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易 雷建超 程實
摘 要: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是適應當下社會發展趨勢的重要教學活動,在高校揚琴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文章首先對當下高校的揚琴即興伴奏教學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即學生的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手段與方法較為落后、教學資源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教學內容編排的實踐性不足四個問題;其次根據目前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互聯網+教育”理念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使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能夠借助互聯網獲得新發展動力。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創新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校揚琴演奏中的即興伴奏的教學路徑研究”(GS〔2020〕GHB4713)研究成果。
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國民族樂器越來越受重視,尤其是被譽為“東方鋼琴”的揚琴。在音樂表演專業開設揚琴教學的高校越來越多,相關教學也在不斷發展和進步。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教育”的思想融入了各學科教學,在此背景下,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迎來了創新機遇。
一、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遭遇瓶頸,
亟待創新
在高校傳統的揚琴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授方向主要為演奏的技巧等一系列的專業技術。然而社會在不斷發展,市場環境對揚琴演奏者的要求不僅僅是要有專業的彈奏技巧,還需要有較高的即興伴奏能力[1]。在這種社會需求下,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實際已經與時代不相符,暴露出一系列的落后性問題,面臨著嚴峻的發展挑戰。
(一)教學理念不明,教學手法落后
針對音樂表演專業的揚琴教學,高校對該專業學生通常要求的是“高、精、尖”,即揚琴專業技術優越。然而,這樣的專業定位忽視了揚琴專業學生的綜合音樂水平。一味地重復性進行揚琴技能培訓,不開設實踐教學部分,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的舞臺適應力較弱,同時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舞臺表演風格[2]。如果高校揚琴教學只關注揚琴技能,會導致學生無法及時適應技能應用環境,空有技能而無法良好地發揮。長此以往,高校將難以培養出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優秀揚琴演奏者,不利于揚琴專業學生綜合音樂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高校揚琴專業的自我發展。此外,我國現階段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訓練方法為師承法,即“口傳身授”,也就是老師上課教授理論,然后再進行實踐訓練以鞏固教學。然而這種訓練方法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訓練思維模式,而相關的拓展訓練比較少。這種教學模式最終導致學生課上學習、課下忘記,強調被動學習、忽視自主學習。長此以往,學生對即興伴奏藝術的追求將會原地踏步,難以提升揚琴藝術素養。總之,人才培養和教學理念的不明晰,教學手法的落后,都讓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難以真正地落到實處,也不利于學生對揚琴即興伴奏。
(二)教學資源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器樂教學過程是較為抽象的,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用足夠的理論教材,配合科學的講解和實踐行動將抽象的內在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盡可能理解并且掌握。
在目前的高考體制中,揚琴作為音樂藝考的科目之一,學生的專業水平也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而在高校的揚琴教學活動中,這種差異性加大了揚琴即興伴奏教學的難度,因此,揚琴即興伴奏教學要求指導教師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思想確實能推動學生的整體平衡性發展,不過,因材施教也大大增加了教學資源的需求[3]。比如,高校器樂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專業程度、能力等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材和曲目進行分級分類教學,這就使得揚琴即興伴奏教學對教材資源的需求大大提升。此外,為了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還要安排不同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比如不同的器樂伴奏、理論編配等等,這一系列的教學措施都會增加對教學資源的需求。然而,部分高校的揚琴即興伴奏教學可用優質資源并不多,難以真正發揮教學作用。
(三)教學內容編排的實踐性不足
揚琴即興伴奏的學習離不開理論基礎,更離不開實踐活動。揚琴即興伴奏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在舞臺上能夠更好地運用自己的彈奏技巧將自己的琴聲融入整體的音樂表演環境中,從而滿足社會對揚琴伴奏的需求。因此,僅僅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經驗,是不足以充分發揮教學效果的。在進行揚琴即興伴奏教學時,部分教師接受了多元化的教學思想,也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式,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對知識理解,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忽視實踐的重要性,沒有根據學生的差異組織合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難以積累舞臺表演經驗[4]。即使學生在上課期間或者是訓練期間表現良好,也不能代表其在舞臺上能夠正常發揮,缺少舞臺實踐經驗的學生可能會因為不良的心理因素導致彈奏出錯,甚至干擾到其他樂器表演。
二、“互聯網+”理念下的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創新路徑
(一)正視網絡時代,轉變教學理念
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創新的第一步,是要對教學理念進行深化改革。在網絡時代,觀眾的審美能力獲得了較大的提升,原本的教學理念已經無法讓學生呈現更好的表演效果,也無法讓學生的揚琴即興伴奏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揚琴的即興伴奏說到底是一種藝術表演,所以高校的揚琴即興伴奏教學理念應該為“表演”而不是“學習”[5]。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活動中的院校主體和教師都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轉變原本的落后觀念,放棄傳統的技能培訓思想,重視網絡教學活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院校方面可以展開專業會議,聚齊揚琴教師,共同探討網絡教學的重要性,讓領導班子和教師重視網絡教學。只有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契合互聯網應用潮流,轉變高校揚琴即興伴奏教學的理念,才能讓教學活動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時代性。
(二)利用網絡環境,擴充教學資源
開展任何教學都需要足夠的教學資源做支撐,因此,高校和教師在開展揚琴即興教學時,還要積極開辟資源擴充的路徑。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技術的運用為資源的有效擴充提供了方便。高校揚琴教師可以將信息網絡技術運用到即興伴奏教學中,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來擴充教學資源。比如,在網絡上下載優質的課程視頻并提供給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給學生分享名曲影像資料,根據學生的差異,有選擇性地向其分享網絡資源。讓信息技術與揚琴即興伴奏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性,實現揚琴即興伴奏教學的有效開展。此外,院校也要為揚琴即興伴奏教學出力,適當地增加資金投入,更新原有的網絡教學設備,提升網絡教學設備的質量[6]。在提升揚琴教學設備質量的基礎上,還要補充多樣的揚琴教學設施,比如不同作用的多媒體練琴房、具有計算機信息處理功能的錄音室等。高校揚琴教學只有具備足夠的、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才能保證即興伴奏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選擇網絡平臺,展開網絡教學
高校揚琴專業應該聘請專業的網絡平臺架構程序員,搭建一個屬于自己專業的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可以掛靠校園網,也可以掛靠學生自己的智能終端[7]。掛靠校園網的教學平臺一般是較為大型的,需要專業的程序員進行搭建。這類大型的教學平臺需要具備兩個基本功能:一個是網絡教學功能,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通過直播、視頻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揚琴即興伴奏的線上訓練;另一個是教學信息的交流功能,學生和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傳遞信息,比如課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彈奏視頻及時地通過網絡發送給教師。掛靠智能終端的網絡教學平臺是小型的,它主要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現在高校學生普遍擁有智能手機,院校可以利用社交軟件如微信、QQ等來構建揚琴專業的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開設一個微信公眾號并負責公眾號的運營,推送一些揚琴即興彈奏相關的內容與信息,指導學生通過公眾號進行線下的即興伴奏訓練。除了學院專屬的網絡平臺外,也可以選擇使用市面上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互動式教學。
參考文獻:
[1]沈穎穎.揚琴教學方法的探究:以揚琴的輪音技法為例[J].北方音樂,2019(21):102-103.
[2]徐珂.在揚琴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演奏技巧:評《揚琴演奏技巧教程》[J].高教探索,2019(8):145-146.
[3]牛濱.互聯網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在鋼琴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戲劇之家,2020(19):70.
[4]賽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與創新模式[J].藝術評鑒,2020(18):89-91.
[5]薛文麗.論高校揚琴演奏的實踐教學:以揚琴即興伴奏教學為例[J].中國文藝家,2018(9):227.
[6]劉玉潔.“互聯網+”時代高校聲樂“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建構與運用[J].大觀(論壇),2020(11):106-107.
[7]于薇.論“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0(22):215-216.
作者簡介:
楊易,蘭州文理學院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揚琴。
雷建超,蘭州文理學院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器樂演奏。
程實,蘭州文理學校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