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需要大批高素質、德法兼備的專業法治人才為基礎,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人才的專業場所,所以高校必須要從法治建設戰略高度出發,培養學生的法學專業知識能力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法學知識與道德素質,使學生形成現代化法治思維理念。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本質上就是將社會主義法治價值理念融合到高校法學教學中,利用法學課程教育本位回歸,來實現德法教育無縫銜接,旨在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堅實人力資源保障。基于此,文章基于法學課程內涵與思政課程特征,從建立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實現“以德育人”與“依法治學”融合發展等角度出發,提出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具體措施,為高校法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1-0122-04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made clearly that China's socialist rule of law needs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good virtue and good knowledge of law. The ai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professional place to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So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they shoul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law qual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law and moral quality, causes the student to form the modern concept of rule of law thinking. In essence, the reform of law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o integrate the socialist valu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nto law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of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the return of law education standard, so as to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of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in China. Based on course connotation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w, from setting up four integrat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and "resear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of law education "cours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w; pol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al reform
前言
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階段,如何培養思想政治素養與法學能力雙向過硬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已經成為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關會議上強調,要清楚的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能否成功培養符合國家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根本問題,并明確指出要將“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對我國高校法學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素養水平是高校法學學生的道德底線,而如何實現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培養忠誠度與法律素養過硬的高素質社會主義法治人才,是高校教育發展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一)“課程思政”的概念與特征
“課程思政”本質上是全面落實習近平指出的“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建立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充分發揮課程的道德教育作用,充分挖掘高校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從根本上點明了高校思政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應擔負的責任,這種教育功能的定位有效劃分了高校各個課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價值觀引導的職責,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傳統的主渠道育人模式,逐漸向多元化“課程思政”育人模式轉變。在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思想價值引導作用,實現各個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使各個課程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全面推進道德育人工作。
“課程思政”有三大特征:一是,整體性,即其本身屬于整體課程觀,這就表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獨立課程教學,二是延伸至不同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中發揮高校的課程育人功能;二是,融合性,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既定的教育課程、內容等進行融合,挖掘課程的內在價值導向與思政教育職能;三是,潛隱性,即將思想政治與道德理念教育滲透到高校課程教學的各個方面,通過這種隱性的教育方式,來達到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雙向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
(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
兩者并不是同一個概念,課程思政是在不同課程中融合入道德教育內容,與不同的課程間存在獨立又依存的整體關系,而思政課程是獨立的一門或一類課程,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思政課程更傾向于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發揮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余課程則更側重于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傳授的過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塑造學生價值觀念與人格信仰。由此可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兩者并非取代與被取代關系,所以在實踐教學中高校要明確兩者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防止出現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現象,真正做到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實現傳道的隱性與顯性教育協同育人發展。
二、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要性
法學是“正義”之學,法學教育本質上是意識觀念與思維形態范疇的塑造與完善,其擔負的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知識技能傳授與職業素養培育,還包含社會人文教育與國家價值觀念的培養。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即在傳統高校法學教育中逐漸融入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角度出發,將學生培養成符合國家復興發展需求的“德法兼修”高素質綜合型法律人才。因此,在高校法學專業課程中,全面貫徹“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理念,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層次掌握與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化發展,并且能幫助學生熟悉法律條例,形成良好的法律人格、法律價值觀與職業素養,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符合國家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政治基地與戰略工程,要充分發揮高校課堂主渠道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個課程中,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不同課程的協同發展。高校法學教育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法律思想教育,但法學學科在形成中吸納了諸多西方文化與法律價值理論,所以法學學科不僅包含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念,并且還包含了中西方法治制度、文化等內容,更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法學教育培養“德才兼備”法治人才的要求。
因此,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符合“同向同行”與“協同發展”理念,創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在育人教學中使課程思政實現多元化、主陣地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學校育人工作的全過程。
(二)有助于實現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頻共振
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提出,在教學中應該通過一定的方法將德育與智育融合發展,實現教育中的“無教學教育”。傳統教育模式中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獨立存在的,高校通常會設置獨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承擔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而專業知識教育則負責承擔起對學生的智育教育。雖然兩者在功能等方面不盡相同,但兩者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兩者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即將學生培養成專業知識、技能與道德素養等全面發展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確保學生的專業能力與道德精神同向同行,從思想意識深處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立德樹人是高校發展的根本,所以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始終堅持這一理念,并以其為導向,不斷深入性探索高校不同課程內涵的德育元素,實現不同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同時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與道德意識,實現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頻共振。
(三)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法治觀
法學屬于智識學科,不僅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有要求,對學生的思想素質水平也有非常高的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多元化信息發展時代,很多事物與認知需要進一步確認與發展,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由于社會經驗、視野等局限性,更易犯思想認知與價值觀念上的錯誤,一旦學生在法治認知上存在扭曲現象,則會對學生自身以及國家法治建設造成非常大的不利影響。要知道,人們對法律與法律社會總體的認知與把控,直接影響著其對社會本質與法律問題的理解與處理,所以作為蘊含法律與社會科學內容的法學,擔負著法律教育與情理教育等職能,必須承擔起對學生法治觀念與道德信仰的教育工作。
(四)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法律職業道德是相關職業共同體在生活與工作中普遍遵循的行為標準與道德規范,這種約束行為雖不擁有法律的強制性,但在特定的范圍仍擁有較強的約束效力。法律職業道德代表的是法律人的職業操守與道德底線,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不僅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法律的公平公正,并且能有效提高法律的權威性,推進國家的法治建設。法學具備的理論教學正是對部門法共同內容的研究,是探索法律實踐隱藏的法律本質與法律價值,可以說法學是一門實現法律精神與價值理念的外在表現學科。法學教育旨在讓學生充分理解法律與其背后所隱藏的規則與原理,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利用法律以及隱藏的基本原理來解決問題,有效協調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利益分配的客觀公正,確保學生在社會糾紛中能始終保持理性、中立的態度,維護自身的法律人格與社會法治的權威。
三、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基本原則
高校法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主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則:一是,始終遵循黨的教育方針方向性原則,這是改革發展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法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法治人才,所以高校要始終堅持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服務的方針,將知識教育與法治教育、德育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將立德樹人作為改革發展的最終任務,積極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建設專業人才。二是,堅持師德師風示范性原則,這是改革發展要遵循的重要原則,高校要轉變思政教育傳統的“專人專教”方法,提高優秀法學“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創造性進行“全員教學”。與普通專業相比,法學專業的學生在法治建設與法律熱點內容等方面的關注度要更高,但也更易被輿論導向所影響,所以高校要更注重法學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引導作用,教師要引領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實現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頻共振,在實踐中加強學生的法治選擇與輿論自控能力。三是,始終踐行以生為本的主體性原則,這是改革發展的核心要素,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水平是檢驗改革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對學生的培養與塑造,所以只有學生的主體意識被激發,才能確保學生能積極主動的提升自身的素養與能力,只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才能真正發揮法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培植起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四是,堅持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科學性原則,這是確保改革發展順利進行的保障,法學專業是具有非常高的法律人培養專業性,所以改革發展要做到因勢利導,避免生搬硬套,在學科教學中積極探尋課程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點,并讓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養成與其匹配的道德品質,做到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促進發展。
四、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基本路徑
(一)打造全方位全過程法學專業育人機制
1. 將法學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點工作
法學專業本身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意識形態教育,對人才的教育與培養目標不再是純粹的知識教育,應該是多元立體結構教育發展目標。要知道多數法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在未來會從事與法律相關的工作,在司法等代表國家意志的部門機構,需要學生擁有非常高的專業知識與法律道德意識,能利用法律與法律原理處理相關問題。尤其是在全面推進國家法治建設的相關政治會議上,要求高校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德育先導的教育理念,使高校成為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高素質人才的力量源泉。由此可見,高校進行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展,重視法學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2. 形成全方位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影響,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在教學中始終以專業知識教育為主,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這已經逐漸成為高校教育發展的共性問題。但由于我國的法律制度在建設發展中借鑒參考了很多西方法律制度,導致相關法律制度知識在傳授時會出現對西方法律知識的內容,與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存在一定的差異,使得學生對西方法律知識存在認知與學習上的偏差,所以為了有效解決相關問題,高校應建立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讓思想政治教育逐漸融入到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的各個角落。
學校要注重對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工作,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從源頭上重視對法學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專業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權利意識水平對學生因勢利導,讓學生從根本上意識到國家法律權利的行使前提;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給學生傳遞正能量;教師還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利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來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實際案例來提高對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學習的積極性。
3. 形成長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不再單純局限于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借助網絡信息平臺來進行知識的學習與意識的培養。但受年齡、心理發展階段等因素影響,學生對部分社會不良社會現象與思想意識并沒有準確的判斷與甄別能力,導致學生極易受負面輿論影響,形成不正確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因此,高校法學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不能間斷的工作,要始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專業知識教育中,使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生涯都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確保學生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能堅決抵制輿論誘惑,成為真正的專業知識與思想道德素質過硬的合格人才。
(二)立德樹人以實現“以德育人”與“依法治學”的融合發展
1. “以德育人”的實現
教師是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主體,所以要全面發揮法學專業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師自身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要知道,立德樹人中教師要先明道才能授道,教師天然對學生有非常大的引領與示范作用,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道德觀念與社會認知的培養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先確保自身在社會法治建設范疇內,向學生傳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才能真正做好法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向學生傳授良好的道德觀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與價值觀念,大學是學生過渡到社會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法治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要學生在法學學習與實踐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與道德認知,所以要避免各種錯誤的思想意識混入課堂教學中,整肅法學專業教學紀律。
2. “依法治學”的實現
依法治學是對高校法學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層次要求,更是高校培養法治人才的重要依據。首先,法學專業的教師要始終做到依法教學,高校法學教育能作用學生的整個人生,而法學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法治工作能力的高低,由此可見教師承擔的法學教育任務極為重要,所以教師要嚴格遵守從業法律規范條例,避免出現違規違法行為。其次,法學專業教師要傳授合法、合規的法學知識,即教師講授的知識要以憲法為主要依據,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基本要求,對我國的基本國情、習慣傳統、社會發展規律等有基本的注重,嚴格按照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教材進行講解。最后,法學與德育融合發展的實現,讓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進行融合,逐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法學專業知識教學的部分內容,因人、因業、因勢的開展學生法學知識與德育教育工作,能極大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性與實效性,所以教師完全有必要在專業知識教學中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其具備提高學生專業法學知識與思想政治素質雙向作用。
3. 要注重德法兼修
國家的長盛不衰和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都要求我們要培養和教育好當代的青年人。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對青年人的培養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也就是說,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的過程中,要把“德”的培養放在首位,讓學生首先得是一個有道德、有品行的人。而“法”字也不僅僅指的是法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它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各種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道德和法治從來都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法治教育中要注重道德和法治在具體生活實踐中的融合,通過德法兼修,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同時,更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公共精神等公德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作為公民,我們可以對國家、社會做出哪些貢獻和努力,以督促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加有動力,真正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信念、有品行、有文化、有技能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添磚加瓦、發光發熱。
(三)嚴厲禁止負面法治理念滲透入法學教學中
當前,我國面臨的法治發展環境比較復雜多變,部分西方國家并不樂于看到中國的發展強大,所以一直從法治制度、道德價值等方面,從不同的路徑對我國教育制度與法治建設成果進行詆毀與滲透,而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力量受到影響更為嚴重,尤其是法學教育本身就存在部分西方法律制度的殘影。因此,高校法學專業必須要緊跟黨和國家的建設步伐,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理念與思政教育基本原則,堅決抵制西方負面法治思想理念的侵入與迫害。
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對學生講授法治建設中堅持黨和國家領導的重要性,讓學生對我國的法學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清晰的認知,形成正確的育人目標信心,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法治教育學習熱情,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隊伍有所向往。另一方面,要嚴格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法學育人教育活動有紀律、有規則的進行,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對西方法律知識與制度現狀有客觀、辯證的認知,在承認法律制度借鑒意義的基礎上,嚴格禁止違背我國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以及我國法律制度的西方負面法治理念出現在教學內容中。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實現過程,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高校要聚焦法學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到法學專業知識教育中,以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為導向,建立全方位全過程的長期法學專業育人機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實現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法學教育培養“德才兼備”法治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雪峰,寇煜.經濟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探究[J].福建茶葉,2019,41(10):166.
[2]羅薇.“課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慶社會科學,2018(06):37-40.
[3]蘭婷婷.“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初探[J].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19(02):107-112.
[4]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03):54-60.
[5]柴慧婕.論課程思政視角下民法教學的改革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7):132-133.
[6]王建茹.從課程思政視角談法學生職業素質教育[J].法制與社會,2020(08):189-190.
作者簡介:唐素林(1971-),女,漢族,四川井研人,法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學與法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