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美琴
摘 ?要:統編版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采用了小學生喜歡的繪本表達方式。 課堂提問是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繪本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好的提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助力學生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繪本教學;問題策略;學生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1-0001-02
Using problem tactics skillfully to help students grow up
LEI Meiqin ?(Ninghua Coun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Sanming,Fujian,china)
【Abstract】The unified edition of the Lower Grad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xtbook,the use of primary students like the picture book expressi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picture book in Primary School. Good questions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thinking and help them grow up.
【Key words】Morality and rule of law;Picture Book Teaching;Problem Solving Strategy;student growth
本文結合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探討基于繪本,精心設計問題,助力學生發展的一些教學實踐途徑,包括巧設“問題鏈”,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巧用重復性問題,發展學生的鑒賞能力;巧設層次性問題,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巧設反思性問題,發展學生評價能力四個方面的內容。本文對于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繪本教學有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意義。
1.巧設“問題鏈”,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繪本中的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學生在閱讀時,思維與故事情節進行碰撞,擦出火花,能夠拓展知識維度與想象空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應用繪本資源,是為了發揮繪本資源的作用,使學生通過體驗完整的故事內容,建立對其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內容深刻的理解,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凸顯問題的連續性,教師圍繞故事中的某一個矛盾點巧設“問題鏈”,也就是進行追問性提問,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故事內容,進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教學二年級上冊《1.假期有收獲》中的繪本《小強的暑假,快樂嗎?》,我在學生看到圖4爸爸要去上班后,巧設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故事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
問題1:暑假,爸爸陪小強玩了幾天后,發生了什么?(觀察圖片)
問題2:爸爸要去上班了,小強心情會怎么樣?(體驗角色情感)
問題3:爸爸要去上班,小強是怎么做的,他會對爸爸說什么?(提升推理能力)
問題4:爸爸要去上班了,如果你是小強,你會怎么做?(聯系自身,發表觀點)
問題5:爸爸去上班后,小強怎么做,才能開心的度過暑假?(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6:爸爸去上班后,小強是怎么過的,遇到新朋友后,發生了什么事,他開心嗎?(回歸故事角色。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以上的6個問題,組成了一個問題鏈,利用這個問題鏈,讓學生觀察與思考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假期生活,感受到小強從興奮到獨單再到快樂的心理變化。 老師和學生之間環環相扣的提問和討論,引起了課堂上學生思維的碰撞,開出了智慧之花,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2.巧用重復性問題,發展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低年段教材中,繪本敘事主要有說明式敘事和講述式敘事兩種形式,都具有聯系性,教師設計繪本問題時要凸顯問題的聯系性,圍繞不同的矛盾點提出同樣的問題,就是設計重復性問題,引起學生對繪本中人物情感的共鳴,發展學生的鑒賞能力。此外,設計重復性問題,還可以驅動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加深理解。
比如教學一年級下冊《9.我和我的家》中的繪本《我和弟弟》,講述了一個雙胞胎家庭中兄弟相伴成長的故事,體現了兄弟姐妹的相依相伴的手足之情,在故事的開篇,高潮,結尾我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我和弟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繪本開篇的提問引出:長得像媽媽,長相相同,讓學生體會到“我”和弟弟的血緣關系,;高潮的提問引出:都愛好踢球,興趣相同,讓學生體會到“我”和弟弟如影相隨,相伴成長的親密關系。結尾的提問引出:都想做海軍。讓學生體會到“我”和弟弟不僅有相似的外貌,還有共同的夢想,引導學生感受到親情帶來的美好。
教師,要善于同一個問題引領學生走進故事情節的不懂環節中,學生在繪本故事的各個環節里,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思考,理解故事人物在不同情節的語言,行為,情感,從而對繪本故事的人物產生共鳴,加深了對繪本故事內容的感知,發展學生的鑒賞能力。
3.巧設層次性問題,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
美國著名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認為不同種類的問題對學生認知水平的訓練和思維品質提升應該是逐步加強的。教師在提問時,要遵循學生思維和認知的建構過程,在不同認知層次上提出恰當的問題,教師設計問題時,既要有表層理解問題:如激發學生自信心的事實性問題;也要有經過理解、分析等思維活動后才能回答的問題,如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分析性和預測性問題;也要有通過對全文進行綜合思考和價值判斷來回答的高認知水平的問題:如讓學生思維碰撞,激出火花的應用性和綜合性問題。
比如教學一年級下冊《10.家人的愛》中的繪本《肩頭上的愛》,繪本通過奶奶送孫子上學,讓孫子自己背書包的故事,在故事的展開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5個問題:
(1)事實性問題,圖中有幾個小朋友,他們的書包都是誰背的?
(2)分析性問題,為什么奶奶不幫小男孩子背書包?
(3)預測性問題,圖上的小男孩遇到小女孩,猜猜他會對她說什么?
(4)應用性問題,你以前去上學的時候,誰給你背書包,以后你會怎么做?
(5)綜合性問題,從這個故事,你學到了什么?
精細設計的5個問題,從問題的層次來看是從低認知水平的事實性問題到高認知水平的綜合性問題,從學生的答案來看是從唯一性到認知的多元性。這5個問題從淺入深,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思維,讓學生認識到家長讓孩子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對自己的培養,是在幫助自己成長,生活中,有些愛是看得見的,有些愛是看不見的,需要我們用心感知和發現。
教師在繪本教學時,要用問題框架來巧設層次性問題,平衡不同類型問題的比例和提問的梯度,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4.巧設反思性問題,發展學生評價能力
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豐富生活認知,能借助所學知識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提升生活品質,促進自身健康發展。在體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借助各種各樣的道德與法治現象,建構了道德與法治學科與現實活動的聯系。學生是在生活中不斷發展的人。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會踐行不同的行為,這些行為有符合道德規范的,也有違反道德規范的。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內容,學生需要借助良好的道德認知,改正那些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學會遵循道德規范,提升自身的道德行為水平。所以,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教師要立足道德與法治學科生活性的特點,以繪本資源為依托,向學生提出具有反思性的問題,使學生遷移自身的生活經歷,對繪本中行為進行判斷,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審視自我,正確認知自我,并對自我進行評價,在發展評價能力的過程中,塑造健康行為。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12 干點家務活》中的繪本《我不是小皇帝》,該繪本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小朋友在家里像是一個小皇帝一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杯子倒了不會扶,看到垃圾不會收拾……這些問題,是不少小學生在家里同樣存在的。結合繪本內容與學生們的家庭生活經歷,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提出了這些問題:
問題1:你覺得圖中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呢?
問題2: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類似的行為呢?你在做這些行為的時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問題3:你覺得圖中的小朋友要怎樣改正不良行為呢?
問題4:你不能根據總結的小朋友改正不良行為的做法,制定屬于自己的方法呢?
這4個問題,將繪本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地聯系自己現有的生活經歷,對自己的行為和繪本中小朋友的行為進行對比,自主地反思自己的行為不足。同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可以實事求是地利用所學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汲取生活經驗,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計劃,在生活中落實計劃,提升行為水平,為踐行道德行為打下堅實基礎。
5.運用媒體,讓繪本教學更加生動、形象
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繪本故事一共有兩種,分別是:正文和副板繪本。正文繪本屬于課本中的一個部分,副板繪本重要的是將故事情境獨自排列。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若是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繪本中的靜止內容用動態的法展現出來,不但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更多的情感。多媒體自身具有的攝像、視頻、圖像以及音頻等層面的特征,能夠改變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使得抽象語言變得十分生動,使得難以理解的知識變得逐漸簡單,打造適合低年級學生發展的有趣的教學場景,讓學生有豐富的感官體驗,引導想真正體會到故事發生的過程,提高的道德素質。
低年級學生對于有些生活中出現的自然情況不是特別清晰,教師這時就要按照繪本中有關的自然情況運用音頻以及圖像展現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迅速的掌握自然情況,如在認識風的時候,教師需要根據多媒體中的音頻特點,經過不同的環境體會風聲音,讓學生具有更多的體驗;春天來臨,學生體會到細雨伴著微風輕輕來過:在山野上,早晨的風將霧霾吹散;在風經過樹林的時候,樹葉在不斷的作響;冬天來了,雪花伴著凜冽的寒風;夏天時,大風伴著電閃雷鳴而來。伴隨著音樂學生就像身在其中,體會到了風狀態,掌握風來時候的不同現象。經過繪本教學,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學生就去想象不同狀態的風。
小學道德與法治繪本教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繪本的理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不僅要精心設計問題,還要精心設計問題鏈:巧設“問題鏈”,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巧用重復性問題,發展學生的鑒賞能力;巧設層次性問題,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巧設反思性問題,發展學生評價能力。讓繪本課堂在塑造學生優秀的文化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最終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助力學生成長,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立德樹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英.巧用繪本教材 提升教學品質——淺談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
[2]徐增義.巧用繪本,助力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J].教育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11):20-22.
[3]謝逸羚.尊重兒童認知差異,優化繪本提問策略[J].校園英語,2019(23):176-177.
[4]林增華.巧用繪本故事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