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歷史教師要強化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指導學生學好相關學科知識,完善知識結構體系;要指導學生學好相關學科知識,完善知識結構體系;要指導學生認真審題,準確運用歷史語言進行表述;要教會學生劃分材料層次,避免遺漏知識點。
關鍵詞:初中歷史;材料題;回答策略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在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提高他們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今,材料題在歷史知識的考查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做好歷史材料題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回答材料題做出以下分析。
一、歷史教師要強化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
很多歷史材料題考查的都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尤其是對教材知識點的把握情況。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保證學生對每一課、每一單元的歷史知識都能清晰、全面地把握。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常規考查,不斷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案例一: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于該國在17世紀時,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奇波拉《歐洲經濟史》
問題: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因。
此題考查的是有關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知識,問的是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題目難度不大,但如果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就很難全面作答,所以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是答好材料題的基礎和前提。
二、歷史老師要指導學生學好相關學科知識,完善知識結構體系
俗話說"政史地不分家",也有的說"文史不分家"。可見,學好相關學科知識對學習歷史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學好語文、政治、地理對做好材料題將大有益處。
案例二:一般論者認為,條約口岸還可進一步劃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權利,在那里,可以設立領事館,在那里,有一個海關衙門",這一類可以稱作標準條約口岸。第二類,“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沒有海關衙門的,沒有領事館,外國人是不應該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類,"沿著長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謂訪問口岸。在這些商埠,外國公司的輪船可以為裝貨和載客而在那里停泊。”
此題既考查了學生的語文學科功底,又考查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通商口岸的分類依據是外國人所掌握權利的大小,解答此問題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對文字的理解與概括能力。第二問,通商口岸分布的趨勢是從東南沿海逐漸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并沿長江流域深入內地。這需要學生學好地理知識才能得出此結論。可見,學好相關學科知識對答好歷史材料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時政,豐富課外知識
歷史材料不但具有真實性,還具有時效性。
當前的國內國際熱點、焦點問題都有可能在材料題中出現。如果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關注時政新聞,一旦材料中出現,就會十分茫然。所以,學生在課外應多觀注新聞節目,多讀新聞報刊、雜志,這樣在回答材料題時,才會有話可說。
案例三:"目前的危機不僅是日本在二戰后面對的最大危機,也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危機。"3月29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說出了這樣的話日本首相菅直人幾天前就曾表示,已做好"東日本全毀"的最壞打算,而今,他又將危機提升了一個等級——2011年4月1目《國際在線》
問題:材料中"日本(歷史上)最大的危機"是指什么?對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此題對當時的國際熱點新聞進行了考查,學生如果經常關注時政就很容易答出,反之答題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最大危機"是指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啟示是加強對核電使用的安全管理,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歷史老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審題,準確運用歷史語言進行表述
部分學生回答材料題時,審題不夠認真,對題眼把握得不準,往往問題還沒搞清楚便匆忙作答,導致答非所問。還有一些學生的答案過于口語化、繁瑣冗長,大量摘抄材料原文,表述不夠準確,對歷史概念含混不清。
案例四: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們撿汽水瓶到鋪子里退錢,一個兩分;上面包店排隊買隔宿的面包,(婦女們)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給女兒穿。雖然紐約本市已經有100萬人失業了,仍有無數人從鄰近各州到紐約來找工作。——(美)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
問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斯福新政中的社會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認真審題就會明確此題有兩問,即羅斯福新政的社會福利措施和背景,很多學生將兩問混在一起作答,有如寫小作文一般,大量摘抄教材與筆記,表述不準確、不完整。
筆者認為,答好歷史材料題應做到以下幾點:(1)認真審題,明確共有幾問;(2)帶著問題讀材料,從材料中找答案;(3)高度概括材料,準確運用歷史語言;(4)知識點宜多不宜長;(5)結合教材、筆記補充知識點。
五、歷史老師要教會學生劃分材料層次,避免遺漏知識點
初中歷史材料題的解答評定為采點得分,答案中的知識點越多,得分越高。但有的材料題篇幅過長、段落過多,學生很容易丟落知識點,導致得分不全。為避免此類問題出現,教師可指導學生將材料劃分層次,層次劃完后,再逐層概括層次大意,然后判斷各層次大意是否與問題有關,繼而用歷史語言準確答出。
案例五:(英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了公共支出總額的50%。(瑞典)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在各國社會福利開支仍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各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聯邦德國從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領取維持日常生活救濟的人數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國人反對政府在福利救濟方面花更多的錢。——陳銀娥《現代社會的福利制度》
問題:據材料歸納西方國家調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解答此題時,可對材料劃分層次,第一層到"50%"處,第二層到"各項開支"處,第三層到"大幅度下降"處,第四層到"人數增加一倍"處,第五層到花"更多的錢"處。第一、二層大意相近,可概括為福利開支大;第三層可概括為經濟增長速度降低;第四層可概括為貧困人數增加;第五層可概括為人們對社會不滿。如此,便可避免遺漏知識點。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綠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