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義榮
【摘要】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在于將學生培養成人格健全,具備全面發展能力的人。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和學生接收知識的主陣地,如何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能夠收獲知識與技能,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樹立學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促發學生熱愛生活,適應社會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依托初中化學新授課的教學實踐闡述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課堂教學;核心素養;課堂實效
2016年9月份,我國正式出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其中闡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總體框架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文化基礎中核心素養強調了要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勇于探索的品質,自主發展中核心素養重點關注學生要學會學習,勤于反思,要具備信息素養。筆者認為,基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主動自覺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基礎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更加強調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強調學科滲透。我們應該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核心素養意義及內涵的基礎上自覺以“學科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和“跨學科教學”為方向開展課堂教學實踐。下面,我將結合自己在講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1課時)過程中如何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等作闡述和分析。
一、制定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品質
課前通過PPT展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定向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大體了解課程內容,并能依據課本知識自我解決一些重要的知識性問題。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①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選擇發生、收集裝置的原則;②知道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及實驗裝置。自學指導制定如下:①閱讀課本 113~114頁3min,思考:如何選擇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發生、收集裝置?并回答有關氧氣制取裝置選擇的問題;②閱讀課本115頁2min,思考:如何檢驗和驗滿二氧化碳氣體?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批判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品質
引入新課時,通過呈現資料的形式提出問題。查閱資料:下面三種方法在常溫下就能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能與稀鹽酸(HCl)或稀硫酸(H2SO4)反應生成CO2;碳酸鈉(Na2CO3)也能與稀鹽酸(HCl)反應生成CO2。上述三個反應都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嗎?拋出問題后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動手實驗,自主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思考討論后便輕松得出應選擇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的結論,因為該反應在常溫下即可發生,操作簡便;且反應速率適中,便于收集氣體。
為活躍學生思維,還進一步列舉學生已經學習過的若干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反應:人的呼吸作用,木炭在氧氣中燃燒,蠟燭燃燒,高溫煅燒石灰石,木炭還原氧化銅或氧化鐵等,這些反應能否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以此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品質,并能從不易收集,氣體不純,CO2含量低,耗能高,操作不方便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總結,這也為以后選擇藥品制取氣體和評價實驗方案做好知識儲備。
以上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討論熱情,突出了反應原理的教學,滲透了核心素養的培養,為課堂知識內容的展開做了充分的鋪墊。
在介紹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方法時,又拋出問題給學生:有些同學認為要檢驗二氧化碳用燃燒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即可,木條熄滅,說明瓶中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大家是否同意這個觀點?你的理由是什么?該問題可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敢于批判,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得出結論。
三、融入生活常識,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知識生活化意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那么我們可以由此聯系到生活當中是否也有能制得二氧化碳的物質,并能通過簡易操作制得二氧化碳的。為此,我在課堂上設置了一個引發學生興趣的環節——介紹生活小常識:長期使用的熱水瓶內壁,會附著一些水垢(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既不衛生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可加入適量的食醋(含有醋酸)除去,同時還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并進一步補充介紹:日常生活中的雞蛋殼,貝殼,珍珠等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它們與酸反應都可生成二氧化碳,從而鼓勵學生可以選擇適當器具和物品進行家庭小實驗,并把此項課外實驗活動當成一個項目作業來開展。讓學生能真正體驗到化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項目作業的形式,能夠非常好的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剖析裝置原理,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學生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本節課的一個重點知識便是學生要認識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使用的裝置,在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介紹完后我便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實驗室或生活中有哪些儀器或物品可以替代剛才我們認識的實驗裝置中的儀器,起到控制反應速率或者控制反應發生和停止的目的呢?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提出了:用分液漏斗,注射器,眼藥水瓶,破試管,礦泉水瓶等儀器、物品對實驗裝置進行優化,達到相關操作意圖。通過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被挖掘出來,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五、鏈接相關學科,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
跨學科的知識整合也是化學科考查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結合物理中有關壓強的知識來檢查實驗裝置的氣密性,本節課中,課本呈現了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錐形瓶,長頸漏斗,雙孔橡膠塞,導管等連接而成,該裝置如何檢查氣密性呢?可先引導學生分析,此類裝置有兩個出口跟空氣相通,想要檢查氣密性,必須先密封一個。并組織學生討論,總結出檢查方法——液柱法:連接儀器,用彈簧夾夾緊橡膠管,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長頸漏斗下端管口形成液封并產生一段水柱,靜置一段時間,若液面不改變,說明氣密性良好。這一教學環節很好地利用物理中有關壓強的知識來解決化學實驗中的問題。
六、落實當堂訓練,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課堂實效
布置學生當堂完成鞏固練習:《配套練習冊》68頁第1、8題及69頁第10、12題。同時,結合本節課考題易錯點重點解析:①錐形瓶中長頸漏斗的下端管口為什么要浸沒到液面以下?②氣體發生裝置中導管為何不能伸到液面以下?③試管,長頸漏斗,有孔塑料片,彈簧夾,雙孔橡膠塞,導管連接成的發生裝置是如何實現控制反應的發生或停止,請闡述分析?將部分作業讓學生當堂完成,有利于當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學以致用,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也能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提升課堂實效。
綜上所述,化學新授課,特別是實驗課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可從定向導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將化學知識生活化,注重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等方面下足功夫,精心備課,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富有生命力,并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我想,先生這兩句話與我們今天踐行生本理念,教學中給學生騰出時間與空間,大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賞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倡導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是不謀而合的。現代教育是靈動的,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靈活的、多方位的,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頻繁性是提升教育創造性,教育情感的主要途徑。這些也應該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所要認識到并做好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房宏.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6):6-8.
[2]楊媛,孫歌陽,孔霞,曹思.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化學課堂多樣化學習評價方式[J].貴州學院院報(自然科學版),20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