系建構路徑。
[關鍵詞]“浙學+”;耕讀文化;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2-0082-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15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地處浙北區域的湖州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耕讀文化底蘊,其文化個性和精神所在即“博雅”。“博雅浙學”出自浙學名家章學誠。乾嘉時代的浙東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浙東學術》中首次對浙東、浙西之學的學派特色做出區分,他說“浙東貴專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習而習也”[1]。章氏所言浙西、浙東是依水系方向為座標,在今天則以地理方位為基準,因此古浙西與今浙北區劃幾與重合。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傳統社會,浙北地區“博雅”耕讀文化內涵豐富,特色鮮明。伴隨杭州成為國都,浙學躍升為主流文化,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博雅浙學”耕讀文化以何種姿態呈現,耕讀風尚形成機理及演進路徑如何表征,耕讀文化的思想精華與道德精髓如何汲取,耕讀文化資源內生性價值與學生發展的內在關聯如何把握等都值得深入探究。
當下,面向未來人工智能和中國社會現代化發展新視野,思考怎樣吸納傳統農耕文化,研究傳統文化資源如何融入當代高等教育變革發展之中,為建設富有中國特色區域高等教育提供思路與出路,是題中之意。
一、湖州耕讀文化傳統的歷史縱覽
(一)千年太湖農耕傳統成就耕讀文化生態
耕讀文化是基于古代農業文明衍生發展而來的一種文化模式。人們一邊辛勤耕作,一邊刻苦學習。唐宋時期,傳統意義上的耕讀內涵逐漸豐富,不再局限于亦耕亦讀的生活方式,還蘊含崇尚耕讀持家、追求精進、敬祖睦鄰、勸善遠惡等思想內涵。物阜民安的湖州自古就有崇文尚教、耕讀相兼的傳統,翰墨書香,代有人出。湖州地處平原水鄉,雨量充足,氣候溫和,水網稠密,灌溉便利,草木蔥郁。從考古發掘來看,地處浙北湖州的上馬坎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內涵豐富。20世紀50年代末,湖州錢山漾遺址下層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籽粒,并出土了葫蘆、花生、芝麻、蠶豆等農作物遺物,表明上古時期該地域稻作農業已相當發達。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區位優勢凸顯,太湖地區密布的水網為高度發達、獨具特色的江南農業社會文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創造了豐饒富足、“魚米之鄉”的地方經濟。憑借發達的農業,湖州地區稻米貢輸京師數百年,被稱為“國之倉廩”,宋代便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宋代以來,伴隨浙西之學浸染,加之農耕文明與地主制經濟、儒家思想和郡縣制度共同作用,湖州地區開始形成獨具特色的江南農業社會文明,該地域耕讀文化也被烙上獨特印記,承載了特殊的歷史使命。
(二)“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傳統耕讀文化傳承典范示例
基于時間脈絡,從族群文化、“湖學”及其傳承、藏書文化與民國湖州留學潮等層面羅列出湖州地區耕讀文化的傳承典范,以探討歷史時期其耕讀內涵動態發展的情況。
1.武康經學。在“博雅浙學”之風浸染下,湖州地區著姓望族薈萃,耕讀傳家社會文化現象普遍。龔肇智先生曾考證,僅明清兩代湖州府烏程、歸安兩縣的望族就有沈氏、孫氏、吳氏、費氏、王氏、錢氏、章氏、朱氏、吳氏、陳氏等10家大族。竹溪沈氏是明清兩代湖州最大望族,曾興起三次科舉高潮,科場佳話接踵而來,在文化現象上也助推了該區域一度成為兩浙文化中心之一。基于文化世家支脈的梳理,吳興武康沈氏家族頗具有典型代表意義。《元和姓纂》記載沈氏郡望僅二,其首即為吳興武康,漢唐間沈氏聞人皆薈萃其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僅列吳興一支。武康沈氏作為六朝吳興郡門閥大族之一,自東漢遷入吳興以來,歷經三國兩晉,走過六朝風云,各個時期均有人物活躍在歷史舞臺。其由武力強宗轉向文化士族,促成經濟文化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吳興沈氏以崇文、重儒的門風規范卓然自立于江左士族社會,宗姓族人多有棲志學林、問學講道者,如“博通《五經》,尤長《三禮》”[2]的沈洙,“博覽群書,尤明《詩》《禮》及《左氏春秋》”[3]的沈重,等等。李學功教授等在《郡望吳興 族鑒南潯:沈氏宗姓文化研究》中指出,漢晉南朝時期沈氏族人的治學重點主要集中在經學。沈氏族人多發奮求學、孜孜問道,藉此培植起新的以經學為主的族風家學體系,進而對推動經學研究從單純注釋向義疏之學的嬗變,有“篳路藍縷之功”[4]。作為構成中國古代社會重要基礎的基層聚落組織,家族和宗族在人倫關系、道德秩序、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文化印記濃厚的世家大族在中國文化變遷中承擔、扮演了傳承文明薪火的重要角色。對郡望、族望、姓望的觀念敘事,涵括了族群聚落的歷史文化傳承,標張著一個個家族、宗族凝聚力的文化精神。
2.安定“湖學”。“湖學”最初為人所知是宋代大教育家胡瑗(993—1059)在教育領域開啟分齋教學,設置齋規,按照文獻恢復儒學禮儀,尊師重道,以身作則,感化學生。安定“湖學”倡導“立學教人”“明體達用”,實際上其影響力大大超越教育的范疇。宋代上至帝王下至名相賢臣,如司馬光、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蔡襄、米芾、朱熹、文天祥,等等,都對胡瑗推崇備至。“湖學”通過1700余名胡瑗弟子,影響力波及學術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其中也有不少湖州籍賢明人物。在胡瑗推動的下,弟子程頤參與了“理學”創立,另一弟子林石歸故里永嘉傳播學術,奠定“永嘉學派”基礎,隨后“楊杜五子”受“湖學”影響崛起寧波,吳師仁響應“湖學”而講學杭州。胡瑗弟子杜汝霖歸鄉講學,至四世而有金華理學“杜氏五高”。胡瑗的五傳弟子朱熹最早用“浙學”一詞。到清代,黃宗羲《宋元學案》把胡瑗列為宋學第一等人物,尊為“宋初三先生”之首,認為胡瑗是宋代以后中國學術的開創者、先導者。“湖學”廣傳天下,為世人所知,“湖學”在當代“浙學”研究中也占據重要地位。
3.藏書文化。湖州藏書傳統起步于南北朝時期,時為吳興望族的武康沈氏家族產生了湖州最早的一批藏書家。沈約編著了《宋世文章志》,這是我國早期的專科圖書目錄,被后人公認為開浙江圖書收聚之先聲,被推為“浙江私藏第一人”。自此以后直至近現代,湖州的藏書聞名于海內外。宋代,湖州藏書繁榮,藏書家群體涌現,出現“至若吳鄉故家如石林葉氏、賀氏,皆號藏書之多,至十萬卷。其后齊齋倪氏、月河莫氏、竹齋沈氏、程式、賀氏,皆號藏書之富,各不下數萬卷余”[5]的盛況。元代趙孟頫藏書數萬卷,在當時數鳳毛麟角;明代后期開始,湖州地區涌現一批聞名江浙的藏書樓,如歸安姚翼的“玩畫齋”、武康唐堯臣的“萬卷樓”、吳興沈節甫的“玩易樓”、歸安茅坤茅元儀祖孫的“白華樓”等,藏書均萬卷以上[6]。不僅如此,宋代湖州寺院藏書開始出現,道場山妙覺寺建觀音藏殿,藏《大藏經》5480卷;菱湖圓覺寺和資福寺刊刻了整部《大藏經》。無疑,藏書家群體出現,及藏書文獻編纂整理工作,對地域文化傳承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4.民國留學潮。在20世紀初的30年,留學成為大潮,留學日、美、法、蘇等國高潮迭起。為提倡科學與民主,一批湖州人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科技領域也開始對強國之路的探索,有志青年紛紛選擇東渡,去親身感悟東瀛崛起的奧秘,形成20世紀一股留日浪潮。當時湖州荻港章氏家族出國留學人數最多。沈譜琴、徐一冰、楊乃康、徐炳坤、張宗緒等學子學成歸國,在湖州與浙江其他地方創辦新式學堂,舉辦實業教育,發展湖州乃至浙江的教育事業;俞同奎、章鴻釗、梁希、沈尹默、錢玄同、陳嶸、蔡遠澤等學子歸國后,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事業和科學事業的開拓者。國學宗師章太炎門下聚集一批舊學功底深厚、變革意愿強烈的莘莘學子,其中就有后來名滿天下的北大“二錢”“三沈”“五馬”。追求新知的留學是中國向近代化轉型歷史的一個切片,承載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動蕩歲月里的青春夢想。
(三)“博雅浙學”與湖州耕讀文化個性和精神
浙江湖州地區耕讀文化具有中華耕讀文化普遍的核心內涵,同時它作為中華耕讀文化的一個地域分支,因其獨特的外部環境和文化傳統,又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耕讀文化個性。
湖州耕讀文化的個性與精神即“博雅”。通過該區域耕讀文化傳承典范的梳理分析,即可以窺見其耕讀文化符號的博通多元。清代學者全祖望著《宋元學案敘錄》中多次以“浙學”概括浙江的學術源流及特色,他認為“浙學”學術淵源與胡瑗在湖州講學時形成的 “湖學”相呼應。繼全祖望之后,章學誠以“浙西尚博雅”總括浙西之學。可以說,浙北文化個性和精神所在即“博雅”,而“博雅”也是湖州耕讀文化的個性與精神。唐宋以后“浙學”繁盛,耕讀文化符號多元化,蘊含了設書院私塾、各宗族以公田及公產助學、社會賢達傳授儒學經典,以各種傳統文藝、民俗形式寓教于樂,等等。人們重視編寫宗譜、家譜,注重傳承族規與家風倫理,并在各地方村落設立楹聯、碑記等,這些都使得耕讀文化內涵更為豐富。
“博雅浙學”為現代文化教育理念提供內生性文化資源。古代耕讀文人多有執教民間的經歷,受耕讀文化熏陶的士人(生員)融入民間,除了普及儒家要義外,也把耕讀的價值觀念傳遞于眾。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后世耕讀文化蘊含了學用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豐富內涵。當下,“浙學”蘊含了務實、立德、擔當、博通、績學等5個方面的價值意義。基于博雅浙學視域,地處浙北的湖州耕讀文化有了更為厚重的底蘊,這些精神遺產通過各種途徑對湖州區域社會心理產生了影響,在耕讀文化精神作用于區域社會心理的過程中,其關于“博雅”的精神遺產無疑對湖州區域社會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從而鑄就了湖州特有的文化個性與傳統。
二、湖州耕讀風尚的時代傳承與發展
(一)農村文化禮堂
農村文化禮堂是傳統文化禮儀傳承的有效載體。據了解,浙江省于2013年正式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7年來浙江各地已累計建起覆蓋80%以上農村人口的1.24萬余家農村文化禮堂。在湖州地區也不乏浙江多種形態的“樣本禮堂”,如安吉縣天子湖鎮高禹村建有浙江首家村級數字影院,至今已播放電影1 800多場,村內還設有圖書館和移民文化展示館;再比如安吉昌碩街道雙一村,該村有一座“朱氏宗祠”改建的文化禮堂,定期舉行家風家訓傳承,延續鄉村文脈;安吉縣孝源街道尚書干村自2013年起積極打造品牌文化節慶“尚書文化節”,復興成人禮、開筆禮、成童禮、謝師禮等傳統禮儀活動,目前是全縣乃至湖州市唯一的傳統文化禮儀傳承基地。文化禮堂建設不僅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更促成了世代生活在這方水土上的人們更深入地挖掘并傳承自己的文化之根。據悉,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制定了《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施綱要(2018—2022年)》,標志著新一輪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大幕已經全面開啟。
(二)城市書房
城市書房是集閱讀、展示、沙龍、休閑于一體的文化驛站,是信息化、新媒體與新的閱讀期待共同催生的產物,城市書房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公開、公共、共享的高品質文化空間和交流平臺。作為一項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化提升的文化工程,它將成為城市新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地標。“城市書房”是2018年湖州市政府十大民生實事項目之一,同時也是2018年度市政府55件重大事項之一。湖州市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享用”的基本原則,計劃3年時間(2018—2020年)在全市范圍布點建成30個免費開放、無人值守、自助服務的城市書房(其中湖州市本級15個、三縣共15個),形成以市圖書館為核心、各縣區圖書館為骨干、城市書房網絡為特色、鄉鎮(街道)圖書室為補充的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該項目已于2017年底全面啟動。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書房9家,在建3家,已開放的城市書房共接待讀者8萬余人次,借閱圖書3.5萬余冊次。
(三)農耕文化與傳統文藝民俗
近年來,湖州注重將農耕文化與傳統節慶、民俗風情銜接,豐富現代耕讀文化內涵,助推農耕文化提檔升級。目前已發掘了桑基魚塘、珍珠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農耕文化,成立了全國首個農業文化遺產院士專家工作站——桑基魚塘院士專家工作站,全省首個休閑農業產業研究院——浙江大學湖州休閑農業產業研究院。湖州立足產業特色和物產資源,注重農耕文化與傳統節慶、民俗風情、特色農產品銜接,大力發展富有特色的農事節慶活動。現如今,德清枇杷文化節、南潯魚文化節、安吉白茶開采節等農事節慶活動聲名遠播,涌現出了南潯桑基魚塘歷史文化館、德清歐詩漫珍珠博物院、長興大唐貢茶院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歷史價值的農業博物館,湖州南潯魚文化節還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
(四)耕讀文教
時下,浙江省內自幼兒園至中小學,許多學校已開設“農耕教育”體驗課程。如杭州某幼兒園開設“農耕教育”的課程,作為食育課程中的一部分,讓幼兒園小朋友參與收割水稻,多一些“農耕體驗”;湖師附小教育集團將農場搬進校園,孩子們變身快樂小農夫;德清縣實驗學校近年來組織學生參觀莫干山鎮農耕文化展示館,體驗原生態傳統農耕文化;湖師附小教育集團于2017年成立了“尋訪老字號小隊”,旨在通過對湖州老字號的尋訪,讓更多的人了解、傳承湖州的老字號,為保護、發展湖州的老字號提出建議。此外,圍繞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再造,近年來臺州椒江區教育局著力開展椒江鄉土文化讀本編寫工作,用鮮活的鄉土教材傳承區域文化、歷史和精神,也給現代教育諸多新的啟發借鑒。
三、耕讀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核心要義:理性辨析傳統區域文化教育資源,推進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
首先,明晰傳統文化與高等教育之間潛在的深層次聯系。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和制約,具有隱蔽性、潛在性和民族差異性特征。理性認識建立在傳統農業社會基礎上的農耕文化、與建立在工業社會甚至信息社會基礎上的現代大學文化,二者所遵循的觀念精神世界沖突,兩種文化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社會心理、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性;同時又能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選擇性與創新型特征。當下的高等教育應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加以判定,站在外來開放的角度辨析傳統區域文化教育資源,以“主動適應”思想推進教育改革,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助推傳統文化與大學教育交融補充,發揮區域文化資源服務當代高等教育變革的應有價值。
其次,耕讀文化資源蘊含著重要的內生育人價值。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人之成長發展,二者具有互為表里的特殊關系,在推動文化傳承普及落地的同時,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實現學生能動發展,是德育工作的應然價值追求。育人者在思想意識層面充分認識浙江精神及浙江傳統文化底蘊的博大精深,對文化資源的內生性與學生成長發展的關系有清醒認識。浙江歷史源遠流長,人文薈萃。這里有大禹“因勢利導,敬業治水”、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有以葉適為代表的“務實而不務虛”的永嘉學派、以陳亮為代表的“義利雙行”的永康學派、并有黃宗羲的“工商皆本”、龔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及王充強烈的批判精神,王陽明的開拓創新思想,等等,這些“浙學”文化特質都給浙江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更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方面,應依據社會客觀現實和實際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區域社會文化資源的內生性價值,圍繞地方高校與區域城市命運共同體的新需求,面向未來人工智能和中國社會現代化發展新視野,研究區域文化資源融入當代高等教育的變革發展的路徑,為建設富有中國特色區域高等教育提供思路與出路。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育人團體應科學把握“浙學”文化現象中蘊涵的核心價值觀內涵,推進“浙學+”思政育人體系構建,以“浙學”先進文化資源內生性激發個體發展自覺性,推動學生主體人格培育助推體系落地,推動傳承與化人作用機理的協同與創新。教育活動層面,重視區域文化傳統建構自我發展新模式,助推文化自覺與“精神自我”塑造統一。
(二)基本前提:構建“浙學+”思政育人體系,推動文化普及交流創新
不斷完善思政育人規劃引領機制,完善“浙學+”文化實踐育人共同體系建設。在基本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實踐路徑與保障層面積極推進育人體系建設,強化學校與社區互動。
首先,教育理念上既重視正規教育系統,又重視社會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社會教育,特別是社會傳統風尚對個體發展的教育性價值。學校充分挖掘“浙學”內涵,積極做好頂層設計,統籌把控育人資源保障、載體平臺、實施路徑等,形成系統化、實效化、科學化的德育人才培養機制。其次,在教育內容及實踐路徑上,積極主動構建更為全面的社會支持體系,探索建設“浙學+”文化實踐育人共同體,依托社區實踐這一有效載體,將社會潛在的育人資源轉化為現實的德育資源。做到重視社會傳統教育,將其融入中小學教育的體育、德育、美育、綜合實踐活動。再次,教育制度上落實推動校社文化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圍繞“人”的成長發展,在學生德育目標設計、工作任務安排、組織實施3個宏觀層面做好學生主體德育規劃制度建設。深化校企合作、家校合作,構建與學生成長需求相適應的資源服務群,為學生量身打造特色服務菜單,鋪墊學生成長的人文化成德育之路。
(三)實踐路徑:在文化生活場域助推“浙學+”思政育人體系落地
既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立足學生社會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做好學校學生道德發展及德育工作現狀的調查、分析與目標設計,又要秉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文化教育理念,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首先,深入文化生活場域,匯聚優秀社會文化教育資源。引導學校管理者協同一線教師、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等主動深入學生日常生活,經常走訪學生家庭及學生實習單位,全面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及時把調查來的現象、問題、意見、建議等轉化為核心問題。重視問題分析,深入了解、掌握學生發展的主觀需求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偏差及矛盾。教師育人團體能夠積極主動地運用區域文化這一優秀的社會文化資源,助力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場域中自覺接受并完成教育,進而實現文化普及交流創新。創設以“博雅浙學”文化為中介的社會實踐交往平臺,將道德教育置于交往生活的范疇中,通過典型示范引領培育道德共識,建立普遍性道德規范,推動文化傳承普及落地。
其次,構建民主平等的教育交往關系。教育管理者應堅持以學生成長為第一要務,以首席學習者的姿態主動學習最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善于將“浙學”優質文化資源納入育人體系,創新服務育人方式,在應對、解決核心問題的基礎上,設計更具現實性與針對性的學生德育目標。抓好班主任、輔導員、一線教師等育人關鍵隊伍,引導教師真正以生為本,積極關注學生的品行、知識、智慧與健康的發展;同時引導育人群體言傳身教,主動將務實、立德、擔當、博通、績學等“浙學”文化精髓轉變為對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因子,促進師生轉變傳統僵化、封閉的交往模式,增強師生交往的和諧相長性。
再次,積極搭建個體成長的實踐鍛煉平臺與文化傳承平臺。進一步發揮大學生服務中心創新型成長平臺作用,依托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主題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文化普及交流創新發展;著力挖掘浙江省域內長期積淀的文化成果,不斷豐富文化現象和文化產品,增加文化產品中的價值觀內涵,筑牢教育的根本基礎。
四、結語
浙北地區耕讀文化因“浙西”博雅之學而有了更為厚重的文化底蘊,蘊含了尊師重道、博通績學、文化傳家、經世致用、務實擔當等諸多文化個性和精神。當下,蘊含務實、立德、擔當、博通、績學等價值意義的浙學進一步延伸了耕讀文化內涵,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文化教育理念顯現。這些內生性精神遺產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并作用于區域社會心理,對區域教育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鑄就了區域特有的文化個性與文化教育風貌。在“浙學+”文化實踐育人體系中統合相關議題,有助于服務區域教育現代化進程,助推區域文化研究工程取得實效。值得注意的是,耕讀文化基于農業文明基礎衍生發展,在科技昌明、經濟趨同與文明交融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尋找智慧,避免單純為歷史而歷史,如何助推由歷史衍生及選擇而成的傳統文化服務于教育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作深入思考。同時,在國際化環境中堅守和把握“放眼世界”與“立足本土”的張力,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523.
[2][唐]李延壽撰.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1741.
[3][唐]李延壽撰.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2741.
[4]李學功等.郡望吳興族鑒南潯:沈氏宗姓文化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40-44.
[5][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3:217 .
[6]中國國家人文地理·湖州[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184.
(責任編輯:劉宇)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ng
“Liberal” Zhejiang School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Regional Universities
WANG Yajing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Zhejiang 313000,China)
Abstract: “Liberal” Zhejiang School is rich in endogenous cul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education culture of Huzhou in northern Zhejiang,we will comb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liberal”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culture inheritance from history and reality dimensions,and analyze the ideological aim and moral essence of this culture, excavate the endogenous value of its resources, and explore th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Zhejiang School” to education modernization,and finally explore how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Zhejiang School+”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education.
Key words:? “Zhejiang School+”; farming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