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穩
摘 要:初中生所在的時期是人生中一段很重要的時期,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大多在此時形成。初中道德與法治在學生形成正確觀念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老師的引導與學生自主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美麗的心靈,培養學生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的美好品質。教師應該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使其生活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達到讓學生在生活中將課堂知識學以致用,做到真正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構建途徑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立,在于從初中生抓起,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讓每個學生從小耳濡目染接受法制教育,達到立德育人的最終目的。在當今的法治社會中生活,道德與法治是每個公民都要有的基本素養,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對于法治知識的接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就需要教師將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打破傳統的呆板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會學以致用,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書本上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是枯燥無味的,同時有部分法律知識對于還沒形成一定的成熟觀念的中學生來說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導致很多初中生會產生抵觸心理,對這門課沒有一點興趣。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地改善這種現象,在新課導入時要做到生活化,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導入新課時要做到讓學生正確地認識這門課,明白這門課的重要性,理解這門課是貼近生活的,是易于理解的,消除學生對這門課的恐懼心理。
例如,在“終身受益的權利”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導入時,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都享受到了什么權利,在眾多的權利中,哪些是我們可以一直享有的。教師可以在學生說出的眾多權利中,再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例如,對于學生的“受教育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爸爸告訴你不讓你繼續上學,讓你提前輟學掙大錢,你們覺得爸爸做得對嗎?這是涉及到什么權利呢?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事情,我們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維護自己的權利呢?”學生經過思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與交流,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有個輕松愉悅的開始,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導入打消學生緊張與恐懼的心理。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想讓小學生懂知識,就要給他們講故事,想讓初中生懂道德,就要給他們講規范,對于高中生階段的法治教學才會講理論。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成長時期,每個時期都有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各個方面還不成熟,無法理解枯燥的法律文字,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只會打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性,從而對這門課程產生厭惡。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不能只注重道德與法治規范的宣傳教育,將法律當成讓學生取得高分的工具,而應該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我們想要培養的不是一個對于法治事事通的“好學生”,而是要培養一個有著正確觀念、美好心靈的良好素質的好公民。
例如,在法律知識的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青少年犯罪的視頻,首先讓學生自主思考視頻中青少年的行為做得對或者是做得不對,如果做得對原因是什么,如果做得不對原因又是什么。通過初步的引導讓學生明白視頻中青少年的行為屬于違法犯罪的行為,繼而引導學生繼續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視頻中的青少年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讓學生主動大膽地交流,不僅可以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的法律知識,更能從這種生活化的教學中給予學生一種警示,讓學生在自身的生活中避免自己做出違反道德規范以及法律的惡劣事件。同時,隨著互聯網的越來越發達,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可以結合時政教學,從身邊發生的各種小事說起,讓學生在一個熟悉的案例中學習法律知識,從而耳濡目染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三、課后實踐生活化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對于教師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在課堂上傳授學生課本上的知識,更是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兼顧學生的綜合發展,讓學生學會將課堂上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課后實踐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關鍵環節。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的教學完成后,引導學生在課堂之外進行知識的運用。讓學生懂得道德與法律知識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逐步適應社會,做一個愛國愛家的好公民。
例如,對于“網絡是把雙刃劍”的教學中,在學習完課堂上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之外進行實踐,加深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認識,并將所學內容聯系到實際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做個小調查,調查大家平時都是用網絡做什么,是用來查閱知識學習還是用來聊天、打游戲,大家每天的上網時間是幾個小時,大家覺得網絡的好處在哪里,又有哪些缺點。通過對身邊的調查,相信學生不難得出網絡是把雙刃劍的結論,在為我們提供學習通道的同時,如果不能好好把握,則可能養成沉迷游戲的不良習慣。教師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情感,如在孝敬父母的教學過程之后,可以讓學生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腳、做飯等,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立德育人。
結束語: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擔任著傳授知識的任務,還擔任著立德育人的重任,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道德角度出發,在課堂導入時,消除學生的緊張與抵觸心理,充分調動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于課堂的興趣,從而保證課堂能夠有效開始。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將枯燥無味的法律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從身邊的案例出發,讓學生明白自己身處道德與法律之中,生活中處處有道德,處處有法律。最后,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在生活中實踐,讓學生親身體會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水平,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盧柏林.讓生活化教學走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名師在線,2020(12):84-85.
[2]包尊友.淺析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20(08):65-66.
[3]王小珍.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02):74-75.
(廣東省惠東縣黃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