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玉
摘 要:體態律動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體現了音樂與身體運動之間的緊密聯系,對于進入小學開始接觸正規系統音樂教育的小學生來說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作者通過分析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一些實踐教學方法,以供相關教育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教學;應用;實踐
小學生尚處于兒童階段,更易于接受形象記憶的教學模式,進入高年級后才開始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階段引導小學生通過身體律動體驗音樂的內容與視聽感受,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學習效果。
一、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的教育思想及主要特點
1.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的教育思想
達爾克羅茲的教育思想是,人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僅靠對聽覺、嗓音、手指等的訓練是不足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在做到這些的同時還應訓練學生的體態、姿勢及各種形體動作。把人的身體當做樂器,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具體的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培養音樂節奏感、激發想象空間,促進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目的。
2.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
由于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是通過培養學生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的協調能力來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聽覺能力,以此拓展學生對音樂的內在感覺,訓練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控能力,所以體態律動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即興伴奏為主,學生以聽音樂作為音樂學習的主要手段
(2)學生在聽到音樂后要通過身體動作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認知
(3)教師需要具備比較強的音樂素養,不僅能在教學中即興演奏不同的樂曲,還要有能將音樂教學轉變為游戲式的教學模式的能力。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有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比如在教學時有學生意識溜號的情況發生,教師能夠及時改變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重新回到對音樂的學習過程中。
二、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1.掌握達爾克羅茲身體語匯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并不是隨意跟著音樂晃動身體那么簡單,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教會學生掌握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身體語匯。身體語匯包括原地動作和空間動作兩個方面,原地動作一般有拍手、口型、指揮、搖擺、彎腰等,空間動作則由行走、奔跑、跳躍、滑行等動作組成{1}。進行應用時教師可根據演奏或播放的音樂先讓學生跟據自己的感覺伴著音樂快速做出動作反應,然后再結合音樂的特點,講解音樂內容及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糾正學生與音樂意境不符的動作,指導學生跟隨音樂做出正確的動作反應并能夠將自己的情緒感受通過表情和神態表現出來。
2.在律動中感受節奏、節拍
達爾克羅茲音樂思想認為,人對于音樂的節奏感是與生俱來的天賦,通過身體律動表現出自己對于音樂的感受是人類本來就具有的能力,只是需要后天的訓練來提升人們正確表達音樂的方式。應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教導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做出拍手、敲打手指律動等身體動作,并根據音值的輕重程度改變身體律動的強度,做到張弛有序,從而理解音樂中重音、頓挫音對于音樂的意義[1];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老師要讓學生保持身體的緊張感,把身體運動與呼吸相結合,配合音樂的節拍釋放呼吸,進而形成規律的體態律動來表現不同節拍之間的差異和起伏[2]。
3.利用身體動作的速度和力度感受音樂的情感變化
音樂中的音律速度變化和輕、重音的轉換通常是創作者表現歌曲情緒變化的主要手段,學生通過體態的律動可以更好地體會這種音樂情緒的傳達。教學中,老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身體動作的幅度大小來體現自己所感受音樂的情感變化,可以用腳步的輕重力度、手臂或者頭部擺動的幅度來表現音樂所表達的感情強度,也可以用手臂揮動的速度快慢或行走速度的變化來體現音樂中所要表達的焦急情緒等音樂意境。
三、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音樂教學,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及所交音樂的特點,老師可以適當選擇室內或者室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
1.室內教學
對于一些表現形式復雜或者音樂表達形式比較舒緩的音樂,老師可選擇在室內進行教學,這也是音樂教學最普遍和常用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果所要教授的音樂表達形式比較復雜,老師可以制作或播放能夠體現音樂內容的短片,引導學生通過小幅度的動作跟著音樂進行身體的律動,創造適合的音樂環境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音樂所表達的立體畫面來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2]。例如在學習《漁歌唱晚》這首音樂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播放一些漁村夜景的短片畫面,配合《漁歌唱晚》的音樂讓學生沉浸在夜晚漁村的美景之中,真實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
2.室外教學
小學音樂的教學范圍結合了學生年齡的特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歡快,充滿童趣的音樂,這些音樂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例如在歌曲《捉迷藏》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將學生帶至室外的操場上由老師來哼唱歌曲并指導學生模擬捉迷藏的情景。老師帶領學生根據歌曲的歌詞做出適當的身體動作,在唱第一段歌詞到“躲起來”時,學生可以用手捂住臉表達四季不會同時出現的特點,而唱到“你找我來,我找他”的時候則引導學生做出將手放在面前的動作,體現感受季節交替的音樂意境。最終,通過這種互動游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捉迷藏》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調皮感和神秘感,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結束語: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游戲的教學模式進行小學音樂教學既是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的特點,也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的要求。小學音樂教職人員需要合理應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游戲教學方法,保持課堂上的教學活力,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才能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賽慧.低年級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用的實踐[J].求知導刊,2019,(2):93-94.
[2]羅羚嘉.試論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1204(4):54.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戛灑鎮戛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