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素梅 李付廣 胡守林 馬小艷 陳國棟 翟云龍 文卿琳



摘? 要:棉花實驗班作為農科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試點班級,在課程體系方面進行了構建。結果表明:(1)棉花實驗班的課程體系總學分218.5,其中通識教育占總學分的37.30%,學科基礎占17.85%,專業方向占20.82%,專業特色占3.20%,集中實踐教學占20.82%;(2)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分比例為6.5:3.5;(3)通識教育81.5學分,占課堂教學學分的47.11%,專業課程52.5學分,占30.35%;(4)必修課150學分,占課堂教學學分的86.71%,選修課23學分,占13.29%。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建設具有橫向類型拓展和縱向層次深化的特點,體現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同時,更加重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緊密結合;加強專業課程建設的同時兼顧通識課程;強化棉花全產業鏈課程的設置,突出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特點。
關鍵詞:課程體系;課程結構;拓展;深化;棉花實驗班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4-0083-05
Abstract: As a pilot class of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otal credits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are 218.5, among which general education accounts for 37.30%, subject basis accounts for 17.85%, specialty direction accounts for 20.82%,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accounts for 3.20%, and concentrated practice teaching accounts for 20.82%; (2) The credit ratio of classroom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s 6.5:3.5; (3) 81.5 credits of general education, accounting for 47.11% of classroom teaching credits, and 52.5 credit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ccounting for 30.35%; (4) 150 credits of compulsory courses account for 86.71% of classroom teaching credits, and 23 credits of elective courses account for 13.29%.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type expansion and vertical level deepening, which embodies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and practical course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course and practical course. And it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general courses, strengthens the setting of cotton whole industrial chain courses, and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structure; expand; deepening;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1],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2]。課程體系結構調整是否合理,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能否有效實現,是否能為社會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3-4]。因此,課程體系建設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人才培養的核心[5]。
自2016年開設棉花實驗班以來,已培養了4屆學生,期間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重構了課程體系,對課程結構進行了調整與優化。本文以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為研究對象,分析四大平臺課堂教學、理論課與實踐課、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設置與分布,總結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建設的特點,以期為農科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借鑒。
一、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概述
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包括課堂教學與集中實踐教學兩部分,其中課堂教學由四大平臺課程組成,包括通識教育平臺課程、學科基礎教育平臺課程、專業方向教育平臺課程、專業特色教育平臺課程。每個平臺包括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堂實驗教學;集中實踐教學包括畢業論文、生產實習、拓展訓練。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結構見圖1。
二、課程結構設置與分布
(一)四大平臺課堂教學分布與設置
棉花實驗班畢業要求總學分需修滿218.5學分。由表1可以看出,四大平臺的課堂教學總學時2822、總學分173,其中理論教學2322學時、141.75學分,分別占課堂教學的82.28%、81.94%;課堂實驗教學500學時、31.25學分,分別占課堂教學的17.72%、18.06%。集中實踐教學(含畢業論文、生產實習及拓展訓練)45.5學分。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實驗教學與集中實踐教學,計76.75學分。
從圖2可以看出,棉花實驗班課堂教學學分占課程體系總學分的79.18%;集中實踐教學45.5學分,占課程體系總學分的20.82%。課堂教學體系中,通識教育平臺81.5學分,占課程體系總學分的37.30%;學科基礎平臺課程39學分,占課程體系總學分的17.85%;專業方向課程45.5學分,占課程體系總學分的20.82%;專業特色平臺課程7學分,占課程體系總學分的3.20%。
(二)理論課與實踐課
從四大平臺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堂實驗教學的分布看,通識教育平臺81.5學分,其中課堂理論教學66.5學分,課堂實驗教學15學分,分別占課堂教學的38.44%、8.67%;學科基礎教育平臺39學分,其中課堂理論教學30.5學分,課堂實驗教學8.5學分,分別占課堂教學的17.63%、4.91%;專業方向教育平臺45.5學分,其中課堂理論教學37.75學分,課堂實驗教學7.75學分,分別占課堂教學的21.82%、4.48%;專業特色教育平臺7學分,無課堂實驗教學,課堂理論教學7學分,占課堂教學的4.05%(見圖3)。
圖4是課堂教學體系中理論與實驗教學學分分布,可以看出,課堂理論教學141.75學分,占課堂教學的81.94%,課堂實驗教學31.25學分,占課堂教學的18.06%。
從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看,課堂理論教學學分141.75,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實驗教學及集中實踐教學)學分為76.75,分別占總學分的64.87%、35.1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分比例達到6.5:3.5,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6.5:3.5(見圖5)。
(三)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
棉花實驗班課程總門數是80門。通過對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課程門數進行分析,通識教育共38門課程,占課堂教學總課程的47.50%;專業課程包括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特色課程,共27門,占課堂教學總課程的33.75%,其中專業方向課程23門,占課堂教學總課程的28.75%,專業特色平臺課程4門,占課堂教學總課程的5.00%(見圖6)。
從圖7可以看出,通識教育1358學時,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48.12%;專業課程共840學時,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29.77%,其中專業方向課程728學時,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25.80%,專業特色平臺課程112學時,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3.97%。
從圖8可以看出,通識教育81.5學分,占課堂教學學分的47.11%;專業課程52.5學分,占課堂教學學分的30.35%。
(四)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從課程結構看,棉花實驗班課堂教學采取“必修+選修”的課程組合。從四大平臺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分布看,通識教育必修課33門,選修課5門,分別占課堂教學總課程的41.25%、6.25%;學科基礎15門均為必修課,占課程門數的18.75%;專業方向必修課17門,選修課6門,分別占課程門數的21.25%、7.5%;專業特色必修課2門,選修課2門,分別占課程門數的2.50%、2.50%(見圖9)。
從圖10可以看出,通識教育必修課1198學時,選修課160學時,分別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42.45%、5.67%;學科基礎必修課624學時,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22.11%;專業方向必修課568學時,選修課160學時,分別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20.13%、5.67%;專業特色必修課64學時,選修課48學時,分別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2.27%、1.70%。
從圖11可以看出,通識教育必修課71.5學分,選修課10學分,分別占課堂教學學分的41.33%、5.78%;學科基礎必修課39學分,占課堂教學學分的22.54%;專業方向必修課35.5學分,選修課10學分,分別占課堂教學學分的20.52%、5.78%;專業特色必修課4學分,選修課3學分,分別占課堂教學總課時的2.31%、1.73%。
三、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特點
棉花實驗班課程體系具有橫向類型拓展和縱向層次深化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橫向類型拓展,強化實踐訓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應用人才培養既注重學生理論課程的學習,打好專業的理論基礎,又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擁有熟練的操作技術,而應用能力培養的最主要的課程類型,就是實踐課程。棉花實驗班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并沒有因為體現應用性的特點而弱化理論課程,而是在厚基礎的前提下,強化實踐訓練。通過對實驗班課程體系的橫向課程結構進行分析,發現理論教學141.75學分,占總學分的64.87%,體現了厚基礎的理念;實踐教學學分為76.75,占總學分的35.1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分比例達到6.5:3.5,與傳統農科類的7:3相比,強化了實踐訓練。
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緊密,如開設的《棉花栽培學》《棉花良種繁育》《棉田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等課程,既有課堂理論教學,又有4-6學時的課堂實驗教學,同時還設置了歷時兩個學期的《棉花生產周年實習》,體現了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同時,更加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二)縱向層次深化,注重專業課程同時兼顧通識課程
在棉花實驗班的課程體系建設中,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專業方向教育課程、專業特色教育課程四大平臺及實踐教學,其中每個平臺的修習要求不同,包括必修與選修課程,此外,課程的具體修習時間按照教學規律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由專業教師與任課教師共同商量選定。
通識課程是為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和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做準備的課程,專業課是為學生日后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而開設的課程。棉花實驗班的通識課程有38門,占總課程的47.50%,大多開設在第1、2學期,個別課程如創新創業教育、形勢與政策等開設在第3、4學期;專業課程包括專業方向和專業特色課程,共27門,占總課程的33.75%。從課程設置可以看出,棉花實驗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同時兼顧了通識知識的傳授。
(三)注重棉花全產業鏈課程的開發
棉花實驗班作為農科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試點班級,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注重棉花全產業鏈課程的設置,突出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特點。實驗班的學生來自作物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管理、生物學5個學科,涉及農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經濟管理、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等6個本科專業,涵蓋棉花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此背景下,跨學科、跨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有別于單一學科的專業門類,在課程設置上,設置了《棉花產業概論》《棉花遺傳育種學》《棉花栽培學》《棉田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棉業經濟》《棉花纖維加工與檢驗》《現代棉紡技術》《棉花種子加工與檢驗》《棉花產品質量安全與風險評估》《棉花轉基因技術》《棉花生產與科研前沿進展》等課程,涵蓋棉花生產、加工、流通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同時又兼顧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專業特點。
參考文獻:
[1]吳水田,陳平平.“研究鍛煉、能力培養、地方服務”三位一體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86-87.
[2]陳新民.應用型本科的課程改革: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11(7):21-30.
[3]陳飛.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調整與改革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4]李博,何永美,蔣明,等.新時代農業院校生態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大學教育,2020(8):9-11.
[5]李存.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創新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