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榮
摘 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經歷時間洗滌沉淀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繼承古人智慧,充分進行實踐活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道德認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激勵學生。當然,以上小學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策略只是筆者小趣淺談,希望大家共同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一、 引言
中華民族愛國精神體現在一句古話中,“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更有古話講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將中國人的名族感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魯迅也講過,最寶貴的靈魂就是民族的靈魂,而富有古人智慧的傳統文化可以將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很好地展現出來。這其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小學語文的基礎教育,因為其可以在學生小的時候就將優質的情操,預設道德底線,優化其文化修養,更具有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持續傳承的使命。就像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中國夢的實現,取決于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文化的弘揚與繁榮”,所以作為新時代的語文老師,更應該將傳統文化的教育不斷地融入小學語文的教育之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二、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一)重視語文教材
事實上,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指導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缺失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重視教材和知識灌輸,未能將教材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導致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不足。這種教學模式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個性化的學習潛力,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缺乏興趣,形成惡性循環。
(二)教學模式單一
學生缺乏熱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注意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提升,教學模式導致僵化,學科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三)傳統文化滲透較淺
教師除了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外,還要為學生開設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語文教育活力注入國語教育,使其更充實,讓傳統文化教育,更有其應用價值。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更不能離開班級的活動,展開傳統文化和相關的主題班會活動,例如“孝順”“感恩”“誠信”“勤勉”等主題的演講活動,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安排和布局上經過精心設計,不斷優化的過程,每一種閱讀材料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豐富的思想內涵。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過程中深入教材,配合教學內容實施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材中含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元素,如詞匯、成語、故事等。但是,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寫字的過程中,有可能忽視這些傳統文化要素。因此,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機會很容易被學生錯過。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
(一)在識字、寫字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生的理解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取決于小學生的識字和文字認識基礎。以此為前提,小學生有必要掌握漢字的寫法和應用規律。讀漢字的最高殿堂的是傳統文化的啟蒙教材如《三字經》《百家姓氏》《千字文》《弟子規》,小學語文教師,教授識文斷字的時候,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傳統文化以另外一種形式引入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例如將結合了古典故事的動畫視頻應用在授課中,讓孩子反復觀看并讀,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增強,還讓其對更多的漢字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了解到的內容也不僅局限于讀和寫,而是讓學生了解到漢字的文化內容與其引申的含義。在漢字板書教育的過程中,排版的美觀也很重要。如果小學生想在書寫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就應該在高年級增加書法課程,這樣可以提高書寫的規范性。
漢字文化的韻味,以“字寫好,路走好,做好人”的漢字文化主題來開展活動,書法的欣賞和臨摹課程的教育相結合,突破口為漢字的字形的規則,形義的特點,并將德育融入其中,中國的漢字是母語,橫平豎直方方正正。孝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愛護自己的母親,熱愛自己的祖國,在愛護中激發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將其渲染課堂之上,讓學生對書法產生濃濃的興趣,“觀賞”-“模仿”,從“字”-“章”法,學生識字和寫字教授,能夠正確掌握書寫的法則,還可以掌握文化的精髓。在指導識字、寫字教育活動時,教師要敏銳地抓住傳統文化滲透的契機,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用傳統文化故事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的目標,就需要技巧和方法,小學生在集中注意力方面的時間較短,因此實行教育目標,首先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上下功夫,喚起學生的興趣需要的第一步。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趣聞,體現傳統文化元素,轉變教育模式。聽故事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項目,有教學指導中引入故事的形式傳統文化的滲透和促進學生的興趣,同時,傳統文化的思想內部化,讓學生在故事中受到啟發。例如,“孔融讓梨”的故事,體現了傳統文化,提倡“讓步”的美德,孩子們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讓步”美德的內容。
(三)用民族習慣滲透傳統文化
繼承性、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傳統文化的獨到之處,借助語文教學素材中的民俗滲透傳統文化也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關鍵路徑。如王安石的《元日》詩中所寫,“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節始終具有一定的地位,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春節特有的文化氛圍。以傳統節日為切入點,可以引入中秋、了解賞月、吃月餅等習俗;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等都可融入課堂,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和節日背后的故事傳說等。筆者在指導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組織燈圖對詞的活動,參與游戲的方式中,加入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更多的民俗習慣的理解引導。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傳統文化滲透教育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優化了教育效果。
(四)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在多媒體教學方式中
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語文教學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如開展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快樂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例如,教學《紀昌學箭》時,采用傳統的國語授課方式,通過學生平面化的學習,講述了難以認識和理解的“紀昌學箭”的故事。通過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播放“紀昌學箭”動畫短片,使學生直觀地看到紀昌學箭的各個環節,從中了解到紀昌學箭是一個長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背景音樂等教學輔助形式,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并在語文課教學中進行較好的融合?!凹o昌學箭”的故事表達兩種學習啟發:第一,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進步和發展過程;第二,學習是一個長期不懈的過程。教師可以進一步發掘這兩種學習啟迪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教育元素。首先,學習是一種漸進的向上發展過程,從這一啟迪學習中發掘出傳統文化教育要素——孟子提倡“盈科而后進”?!秾W記》有云:“不陵節而施。”充分反映這些古人云:“學習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其次,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發掘傳統文化教育要素——荀子在《勸學》篇中說:“一心一意,可以金石為據。”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讓深入學習的學生掌握《紀昌學箭》中蘊含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