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山
摘 要:當代教育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對教育教學的質量、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其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數學是小學重要的科目之一,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全體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實現的基本目標。對此,本文結合筆者教學經驗,深入分析了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相關策略,為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提供參考之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參考借鑒;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4-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66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科目在義務教育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教學質量更是直接關系到學生素質教育的落實狀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升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時代的發展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
一、當前部分地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簡述
在新課改的全面落實中,我國部分地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原本所存在的問題就逐漸被暴露、放大,其中的弊端問題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性提升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當下素質教育要求,教學應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促進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為教學目標。而在實際課堂中,部分教師無法充分保障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更多扮演的是聽講者的角色而不是互動者、交流者的角色,循環往復的機械式宣教、復讀式學習,很難真正使數學知識內化成為小學生的一部分,更給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帶來了一定的限制。不難看出,我國一些地區中的教學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促進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學質量,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
二、全方位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有效性來講,部分教師認為應當從教學手段、教學理念以及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出發,深入探究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對每一位教師都有著鮮明的印象與認知,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教師的人格魅力、師德情操,都有可能改變學生對科目的印象。所以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前提。教師只有重視與學生的和諧關系,能夠在主動營造的和諧師生關系中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學生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有十分及重要的作用。古人也常說:親其師而信其道。在學生看來,在對教師形成良好印象的同時,數學科目對于學生而言,將會從心底深處變得更重要。與此同時,很多現代教育家也認為,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可以主動積極地在學習中進行探索與求知。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在掌握學生實際狀況與學情的情況下,對學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了解學生、懂得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數學概念分析與講解中,才可以主動站在學生認知角度上去思考教學策略,進而促進數學教學的有效提升[1]。
(二)善于利用情境教學法開展數學教學
新課改明確要求,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興趣與個性化特征,只有真正基于學生興趣開展的有效教學,才能夠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發自內心地感興趣、有積極性,教學質量的提升才不會太難。而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情境教學法的融入必不可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習才不會被看作是負擔,反而會變成學生在課堂上的追求,才能在課堂上能夠以創造性思維來積極運用知識進行探究學習。
教育研究領域早已表明,當實際教學情境足夠引人入勝之際,再枯燥的課堂教學也會在學生眼中變得更加生動,這種學習興趣更可以使學生在其中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內在的動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情境教學設計當中,教師還應結合學生在年齡、認知以及性格中的特征,來創設學生所感興趣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夠在有效性角度上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情境教學法的有效融入,對于激發學生個性發展以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均具有十分顯著的積極作用。如在很多應用試題講解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所感興趣的動畫角色,將其代入應用試題中,從而引起學生對應用試題的興趣,創設出應有的教學情境,這樣一來,在講解試題對,學生才會有更為優異的課堂表現。
(三)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應加強課堂優化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就相當于一種雙邊統一化活動過程,每一位學生在接受課堂教學中都會存在一定的認知結構,所以在對知識理解、對世界感悟等方面更存在著不同之處。因此,基于這些特征,教師需要在學生的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去構建獨有的知識體系。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設定當中,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方向,更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的應用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整堂課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但是從傳統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在教學目標設定當中普遍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化差異,在統一標準下構建教學目標,是傳統數學課堂的弊端。所以,在教學目標設定時,教師應在尊重每一位學生個體化差異的基礎上,為他們構建不同的教學目標,使每一位學生在明朗的教學目標引導下逐漸得到進步與發展。其次,在課程設計當中,教師要考慮到實際課程設計要以激發學生自主性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課程設計目的,如可以與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多了解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合理將這些興趣愛好元素融入課程設計之中。
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按照指定人數構建學習小組。教師在設定小組成員時,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情水平較好與較差的可以優先并入一個學習小組之中,充分起到取長補短之效果。當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問題的時候,可以將這些問題分別分配給各小組,小組成員可以在協商與討論中尋求解決方案,既幫助學生提高了合作探究能力,又培養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也加深了同學間的友誼,在進一步優化學習環境、激發學習氛圍以及鞏固學生群體之間的團隊意識中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2]。
(四)作業設計應兼顧學生層次化差異
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其實就屬于一種將課本中的教材知識逐漸進行內化、轉變為自己知識認知結構的系統化過程。如果將知識、概念比作一磚一瓦,而學生不斷完善對教材內容認知的學習過程,就相當于建高樓。但是對于學習過程而言,僅靠課上的知識教學往往很難令知識體系變得更加牢固可靠,所以還需要學生在鞏固練習中來不斷強化自己的學習過程,達到新知識與舊知識在鞏固練習中不斷提高內化效果的目的。所以對于小學數學課堂來講,大量的練習題作業設計的現象屢見不鮮,題海戰術也是如此。很多教師認為,讓學生在教學過程結束后勤加練習、加強作業鞏固,才能夠取得更為優秀的成績,但是卻忽略了學生在大量、重復性機械作業練習中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因此,如果學生在這種不合理的作業設計當中去不斷進行練習、刷題,就很難真正達到鞏固、拓展學習知識的目的[3]。因此,本文認為,在作業設計當中,既要考慮到作業的有效性,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層次化差異特征。比如,可以將作業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鞏固練習層次,即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考查與練習中,了解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狀況;第二層次為深化練習層次,其目的是拓展學生在數學知識中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數學遷移練習能力的提升;第三層次為應用性練習,即將多種數學概念與知識進行糅合,使學生能夠在合理推理過程中逐漸解答出正確答案,解題過程能夠幫助學生不斷形成解題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從而能夠達到深化學生認知結構的目的,在多層次作業練習中取得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業鞏固效果。
(五)從多元化角度中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
我國傳統教育普遍過于注重利用考試來衡量學生的實際狀況,一般情況下,當學生分數越高,教師和家長就越覺得孩子優秀,更是教師心目中所謂的“好學生”。縱觀多年以來的義務教育現狀,很少有教師能夠將非智力因素作為評價學生的關鍵標準,導致實際課堂教學往往過于重視知識學習評價而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能力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與素質教育的初衷出現背道而馳的局面。所以,為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站在多元化角度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多元化評價,便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本文建議,在多元化評價中,對學生應該從如下幾方面開展評價。
首先,在學生數學基礎掌握狀況與基礎技能方面的評價,如對學生在數學知識在學習中的理解能力與理解方法進行評價,擺脫傳統機械式學習記憶方法是關鍵。其次,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不是過于重視結果,過程同樣十分重要,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課堂表現狀況、情感體驗以及學習方式等,即便學生在課堂學習掌握狀況不夠理想的情況下,教師也能夠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進行鼓勵與贊揚,從而在不斷肯定學生中提升學生的成功體驗,使其在樹立自信心中不斷體會到從難到易、從低到高的過程,產生逐步激發潛能、積累經驗的作用,對保護學生個性而言有著十分顯著的積極效果[4]。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要提升課堂有效性,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輕松愉悅的師生關系,能夠在情境教學法的融入以及課堂教學過程的不斷優化、層次化作業設計、多元化角度評價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學習質量,而這些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重視的關鍵之處。
參考文獻:
[1]劉玉和.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2011(5):6.
[2]章玉容.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考試與評價,2017(8):36.
[3]蔣道友.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5):170.
[4]李新民.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文摘版),2016(4):130.
[責任編輯 薛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