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王愛
[摘? ?要]采用自編問卷和訪談法調研30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育質量情況發現,鄉村小規模學校存在學校發展規劃不明確、信息化設施利用率不高、教師隊伍不穩定、小學教師跨學科任教現象較普遍、學生及家長滿意度較低等問題。對此,可以通過構建鄉村教師穩定機制,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創新鄉村教師培養培訓方法,發揮“小班小校”優勢,推進面向鄉村學生的素質教育,來破解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困境。
[關鍵詞]鄉村小規模學校;鄉村教師;教育信息化;素質教育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鄉村教育的發展,各種加快鄉村教育發展的新政策不斷出臺。例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教育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呈現出“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縣城大規模學校”的基本格局。據統計,2016年,全國不足百人的小規模學校共計12.31萬所,其中鄉村小規模學校有10.83萬所[1]。因此,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是加快推進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關鍵。課題組近期參與了安徽省某市“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提升”項目的三年規劃設計,以30所鄉村小規模學校為樣本,分析其教育現狀,提出了教育質量提升對策與建議。
一、調研對象與方法
選取30所鄉村小規模學校進行調研,其中中學6所,小學24所。以自編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為研究工具,其中調查問卷分為校長問卷和教師問卷,題型分為單選、多選和填空三種。針對校長的調查內容包括工作年限、學校發展規劃、信息化建設、教學管理、校本教研與校本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發展等方面;針對教師的調查內容包括教齡與專業、教學方式與技能、學生學習活動情況、參與培訓情況、教科研水平、家校共育、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等方面。訪談對象包括市、縣教體局師訓部門負責人、鄉村學校校長和教師及家長、學生。通過問卷星向校長、教師在線發放調研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71份;對30人進行訪談,收集整理座談記錄113條;同時分別到2所中學、5所小學開展走訪,收回有效數據36條。運用SPSS22.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現狀分析
1.從學校層面看
(1)學校發展規劃不明確。調研發現,雖然66.7%的學校制定了發展規劃,但多數學校缺乏從鄉村振興、文化傳承、教育扶貧等多重視角對學校功能定位的思考。很多學校迫于現實壓力,只是維持生存,沒有形成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2)學校信息化設施利用率不高。調研發現,學校信息化設備利用率偏低,教師在課堂上“每節課都使用”“經常使用”“偶爾使用”和“從來不使用”信息化設備的比例分別為13.6%、31.2%、44.7%和10.5%。此外,有些學校的信息化設備老化嚴重,如某中學兩個機房的計算機分別購置于14年前和10年前;部分小學的電子白板因配備時間較早,已經老化成名副其實的“白板”。
(3)學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調研發現,有些學校的管理制度存在問題,如缺少對教輔人員、教師工作責任的界定以及明確規范的教學質量標準,教學過程中隨意性問題較為凸顯;管理方式單一,多以硬性任務方式下達;管理手段相對傳統,如對教師的教案、聽課記錄等檢查手段為提交紙質材料的占80.1%,混合提交僅占17.3%,教育信息化與日常教學管理的融合度較低。
(4)學校教研針對性不夠。調研顯示,對于學校組織的校內跨學科教學觀摩與研討等活動,75.6%的教師認為參與非任教學科的教研活動并不能針對性解決任教學科的教學問題,且會占用額外的工作時間,加大了工學矛盾。
2.從教師層面看
(1)職業倦怠問題突出,教師隊伍不穩定。調研顯示,61.4%的教師因工作負擔重而產生職業倦怠,33.3%的教師認為教師隊伍不穩定。此外,教師所處的教學環境不佳、教師待遇較低、專業發展受限等因素使得在崗教師的工作熱情和職業幸福感弱化;骨干教師和有一定教學成果的中青年教師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2)教師綜合素養與能力有待提升。調研顯示,50%的教師認為自己需要提高知識儲備的數量和質量,66.67%的教師認為自己需要提高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監控能力,46.15%的教師認為自己需要提升教育科研和教研能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認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發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教師綜合素養問題,主要包含信念與師德修養、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水平等。
(3)小學教師跨學科任教現象較普遍。調研發現,由于學校規模小、教師數量不足、教師專業配備不齊等方面的原因,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跨學科任教或任教全學科的情況比較普遍。而教師大多非“全科”專業畢業生,普遍存在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影響教學能力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3.從學生及家長層面看
(1)學生及家長滿意度較低。調研發現,學生普遍對自己的學業前途缺乏信心,他們非常向往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很渴望家長能將他們轉入縣城學校。同樣,家長也對當前鄉村學校教學質量信任度不高。受訪的5位學生家長均 “不滿意”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質量,認為這些學校教學效果不好,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2)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所占比例較高。調查顯示,鄉村學校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平均占比36.3%。如某中學七年級四班共有學生37名,其中19名為留守學生或單親家庭學生。這些學生在學業、品德、心理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而其身邊監護人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缺少課后輔導的時間和精力。
三、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對策
1.構建鄉村教師穩定機制
瞄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人權、事權、財權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促進各部門形成合力、綜合施策[2]。一是大幅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以吸引和穩定鄉村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強鄉村師資隊伍建設上,不折不扣落實現行的補助、獎勵和各類保障政策”,“優者從教”才能“教者從優”[3]。二是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提升鄉鎮和學校的環境吸引力。可以統籌多部門支持經費,集中用于打造鄉村教育文化綜合體。三是因地制宜地構建保障模式和機制。如鄉鎮的教師可以選擇在縣城安家、平時住校、周末回家的模式。又如,探索構建“大學區”管理體制,實施學區走教制度。此外,可采取定向培養本土化鄉村師范生的路徑,以穩定和補充小規模學校師資力量。
2.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與應用水平
(1)解決好硬件升級問題。學校在規劃好政府教育信息化專項資金使用的同時,要拓寬信息化硬件設備的供給渠道。如加強與硬件供應商的開放合作,促進學校硬件建設各環節暢達;同時加強對硬件資源的統籌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改變“設備不是用壞而是放壞”的情況。
(2)解決好技術應用問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實現人的信息化。可以在區域內、學校內創設信息技術應用氛圍,以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力的提升為出發點,通過專題培訓及崗位實踐,推動校長及教師不斷轉變和更新觀念,提高信息技術應用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3.創新鄉村教師的培養培訓方法
(1)大幅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校長素養。一是完善校長選拔、獎評機制,促進鄉村學校管理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二是建立常態培訓機制,幫助校長們梳理辦學治校中的突出問題,厘清辦學治校的方向目標,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其對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論的興趣。三是構建專家引領機制,指導梳理、提煉辦學經驗,促成專家型和教育家型校長的養成。
(2)全面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綜合素質。一是結合鄉村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需求開展各級各類教師培訓活動,改進培訓的方式方法,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重點突出廣大鄉村教師關注的師德師風建設、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育教學新理念等內容。二是積極探索建立地方研訓一體化機制,整合縣級教師進修學校、電化教育中心及教研部門,形成教師發展中心,引領并促進教師以理論學習、崗位實踐、研討交流、教學反思、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升專業素養。
(3)培養小學全科教師。全科教師是對長期以來師范教育實行分科培養,而割裂了教師的綜合能力的一種矯正[4]。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明確提出加強全科教師培養,為全科教師的培養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路徑指向。如《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提出:多渠道擴充農村優質師資來源,“采取定向委托培養等特殊招生方式,擴大雙語教師、音體美等緊缺薄弱學科和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規模”。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中也提出“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完善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全科培養模式”等。
(4)重視創新教研機制。應根據各學校的具體情況,創新教研機制。比如,研究形成以政策為導向、以課題為引領、以問題為核心的教研制度;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教育科研的理論與方法指導,吸引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將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采取聯片教研活動的方式,建立“縣級培訓師—基地培訓師—骨干教師—教師”的四級教師培訓體系,聚力提升教師隊伍水平。
4.充分發揮“小班小校”優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學齡人口數量的減少和向城鎮流動規模的加大,鄉村學校的發展呈現“小型化”趨勢。而從發展的視角看,小班小校實現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教學,是教育現代化最外在、直觀的標識[5]。
(1)形成小規模學校區域共同體。可以通過區域(縣域、市域)鄉村小規模學校聯盟的方式整合資源,以管理互通、研訓聯動、質量共進、文化共建、項目合作、資源共享等途徑,促進小規模學校間的交流與合作。
(2)探索“小班化教學”新模式。緊密的師生關系是鄉村小規模學校最顯著的特征,教師能夠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因此,小規模學校的教學并不是“人數較少的大規模教學”,而應當做有針對性的改革。如鼓勵學校以“小班化教育”為特色來提升辦學品質,將傳統的“學生面對黑板排排坐”的形式改為學生分組或坐成一圈的形式,以改善課堂氣氛。同時,開展主題教學或部分學科混齡教學等,并且通過多元評價、差異化教學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將小規模學校學生數量少的劣勢轉化為教學優勢。
(3)利用網絡彌補教學資源的不足。可以依托網絡學習平臺,以實用型、個性化課程設計為本,讓鄉村教師能夠學以致用,并充分利用教育公益機構的開放課程,為鄉村教育資源短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同時,利用網絡技術和區域內優秀師資,通過“雙師課堂”同步授課,形成輻射聯動。
5.推進面向鄉村學生的素質教育
(1)探索“為生活而教”的教育模式。將學校教育目標從“達到一定標準測試的考試成績”轉變為“對學生及其社區的經濟和社會福祉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促進教育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優化[6]。教育內容要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改善生活,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和終身成長。如以學生為中心,增設有助于提高學生及其家庭、社區的生存狀況和身心健康的課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學校還可以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完整的發展觀(包括生理發展、人格發展、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內容),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幫助他們獲得走向社會、安身立命的“通行證”。
(2)重視對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的關愛。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開展對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監護人的培訓,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要充分發揮學校在關愛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中的積極作用,建立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成長檔案,加強對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教學方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總之,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家庭一起努力,并形成合力。尤其應注重鄉村教育保障、教育理念更新、學校管理者及教師素養提升、文化創設等層面的探索與實踐,從而促進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趙丹,陳遇春.優質均衡視角下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8(2):157-167.
[2]蘭英,仇淼.新時代鄉村小學教師培養:挑戰與對策——基于新中國70年中師辦學的考察[J].教育發展研究,2019,38(10):52-59.
[3]周仕興,鄒如意.鄉村教師招聘緣何遇冷[N].光明日報,2018-09-22.
[4]張美玲.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研究綜述[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4):81-85.
[5]光明日報.2016農村教育發展報告:鄉村小規模學校將長期存在[EB/OL].http://res.cssn.cn/dybg/dybg_jy/201612/t20161227_3359507.shtml.
[6]馬宇航,楊東平.城鄉學生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演變軌跡與路徑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2):7-13.
(責任編輯? ?姚力寧)
作者簡介:黃敏,安徽開放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副教授,E-mail:75135227@qq.com(安徽合肥,230022)
王愛,安徽開放大學講師,E-mail:875975071@qq.com(安徽合肥,23002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大數據對教師在線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項目編號:SK2018A0753);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校企合作實踐基地項目“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安徽原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STEAM教育創新實踐基地”(項目編號:2019sjjd82);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微認知的安徽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K20004);安徽省教育廳2019年質量工程繼續教育改革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繼續教育信息化平臺架構研究”(項目編號:2019jxjj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