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婷

摘 要:課程標準中規定教學要完成三大類目標:認知性目標、技能性目標、體驗性目標。認知性目標的完成又分為了解、認識、理解三層水平;技能性目標的完成要達到獨立操作的水平;體驗性目標的完成分為經歷、認同、內化三個水平。后一個水平比前一個水平要求更高。中考對于不同目標不同水平的考察采用的方式不同,考察的深度也不用,這不僅能指導教師把握正常授課深度,也能啟發中考復習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導學案;課程標準;中考物理復習;課堂模式
基金項目:2019年陜西省中小學教學能手專項研究課題+導學案在中考物理復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GZZ1819025。
畢業班教師承擔著調動學生復習積極性,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考點進行有效教學的任務,但對于市面上參考資料的使用不恰當,不僅對教師把握考點和安排教學內容起不到好的指導作用,還會讓學生也疲于應對參考資料中繁多的知識點回顧和重難點突破。在學校的鼓勵下,我們開始了以解決參考書盲用盲從和復習效果減退為目的導學案編寫。在導學案的編寫、使用和修改中,我對導學案的認識更加全面,有了自己對于導學案的相關思考。
一、編寫復習導學案會出現的問題
首先是觀念陳舊,維穩維輕。就像校本研修總結的教師問題一樣,剛開始教師難從安逸的使用環境中跳出,先成為“改革”阻力。參考書的知識點全面,教材光盤一應俱全,只需學生教師人手一本,按照書上流程完成教學和學習即可。而編寫導學案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邊摸索邊改進,相比于已成型的參考書會被認為是無意義的嘗試。
其次容易出現換湯不換藥,應付了事。照搬參考書的結構設計和題型內容,只改了名稱。比如將“知識回顧”改為“基礎知識清單” 。教師缺失了面對多樣內容的挑選和甄別精神,認為只要是參考書上有的,就是必須要再現的。
最后課堂形式與學案結構不匹配, 淪為“工具人”。思維受參考書模式限制,瞻前顧后,容易從基礎知識說到做題方法。整堂課學生只參與盯著答案改錯環節。老師離不開有課件的講臺,底下學生改錯千奇百怪。
二、使用課程標準把握導學案的“導”向和“導”度
(一)了解課程標準,明確學習深度
課標中規定教學要完成三大類目標:認知性目標、技能性目標、體驗性目標。認知性目標的完成又分為了解、認識、理解三層水平;技能性目標的完成要達到獨力操作的水平;體驗性目標的完成分為經歷、認同、內化三個水平。后一個水平比前一個水平要求更高。中考對于不同目標不同水平的考察采用的方式不同,考察的深度也不用,這不僅能指導教師把握正常授課深度,也能啟發中考復習的方式方法。
(二)導學有針對,考“度”驅動“導”法。
1.“了解”水平。不同深度的考察方式使用不同的知識回顧方法,填空是導學案常用的基礎知識回顧方式,一般從考點一到考點幾進行羅列,重點概念和知識讓學生參與填寫。這樣一般能完成課標要求中認知性目標的“了解”水平。在課標要求中,使用“了解”“知道”動詞的要求都可以繼續使用填空形式來進行知識回顧,但是對于使用“描述”“說出”“列舉”“舉例說明”“說明”動詞的課標要求,建議當堂提問進行知識回顧。
2. “認識”水平。“認識”指的是學生能區分是這個人或者事物而不是其他。重點在于“區分”。比如中考題對光現象的考察一般是“以下幾種光現象中,應用光的反射的是?”,選項給出三種光現象的圖片和文字,用這種方式考察學生對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認識”程度。
3.“理解”水平。“理解”是能力要求最高的層次,對知識的深度要求也最高,學習中對這樣的章節就要深度學習,理解知識并能綜合應用。所以復習過程也要深度復習。可以將這部分知識的回顧拆分為2個環節設計:(1)設計完整的實驗研究過程;一般這類理解性知識點都需要實驗為基礎,不僅需要設計有實驗儀器、實驗圖像、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數據處理、實驗結論、替換方案、誤差分析的導學環節,而且課堂需要再現實驗;(2)尋找同類知識點進行經驗匯總或使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梳理。例如可以將勻速直線運動中的速度、物質的密度、導體的電阻、物質的比熱容甚至燃料的熱值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知識遷徙和歸類(見下圖);這樣學生能從學懂的知識點出發來理解新知識點。
三、課堂模式配合導學案進行優化
(一)教師改變考查辦法
導學案在使用時,為了避免學生只抄寫知識點造成的一知半解,可以用提問法和情景導入法來幫助學生梳理。課堂不要著急切入主題,學生進行知識點糾錯后可以計劃3分鐘的知識點記憶和5分鐘知識點提問,提問可以是面對個人或者集體,可以是師生提問或生生提問,也可以借助圖片或視頻提問回顧,比如給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光路圖,可以指出光心、主光軸、焦點的位置,說出焦距定義以及對光的作用是什么。
(二)再現實驗,借助有趣的實驗解說視頻
不僅導學案設計要層層遞進,課堂組織形式也要和導學案相輔相成。課標“內容要求”中,凡是用“通過實驗”這一措辭陳述的知識內容,都必須通過實驗來學習,這些實驗是必須做的,是課標對物理實驗的基本要求。認知性目標中“理解”層面的知識點需要實驗來架構基礎,體驗性目標的完成更是和實驗分不開。教師可根據學生水平和實驗環境采用現場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實驗視頻回顧等方法達成學習,配合的導學案中設計實驗知識回顧環節。借助網上有趣的動畫講解也能達到效果,而且能有效預防學習困乏。
四、借助教育軟件,精準反饋導學成果
導學案和課堂組織形式的改變不僅要能突出課標要求,同時課后習題的使用和處理也要為二輪復習側重點的把握和下一輪導學案優化提供參考。一般都是同一個老師在批改完所帶學生作業后生成學情的認識,但是這對人力和時間消耗很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借助教育公司研發的軟件,通過自己設計作業試卷、手動批閱、掃描上傳的方式將學生作答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將統計結果反饋給教師,幫助教師在二輪復習過程中形成復習側重點。教師也可進行錯題組卷或相近知識重組,形成專題試卷。這種錯哪教哪、錯哪練哪的方式,能讓學生快速投入到學習中去,極大的推動了專題復習效率。針對學生作業的數據反饋,也為修正導學案的知識結構和課堂的組織模式提供依據,讓復習導學案的設計更“導學”。
五、結語
導學案怎么使用?復習課堂怎樣組織?這些問題的答案一直是教師成長道路上寫不完的解,課堂是導學案成果升華的重要場所,導學案的設計不只是一場學法的變革,也是教法的變革,還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不斷地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