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雯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民族音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小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階段,因此需要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運用,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本文就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方法提出了相應策略,以期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高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策略
弘揚民族藝術是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不斷發展的動力與根本。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教師應當加強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從而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愛家情懷。
一、體驗民族音樂之美——聽賞感受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肢體、聽唱等形式來建立對民族音樂的基本感受,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情來拓展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民族音樂,從而初步形成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與熱情,并且能夠以此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有關民族音樂的各項藝術體驗活動,并鼓勵學生體驗和模仿民族音樂,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感知民族音樂美感具有重要作用[1]。例如,在小學蘇少版音樂教材《草原贊歌》中,教師可以將主要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初步感受蒙古族音樂,通過對該歌曲的學習來清楚地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與音樂文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審美心理發展特點,嘗試通過聽唱、感受以及律動等形式,幫助學生構建起對蒙古族音樂的基本感受。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蒙古族特色音樂《下馬酒》,讓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初步感知蒙古族音樂的遼闊,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觀看敬酒、獻哈達等視頻,從而初步感知蒙古族音樂。然后教師再以《草原贊歌》為背景音樂,向學生介紹內蒙古在中國地圖上的具體位置,并幫助學生了解蒙古人居住環境,從而使學生對內蒙古草原的風貌以及蒙古族風俗習慣進行總體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身臨其境地對蒙古族文化進行感知,同時還能夠對需要學習的《草原贊歌》音樂進行不斷聆聽,使得學生在聽覺感知下潛移默化地對音樂進行熟悉。在教學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蒙古族風格特點的音樂下,利用蒙古族特色律動形式來對音樂情緒進行自由體驗,然后再與教師一同合作演唱歌曲,使得學生在歌唱過程中能充分了解蒙古族音樂高亢、宏大的特點,從而能夠充分體驗到民族音樂的美感。
二、表現民族音樂之美——感知模仿
學生在充分體驗民族音樂后,應當展開感知模仿,從而更好地了解民族音樂的基本要素,比如蒙古族音樂的深沉情感、寬廣音域以及濃厚的草原氣息,蒙古族的舞蹈還有酒盅舞、筷子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樂器有馬頭琴等;維吾爾族音樂奔放熱情,節奏清晰明快,常用的樂器有熱瓦普、冬不拉等。學生通過深入了解各個民族的音樂基本要素,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對所學民族音樂產生情感[2]。依舊以小學蘇少版音樂教材《草原贊歌》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蒙古族音樂之美表現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地體驗蒙古族音樂,并簡單地將蒙古族舞蹈特點表現出來。首先,教師先創設“蒙古草原”的音樂情境,比如帶領學生玩蒙古族的“那達慕”盛會,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清晰地了解到蒙古族的風俗文化,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那達慕”大會情境中,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與現象,在回憶《草原贊歌》的同時,結合蒙古族音樂的特點來想象自己站在蒙古草原上盡情舞蹈。之后,教師再向學生介紹蒙古族特色舞蹈筷子舞,舞者雙手握住筷子,然后根據音樂的節奏敲打肩部、手部、腿部等,筷子敲打的聲音非常清脆,而且節奏清晰明快,給人一種活潑的感覺,教師通過逐層遞進的方式將筷子舞的基本音樂要領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快速學會筷子舞。除此之外,擠奶舞也是充分體現蒙古族勞動的舞蹈,該舞蹈不僅有著簡單模仿蒙古族勞動人民擠馬奶的動作,同時還具備蒙古族特色的笑肩動作,學生能夠在學習擠奶舞的過程中,感受到舞蹈藝術的魅力所在。教師在設計整堂音樂教學時,需要將體驗、模仿、感知、表現等教學策略充分應用其中,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感受到蒙古人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并能夠感知到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學生在掌握舞蹈動作后,能夠將其應用到歌曲表演中加以實踐。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地對民族音樂元素進行了解與模仿,從而能夠有感情地將所學民族音樂表現出來。
三、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感知鑒賞
基于我國國家課程設置,小學民族音樂教學課程中,教師應當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展開常規教育以及拓展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喜愛民族音樂以及民族音樂文化,并能夠健康向上地表達民族音樂情感,培養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所以,教師需要進一步對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能力進行提升,從而幫助學生領悟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了解民族的音樂作品,掌握民族音樂的基礎知識,繼而拓寬民族音樂文化事業,并熟悉民族音樂的基本特點。例如,在小學蘇少版音樂教材《新疆之春》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特點來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通過聽、動、演、賞等多種民族音樂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感知鑒賞能力,從而清楚地了解新疆維吾爾族的基本音樂要素和音樂文化。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感受歌曲,并讓學生領略新疆的美麗與富饒,從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激發,這種教學方法便是聽覺領先、動覺切入,能夠幫助學生整體感知音樂。教師再向學生介紹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使學生能夠感知到維吾爾族音樂的鮮明節奏以及歡快活潑的情緒等特點,而且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維吾爾族非常有特色的樂器,包括冬不拉、熱瓦普、手鼓等,這些新鮮的特色樂器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帶領學生初步了解新疆維吾爾族音樂文化后,教師再要求學生對歌曲演唱內容進行仔細聆聽,然后對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充分體驗。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該歌曲中,第一段音樂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思考便能夠回答:“該部分的節奏由疏到密,然后疏密交替,再加上鋼琴、小提琴等多種演奏技法伴奏,能夠充分表現出歡快、熱烈、激情以及酣暢等音樂情緒。”之后再帶領學生繼續深入:“第二段音樂采用的是新疆的什么樂器?能夠營造出什么樣的音樂氣氛?在聽到該段音樂時,你最能夠想象到的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方法幫助學生感知和鑒賞,能夠使學生熟悉音樂的旋律以及節奏,并能夠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新疆手鼓的音樂特點,最后教師再與學生一同展開模仿練習。
四、實踐民族音樂之美——學科整合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師需要有效整合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知識內容,尤其是小學高年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與學習能力,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應當不斷整合各個學科,在挖掘其他學科課程中民族藝術教育元素的同時,將民族音樂教育渠道進行拓展延伸。比如,在語文學科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分享部分少數民族的傳說故事與人文風情,并在介紹民族歷史、音樂發展等知識時,配以民族音樂;在美術課程中,帶領學生對部分民族的造型特色、民族服飾進行了解,使學生能夠結合視覺與聽覺,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目標,進而感受民族音樂之美。例如,教師在傳授小學蘇少版音樂教材《新疆之春》時,可以根據歌曲中體現的新疆特點與特產來幫助學生了解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人文風情、服飾特點和民族特征等,使得學生的視覺、聽覺能夠與人文素養以及藝術相結合,全面地認識維吾爾族民族風情。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通過身體律動來實踐民族音樂之美,比如指導學生學跳比較簡單的維吾爾族“手鼓舞”。在這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維吾爾族不同的舞蹈種類向學生介紹,使得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維吾爾族舞蹈的不同風格與特點,教師通過介紹手鼓舞,然后帶領學生欣賞手鼓舞并學跳手鼓舞,在這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維吾爾族音樂歡快與熱烈的情緒特點,從而能夠更好地體驗維吾爾族慶祝節日時那種愉悅情緒。教師通過舞蹈示范,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舞蹈的歡樂氛圍,從而拉近學生與民族音樂之間的距離,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同時還能夠加深自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對民族音樂校本課程進行積極開發,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之后教師再配合課程內容來對民族音樂進行實踐。比如帶領學生演唱民族音樂、學跳民族舞蹈,同時對其進行表揚等,確保民族音樂的學習能夠實現系統化與全面化,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束語
簡而言之,為了不斷發揚與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升小學階段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加強對小學音樂課堂上民族音樂教育的關注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法與形式將民族音樂引進小學音樂課堂,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并通過音樂文化平臺的科學構建來不斷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對學生未來良好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佳.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思考[J].參花,2020(18):131-132.
[2]姜肖男.解讀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方式[J].考試周刊,2020(5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