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輝源 黃佳希


內容摘要:新時期以來,香港流行音樂歌詞中的都市形象在不同的歷史分期呈現出鮮明各異的藝術特征,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是社會性因素,而“港人”意識的變化則是其重要的心理成因,由此可分為確立期、膨脹期和消減期。這三個時期的歌詞都市形象各有其規律和成因、成就與不足,但都反映出都市生活對人們的情感態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香港 新時期 流行音樂歌詞 都市形象
新時期香港流行音樂歌詞中的都市形象,在本土意識確立時期(上溯至1974年,下至1983年),只簡單呈現外部輪廓和概括性的特征,宣揚的是團結奮斗精神;從1983年到90年代末,都市形象愈發個性化,體現出香港人自我意識的膨脹;進入21世紀后,都市形象中的“港味”明顯變淡,與香港樂壇整體青黃不接、難以復興的尷尬局面相契合,是樂壇大勢影響下的結果。
一.宣揚本土意識和奮斗精神
從1974年起,香港人不再把國語視作“正統”,開始普遍接受以粵語演唱的流行曲,原因之一是香港人的本土意識萌生并扎根?!耙泼褚淮?,也和本土港人的后代一樣,開始覺得自己是香港的居民,自覺地為“港人”身份自豪。一旦本土意識確立起來,香港人就迸發出強烈的奮斗熱情,為家鄉香港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1.“且唱一曲歸途上”——海外游子的歸屬感
新中國成立后,由大陸南遷移民來港的中國人,只把香港這座城市當作是暫居地,將自己當成過客而不是主人翁。“香港學者評論香港人的社會心態常常使用‘過客一詞,意謂香港人缺乏鄉土觀念,視香港為暫時居留地,發現有更好的機會即會遷移他國?!盵1]不過,由于香港與大陸分處兩岸,當時又由不同的政府管轄,移民暫居的人逐漸在香港定居下來,日久生情,漸漸地有了“家”的感覺,不再像之前那樣渴望重回內陸故鄉了。他們的后代,一出生就自然而然地擁有了“香港人”的身份,更容易對香港產生強烈的歸屬感。這種情感,會在離家和返鄉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
自幼隨父母移居香港的許冠文,在一次外出旅游后重回香港,將自己的返港心得寫成歌詞,即《鐵塔凌云》,流露著“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感覺,只能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寄托在歌詞上:“在遠方迷霧/山長水遠/未入其懷抱”“且唱一曲歸途上/此時此處此模樣”。在1974年,經弟弟許冠杰譜曲并演唱后,這首歌引起了香港人對于“歸屬感”的廣泛共鳴,成為了代表香港文化的時代標志曲。無論是移民一代,還是本土出生的一代,香港人的本土意識都已經逐漸地確立起來了。
2.“仍愿翻百千浪”——爭當時代的弄潮兒
香港本土意識的確立,讓原本具有內地特色的國語流行樂風潮漸漸消退,香港各個階層開始普遍接受粵語影視劇和流行歌曲。與此同時,香港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讓社會的中下層人士看到了向上爬的希望,想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打贏人生的“翻身仗”。因此,香港本土制作的音樂作品開始變得比較注重表達香港人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個人奮斗的精神。
1980年電視劇《上海灘》的同名主題曲,由香港著名詞作者黃霑填詞,“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比喻的是如滔滔江浪一般起伏不定、變幻莫測的社會狀況,但歷史的年輪總是滾滾向前的,要想不被時代浪潮拍倒在沙灘上,唯有在激浪中不斷搏斗,直掛云帆,乘風破浪。即使浪再大再多再兇,即使生活過得再苦再累,也要像歌詞中說的那樣“仍愿翻百千浪”。雖然歌曲名叫《上海灘》,看似寫的是民國時期大上海的風云際會,實際上暗喻著香港在新時期可能會碰到的挑戰和機遇,而香港人則要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抓住機會,努力拼搏,爭當時代的弄潮兒。
3.“讓洋紫荊永遠盛放”——建設你我的家園
香港人在努力奮斗、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在為建設香港作出貢獻,香港經濟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香港人付出的汗水與淚水。上世紀80年代前中期,很多香港流行歌曲都在鼓舞人們攜手并進,共創美好家園,宣揚的是一種同舟共濟、團結友愛的精神,以及對未來香港越來越繁華美麗的向往與憧憬。例如,由甄妮演唱的1981年版《東方之珠》的歌詞就寫道:“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群力愿群策東方之珠更亮更光”。又如1983年的《洋紫荊》,先是鋪陳香港之盛景:“霓虹燈光/購物天堂/自由都市”“百業繁旺”“有粒珍珠閃閃發光”,然后號召人們“齊心一致”“共謀方法”,為明天更美好的香港“再努力干”,“讓洋紫荊永遠盛放”。
羅文在1986年發行的歌曲《獅子山下》,歌中唱道:“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呼吁香港人發揚互幫互助的精神,還用極具親切感和地方特色的口吻訴說:“我哋(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盁o論是影視劇還是流行歌曲,獅子山都成為了香港精神的化身,也是自強不息、開拓進取、靈活應變的精神”[2]。不僅如此,獅子山已經成為香港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是聯系香港人情感的精神紐帶,也是港人共同奮斗經歷的標志。
新時期初期的香港流行音樂,雖然都市形象只突出了外部特征,但是宏大敘事特征明顯,將大時代和個人際遇結合起來,體現出時代的新氣象和人們的新思想。像《上海灘》和《東方之珠》這兩首歌,就是借舊上海和香港這兩座城市,一方面展現了大時代的變遷,另一方面表達了香港人要憑自己的奮斗開拓嶄新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自我意識和個人情感的恣意表達
1978年前后,受《強人》等港劇的價值理念影響,香港人同甘共苦的互助精神、心系家國大事的態度逐漸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對自我生存和個人幸福的關注。這種自我意識在八九十年代漸漸膨脹起來,在流行歌曲中表現為以城市面貌為背景或抒情環境,展示日常的港式生活,并注重經驗的特殊性、展露創作者的獨特個性,追求理想和愛情受挫時的失意是重要的歌曲題材。
1.“所有好嘢香港制造”——港式生活的變化
自80年代中葉起,香港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商業發達,社會富足,市民消費能力提高,直到今天都一直保持著高昂的消費熱情。在衣食住行方面,香港的飲食獨具特色,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現象,本地人特別引以為豪。不過,人一旦在某一方面自滿,就很容易忽視其他方面的缺點或故意對其視而不見,比如顯而易見的住房問題??偟貋碚f,香港人因以經濟發展為傲,而形成自大自滿的心態,但盡管后來香港經濟慢慢衰退,社會問題和矛盾突出,這種“過時”的心態卻仍然保留著。
由于經濟騰飛,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香港人對本土生產制造的商品存有一種“黃婆賣瓜”的心態。這在《香港制造》一曲中可見一斑,“所有好嘢(好東西)香港制造”這句歌詞點出了主旨。許冠杰用“鬼馬”的本土方言以香港大街小巷的名稱入歌:“響(在)西貢燒烤玩嚇海鮮好盞/租番舢板一釣幾斤沙鯭”,描繪了大眾的日常生活,“香港好東方之珠世上無/香港好你我都也覺自豪”,流露出對活在香港的自豪之情。
在眾多行業當中,香港人對飲食行業情有獨鐘,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餐廳則已經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餐廳在香港有比較悠久的歷史,是一種傳統的餐館形式,其效率高、反應快、物美價廉的特點,適合香港人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受到了廣泛歡迎?!跋愀廴藰O少未光顧過茶餐廳;反之,一天之內光顧多次,解決三餐的,也大有人在”[3]。歌手謝安琪演唱的《我愛茶餐廳》很大程度上還原了香港茶餐廳火爆的營業狀況:“款式相當廣泛”“相差咫尺都有好幾間”“不需超額消費可一餐”“做夠七晚夜半也未閂”。茶餐廳的“樸素平民化”“會教顧客暢快滿意如歸家”,是其受到大眾喜愛的主因。于是,港式茶餐廳也就變成了香港一張獨特而閃亮的文化名片。
相比于吃得津津有味,香港居民卻住得十分窘迫?!敖刂?018年,香港的現狀人均住宅用地僅為10.4平方米,其人均住宅用地水平即使在人口同樣稠密的亞洲都市區內也是極低的”,“在全球92座城市中,香港連續第八次成為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4]。雖然切實的數據擺在面前,但是自戀的香港市民似乎不太愿意承認這一事實,認為“不足為外人道也”,至少在香港的流行音樂中,人們對擁擠的住宅空間的不滿情緒被盡可能地消解了。歌手盧巧音演唱的歌曲《生于和平區》,歌詞里的主人公生活在“就算觀天/觀不過對面”的住宅區里,不過有意思的是,主人公卻覺得“和鄰居/不有親/但有趣”“如同居/一個家/在這里”,抒發出“遠親不如近鄰”的類似家庭的溫馨感覺。然而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辭,反映了香港人自尊自憐的心態。生存在具有擠壓性空間里的人,很容易將身體上承受的壓迫感內化為心靈上的扭曲壓抑?!皬纳娴膿頂D走向心靈的擠感”,“形成了香港城市書寫中特有的擠感空間文化”[5]。比起城市空間的擠感問題,香港城市人自大自傲而不自知的心態問題更難以解決。
香港人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主要來源于對經濟發展的盲目自信。雖然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因其屬于外向型經濟,過分依賴國外市場,市場穩定性易被破壞。特別是回歸之后,“隨著香港經濟產業轉型,行業間非均衡增長現象日益嚴峻,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擴大”[6],居民收入兩極化愈發嚴重,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然而,香港人早已習慣了高質量的生活,雖然他們的消費能力跟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但仍然幻想自己在享受著物質消費帶來的快感。2006年《八十塊環游世界》這首歌第一句就唱出了香港人囊中羞澀的窘態:“攤開手掌/八十個銅板”,但旺盛的消費欲促使他們“想逛哪里就去逛”,米蘭、倫敦、寶萊塢、阿姆斯特丹、首爾、塞維爾廣場……走在香港這個“購物天堂”就像是在環游世界,但最后卻要通過“殺價”才能買到水鉆,可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之大。更荒唐的是,有的人消費能力越低下越不理性消費。《碌卡》這首歌的歌詞寫出了人們會因為消費而陷入到一個負債死循環當中:為了“面子”過度消費而負債累累,向別人借錢去還錢又欠下了人情債,出現了“人人負債/輕輕松松的欠下人情巨債”的現象。
2.“望向孤單的晚燈”——理想與愛情的失意
上一部分列舉的流行歌曲,從飲食、住房、購物等方面反映了香港社會生產與消費的現實狀況,也突顯了香港人以我為主、自尊心強、放縱自我的膨脹的社會心態。就像香港作家倪匡在其散文集《心中的信》里說的:“流行歌曲的曲詞,是很能反映這些歌曲流行地區的社會形態的?!钡o接著補充道:“即使歌詞并沒有社會現實意義,只是男女間的愛情,也可以反應大多數人的心態?!盵7]
在香港流行音樂中,絕大多數歌曲都是情歌,表達的是音樂人對理想與情感的態度,其中又以愛情生活為主,以傷感基調為主。詞作者很善于依托城市意象,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以樂襯哀。下面的表1和表2分別列出了這四十年來香港流行音樂中運用都市意象抒發理想情懷和愛情失意的代表曲目,以及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環境、動作和心理描寫。
從以上兩個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類歌曲在城市意象的選用上,形成了一個以“街”和“夜”為時空主體、交通和建筑為輔的意象群,構建出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都市內部意象的體系,突破了以往只從城市外部輪廓描繪的模式,更加直觀、深入和細致地表現出城里人的生活與情感狀態。比如,張國榮的《想你》,將昏暗街燈人格化,表現出對心上人濃郁的思念和自己矛盾的心理:“想你但怨你/暗街燈也在想你/但卻在暗示結局甚迷離”。又如陳奕迅的《好久不見》,運用觸景生情的手法,描寫熟悉又陌生的街景對往日回憶的逗引:“走過你來時的路”“熟悉的那一條街”。
不管是概覽式展現大眾的日常生活,還是書寫個人的獨特情感體驗,香港作為一座城市的內部意象在香港流行歌曲的歌詞中都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對表現“港式生活”和港人心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表現出濃厚的香港本土氣息。
三.正宗港味的消逝與懷念
依托香港這座城市來創作歌詞,或者在曲詞中注入香港元素,很容易將香港“掏空”,畢竟城市不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一旦城市的發展陷入停滯,社會階層固化,市民生活狀況缺乏改變,就很難為音樂創作者提供新的素材,流行歌曲的歌詞就很可能出現低質化、同質化的現象。
1.情感的“廢墟”還是“禁區”——同質化現象
劉德華在1987年發行的歌曲《情感的禁區》和麥浚龍在2019年發表的歌曲《情感的廢墟》,不僅歌名高度相似,歌詞內容和表達的情感也很雷同。這兩首歌都是通過描寫城市凄冷的夜色街景,抒發主人公對戀情的懊悔遺憾之情,排譴自己內心的孤獨寂寞之意。兩者都以“街”和“雨”作為抒情背景,都寫出了主人公同樣的動作,就是“踏快車”“追”和流淚,都用了“悔恨”“癡心”“唏噓”三個詞來表達心境。如果說這些詞語和意象在其他情歌中也很常見,有類似之處不足為奇,那么在《情感的廢墟》中,“情感的廢墟/一切跌進禁區”這句歌詞顯然是套用了《情感的禁區》的歌詞。
然而,有關城市的流行音樂歌詞出現重復、粗制濫造、缺乏深度的問題,不能完全歸咎于客體環境,反而是創作主體要承擔起主要責任。由于香港市場狹小,音樂行業的經濟效益低下,一開始從事流行歌曲創作的人并不多,但隨著后來粵語流行歌曲打開內地市場,唱片銷量急速攀升,唱片公司給創作者的酬勞也有提升,于是到了1997年,香港“作曲家及寫詞家協會”的會員從成立初期的二十多人發展壯大為七百余人。但是,市場需求量增大,創作者增多,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歌曲的“量不能說不多,但在質的方面,就實在難于保持水準”[8]。
另外,詞作人青黃不接也是導致歌曲質量下滑乃至整個香港樂壇趨于沒落的重要因素。在香港老一輩著名的作詞者當中,黃家駒、林振強和黃霑已逝世,陳少琪、易家揚和李安修等人近年來鮮有代表作品,抱殘守缺、故步自封的風氣延續到了新一輩的作詞群體之中。新生代的作詞人仿效前輩獲得輝煌成就的老路子,企圖一鳴驚人,一舉成名,結果卻事與愿違。同質化的歌詞不僅使新發行的音樂無人問津,也使得原本充滿“港味”的流行歌曲變得乏味了,讓曾經聲音嘹亮的香港樂壇持續地沉寂下來。
2.“你倫敦我紐約”——其他都市的“入侵”
不過,總有一些微小的聲音會在沉默中爆發。由于流行歌曲中的香港元素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不少音樂創作者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到了其他城市上,在香港音樂中添加異域色彩。這些歌曲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但卻加速了“港味”的消逝,不僅沒能挽救香港音樂的頹勢,反而流失了一部分忠實的粵語流行曲的聽眾。特別是在2000年以后,歌詞中出現其他都市形象的頻率提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出現的次數逐漸減少或其形象變得模糊不清了。
從上面的表3可以看出,在流行歌曲中,香港遭到了臺北、首爾、紐約、倫敦、威尼斯、莫斯科等世界各地大城市的“入侵”與“圍剿”。如Twins演唱的歌曲《莫斯科沒有眼淚》,歌名取自前蘇聯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一列列軍隊/在街上森嚴戒備”的歌詞令人如身臨閱兵現場,但也已完全失卻了香港的地域特色,很難引起香港人乃至粵語地區人群的共鳴。
3.“同舟之情攜手走過崎嶇”——只剩下情懷
如今香港樂壇的沉寂與沒落,從根本上說,是正宗“港味”的磨滅與消逝導致的。為了打開內地市場,香港唱片公司轉變歌曲的形式,用普通話來演唱歌曲,很多香港流行音樂都有粵語和國語兩個版本,這是“港味”減弱在語言形式方面的體現;有作詞者試圖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在歌詞中引入其他城市作為意象,這是“港味”削弱在內容方面的體現;而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后繼無人,則是“港味”流失在本土人才培養和傳統繼承方面的體現。
現在的香港樂壇缺乏閃耀的新星,只能靠經典音樂和當年的天王巨星繼續撐起門面,通過重新填詞、編曲等方式演繹上世紀的經典金曲,來懷念逝去的青春和輝煌,繼續消費著僅剩的情懷。在2013年,由張學友和陳奕迅合唱的歌曲《同舟之情》,在“家是香港”運動啟動禮上播出。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獅子山下》原曲的副歌,“同舟之情攜手走過崎嶇”的曲詞傳達出“獅子山”的精神和“家是香港”的懷舊情感。
香港音樂要想復興,首先必須保留自身的地域特色,以粵語方言為主要演唱形式,以香港城市形象和生活為背景與內容,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都包含了當地人民的智慧結晶,經過歷史的沉淀充滿了與眾不同的生活情趣或是特色文化”,這正是“吸引音樂人和歌迷的重要元素”[9]。其次,香港應該注重培養和保留本土的音樂創作人才,包括作詞人、作曲人和歌手等音樂行業從業者,沒有人才就不會有優秀的作品,只有“人”才能讓事業生生不息地發展下去。
四.結語
觀察一個地區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情感態度,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流行音樂是一個突破口,而要對流行音樂的歌詞文本進行鑒賞批評,意象繁復、因時而變的都市生活則是其中一個切入點。由此可見,流行音樂歌詞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理應得到文學界和研究界更多的重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流行音樂歌詞的創作存在不少弊病,文學批評者要為其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指導與合理建議,才更能促進音樂文學及其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黎熙元,姚書恒.60年來港人身份之惑[J].文化縱橫,2010,(06):116-121.
[2]耿書培.粵語流行歌曲中的身份認同——以歌詞中的城市意象和地點置入為例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116-117+123.
[3]吳燕和.港式茶餐廳——從全球化的香港飲食談起[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3(4):24-28.
[4]馬杰,于儒海.土地供應視角下的香港住房問題探析[J].中華建設,2020,(1):57-59.
[5]凌逾,薛亞聰.擠感空間:香港城市文化[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12):9-18.
[6]陳廣漢.香港回歸20年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亞太經濟,2017,(4):163-172.
[7]倪匡.心中的信[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157.
[8]黃霑.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
1997)[D].中國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3.
[9]謝潤怡,涂波.粵語流行歌曲發展及趨向研究[J].黃河之聲,2014,(11):87.
基金項目:2020年廣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新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歌詞中的都市形象研究”(XJ202011078086)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