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 目的:觀察溫針灸聯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05例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2)和觀察組(n=53)。對照組給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溫針灸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中醫主要癥狀積分、炎癥因子水平及復發率情況。結果: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關節囊厚度薄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滑囊積液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肌肉韌帶水腫體積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IL-6、TNF-α、IL-10均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β-EP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復發率5.66%明顯低于對照組17.31%(P<0.05)。結論:溫針灸聯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通過標本同治疏通經絡 以減輕炎癥反應 緩解臨床癥狀 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復發率。
【關鍵詞】 溫針灸;肩關節周圍炎;炎癥因子;推壓整復手法
肩關節周圍炎疼痛期常用的治療方式以推壓整復手法為主 但是其并未直接針對患者穴位及經絡進行針對性刺激 導致治療效果不佳 癥狀易反復[1]。肩關節周圍炎在中醫范疇屬于“肩痹癥” 內因是氣血不足而難以滋養筋骨 外因是勞傷后康復效果不佳 內外因合并致瘀血阻絡 經絡不通而引發疼痛 故在治療過程中疏通經絡、補益氣血尤為關鍵。溫針灸利用針灸與艾條灸相聯合的方式 應用于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關節性疾病 取得較好的療效[2]。本研究觀察溫針灸聯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疼痛期患者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105例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2)和觀察組(n=53)。對照組男20例 女32例 年齡46~66歲 平均年齡(54.03±9.52)歲;病程2~38月 平均病程(4.56±1.20)月;左側肩15例 右側肩31例 雙側6例;觀察組男21例 女32例 年齡45~65歲 平均年齡(54.10±9.55)歲;病程3~37月 平均病程(4.61±1.22)月;左側肩14例 右側肩30例 雙側9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 西醫肩周炎診斷標準[3]:肩部疼痛且夜間癥狀加重;外展、抬舉、內收及后伸受限;X線平片檢查肩關節未見明顯異常;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關節疼痛。中醫“瘀血阻絡型”肩周炎診斷標準[4]:肩關節固定痛拒按;夜間癥狀明顯;活動受限;舌質紫暗;脈澀。
1.3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西醫肩周炎的診斷標準 且符合中醫肩凝病中的“瘀血阻絡”癥型的診斷標準;均處于肩關節炎活動期 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等癥狀;可耐受溫針灸及推壓整復手法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脫落病例;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肩關節存在骨折或局部皮膚破損的患者;合并頸椎病、結核病、腫瘤、免疫系統等疾病的患者;在近期采用其他方式治療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具體方法:患者取坐位 由經驗豐富手法嫻熟的醫師進行操作 用按、點、搖、拔、伸、拿、抖、扳、搓等手法在肩部周圍主要是在肩前部及上臂內側進行往返操作 在操作過程中配合患肢外展及外旋等活動 每次推拿持續15~20 min。7 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溫針灸治療。方法:患者取臥位 選取患者患側肩貞、肩髃、肩髎、曲池穴位 然后垂直進針(廣州市康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42200226,規格:0.25mm×13mm) 捻轉得氣后 將長約2cm的艾條放置于針柄處 然后點燃 每次持續30min 每天操作1次 連續治療6 d休息1d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
1.6 療效判定 痊愈:患者疼痛消失 肩關節無活動受限;好轉:患者疼痛明顯緩解 活動范圍明顯好轉 可主動活動;無效:患者肩關節仍疼痛甚至疼痛加重 肩關節活動仍受限[4]。
1.7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主要癥狀積分、炎癥因子水平及復發情況。主要癥狀積分[5]指標包括:疼痛程度、肩關鍵肌肉韌帶水腫、滑囊積液、關節囊厚度 采用VAS[6]進行關節疼痛評分 總分10分 得分越高 疼痛程度越重。肩關鍵肌肉韌帶水腫、滑囊積液、關節囊厚度:采用我院MRI進行掃描后記錄。炎癥因子水平:抽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靜脈血5mL利用ELISA法檢測患者細胞介素6 (IL-6)、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β-內啡肽 ( β-EP) 、白細胞介素10 (IL-10)。復發診斷標準[7]:患者關節疼痛再次出現 并且通過MRI可見滑囊積液、肩關鍵肌肉韌帶水腫。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 行χ2檢驗;等級資料以秩和檢驗表示 計量資料以(x±s)表示 行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主要癥狀積分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肩關鍵肌肉韌帶水腫、滑囊積液、關節囊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關節囊厚度薄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滑囊積液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肌肉韌帶水腫體積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炎癥因子 治療前兩組IL-6、TNF-α、β-EP、IL-1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IL-6、TNF-α、IL-10均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β-EP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復發率 治療結束后6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 觀察組復發2例 復發率為5.66%(3/53) 對照組復發例數為9 復發率為17.31%(9/52) 觀察組復發率為5.66%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31%(P<0.05)。
3 討論
肩關節僵硬、疼痛及活動受限是肩關節周圍炎最主要的臨床表現 中醫認為其主要是由于氣血不足、瘀血不通從而阻塞經絡而引發。推壓整復手法因其操作簡便 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方式。但是治療后患者癥狀易反復 整體治療效果不佳。溫針灸是針對經絡進行治療的手段 已經應用于臨床治療各種關節疾病 并取得不錯的療效。故本研究采用溫針灸聯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
溫針灸首見于《傷寒論》[8] 其利用艾條進行熏灼及熨帖 通過經絡進行傳導可以促進針灸疏通經絡 調和氣血 扶正祛邪 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肩髃屬于陽明大腸經 其屬于多血多氣的穴位;肩髎屬于手少陽的三焦經絡;肩貞屬于手太陽小腸經絡 通過針灸作用于以上穴位 可促進局部經絡疏通 活血化瘀。并且艾條的藥物成分通過皮膚進入經絡 在其溫熱作用的輔助下 可加速組織再生及增強白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吞噬活力從而增加其清除炎癥物質的功能。并且在經絡疏通的基礎上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促進炎癥介質通過汗液排出 可緩解酸脹、疼痛等癥狀。另外 在溫針灸的刺激過程中 可提高患者的疼痛閾值。
本研究中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溫針灸聯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可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復發率。溫針灸不僅可以直接利用針灸刺激肩髎、肩貞、肩髃穴位 而且其可利用艾草的有效藥物成分及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溫熱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更好的疏通經絡 兩種治療方式配合可以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 故其治療效果更好 復發率更低。在本次研究中 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關節囊厚度薄于對照組 觀察組滑囊積液少于對照組,觀察組肌肉韌帶水腫體積低于對照組。說明溫針灸聯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可改善患者關節癥狀。溫針灸治療過程中 可提高患者疼痛閾值 并且由于針灸可刺激機體產生應激反應 刺激垂體分泌β-EP 具有鎮痛的作用 故其VAS評分降低。艾條通過其溫熱與針灸進行配合可促進局部汗腺打開 促進局部液體排出 局部血液循環加快 對緩解局部水腫有利 故滑囊積液、肌肉韌帶水腫體積均減少 關節囊厚度變薄。
IL-6、TNF-α、IL-10均屬于炎癥指標 值越大 說明患者炎癥反應越嚴重;β-EP是一種肽類物質 屬于機體抗痛系統的組成部分 值越大 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輕。在本次研究中 治療后觀察組IL-6、TNF-α、IL-10均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β-EP高于對照組 說明溫針灸聯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可減輕炎癥反應 促進鎮痛物質的分泌。由于艾條燃燒產生的有效藥物成分通過皮膚進入體內 并且增加白細胞的吞噬功能 可促進吞噬IL-6、TNF-α、IL-10等炎癥介質。另外 艾條的溫熱可促進局部汗腺打開 促進局部汗液排出 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炎癥介質的排出。推壓整復手法聯合溫針灸治療 可刺激患者機體產生應激反應 刺激機體應激系統的活躍 可刺激患者垂體分泌β-EP。
綜上 溫針灸聯合推壓整復手法治療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通過標本同治疏通經絡 以減輕炎癥狀態 緩解臨床癥狀 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1]于荷馨,李保龍,張杰.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院學報,2020,26(2):111-116.
[2]付進杰,李躍祥.對肩關節周圍炎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時的取穴方法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5):185-186.
[3]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分會,溫建民,童培建,等.奇正消痛貼膏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4):629-635.
[4]王小軍,陳凌帆,王鵬,等.拍體克地(肩周炎)診療指南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7,23(11):32-33.
[5]邱曼麗,陸翠紅,袁凌萍, 等.針灸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評價指標探析[J].河南中醫,2019,39(5):774-778.
[6]崔文惠,王清照.針灸推拿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79例療效觀察[J].醫學新知雜志,2019,29(z1):109-110.
[7]趙克偉,劉思聰,溫悅華, 等.溫針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例[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10):168-169.
[8]陳娟紅,陸燕群,馬培芳.穴位撳針聯合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患者41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0,27(3):4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