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重慶合川 401520)
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但現實生活中,漠視生命的珍貴、缺失生命的保護、傷害生命的現象和事件頻頻發生,尤其是中學生輕視生命的安全問題更加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至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這樣一種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種涵蓋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涉及各個方面的教育過程,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也關乎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存在本質與價值。從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來看,它是實施滲透式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需要我們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生命教育進行深入研究,充分運用該課程的獨特性,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了解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成全生命。
《孫臏兵法》有云:“間于天地間,莫貴于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教育使命在于通過有生命旨趣的教育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素養,關注他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促進個性品質的健康發展。第一,學校在教育實踐中要做到以生為本。“藍鯨”,一款主要針對10-14歲青少年參與的俄羅斯死亡游戲,曾導致俄羅斯和美國多起青少年自殺事件,2017年該游戲在我國的社交軟件平臺出現并傳播。繼“藍鯨”游戲之后,更為殘暴的“Momo”死亡游戲傳入我國某地區,這種病毒式傳播對于自控力不足的青少年來說危害性極強。因此,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學校應該極其關注學生、強調生命,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生本教育理念。第二,學校在校園管理中要做到以生為本。目前我國中學基本采用寄宿制管理模式,在校園環境的建設抑或宿舍管理的制度上,學校都要深入基層,打入學生內部,切實解決學生生活之需,盡可能地做到人性化管理,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關心與愛護。
作為新時代新青年,中學生應該意識到閱讀的魅力,有計劃翻閱一些書籍刊物,既領悟經典書籍的奧妙,也不忘品味大眾書目的樂趣。例如《生命因你而精彩》《生命的脆弱與靈動》等課外讀本。同時,中學生應該不斷增強自我心理素養,提升解壓抗壓能力,理性地控制情緒,試做情緒的主人。面對順境時,懂得“成功乃成功之父”,學會一鼓作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奮勇直上,公正客觀地看待事物利弊;遭遇逆境時,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學會自我安慰,尋找正確的舒緩宣泄方式,多向親人、老師傾訴,及時解決心中困惑,合理消除不必要的壓抑感,調整狀態后又繼續勇敢前行。最后,要學會處理好與同齡朋輩的關系,與同輩一起成長進步。
首先,以德治人與以法治人相結合,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將人性、德行等因素增進法律法規的修訂考核之中,體現對人基本生命權的尊重和關懷。健全監督監管機制,在法律的實踐過程中發現不足,加以改之,不斷完善和豐富,從而更好地實現法律法規的應然之意。其次,構建美麗的社會環境和正確的虛擬空間。虛擬的網絡空間是學生獲得外界訊息、取得與世界相連的通道,通過它能夠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風情、民俗文化、民生狀態。再次,充分利用社會各組織社團,發揮合力作用。除了政府全面宣傳有關生命教育的工作行動之外,各大高校、民間團隊也在積極開展生命教育工作,如北京師范大學成立國內首家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紅十字會、義工組織等等。
“生本化”,旨在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是建立在“以人為本”思想和馬克思人學理論基礎之上的一種教育教學指向。“生本化課堂”是從學生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依托學生資源進行教學,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基點,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和實現學生的生命意義為終極教育目標的具有旺盛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機制。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第一條便指出,“感受生命的可貴,養成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的人生態度[2]”。結合當前現實條件,重點闡述三種生命教育課程形式:一是滲透型課程,即將生命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初中政治課堂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命價值觀。從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來看,這是一種可行性較高的形式。二是專題活動,形式呈現變化多樣、靈動活潑的特征,更具針對性和具體性。在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基礎上,以重大社會熱點問題、理論探討問題等為重心,遵循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知識深廣度,廣泛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教育、黃賭毒預防等不同領域,開展豐富有趣的生命教育專題活動。三是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切實體驗,這是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最佳模式。鼓勵學生走出學校,積極參與社區服務、革命紀念地、動植物館、極地館等野外拓展訓練實踐基地,不僅培育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意識,還幫助學生擴寬視角、擴大認知,也更有利于將生命性質的課程內容以生命體驗的形式表達出來。
①構建層次化的生命教育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設置的具體化程度和可操作性直接影響著課程落實的完成度。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具體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面對不同教學對象實施的差異化生命教育教學主題。(如表)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差異化生命教育教學主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生命教育教學目標:以“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為重點,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變化的特點,形成正確合理的性觀念,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技巧;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尊重大自然生長和發展規律,倡導學生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②構建系統化的生命教育教學內容
第一,生命與自我——“知己”。引導中學生意識到個體的獨特非凡,尊重生命,完善禮儀教育和心理衛生指導,在美麗的青春里不斷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接受自我、轉化自我、欣賞自我,進而愛護自我。第二,生命與自然——“知物”。引導學生守護家園、保護動物、愛護環境,堅持低碳出行、減少大氣污染排放、遵守交通規章制度,加強環保教育,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第三,生命與他人——“知人”。引導學生妥善處理與他人的和睦關系,誠信待人處事,關愛殘疾智障弱勢群體,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要求,堅持底線原則,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四,生命與社會——“知事”。教導學生關注社會、融入社會,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做事,遠離黃賭毒、健康消費、健康娛樂消遣,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學會用各種途徑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一是表現性評價,針對學生在生命過程學習中展現出知識和素養,在合作探究中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生命體驗感悟中形成的情感和態度等方面進行的動態性評價。例如,完成一次訪談調查,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參與的主觀意愿,能否合理地設計出一份有效訪談提綱,是否依科學手段客觀分析了訪談結果,實事求是地撰寫出一份訪談分析。二是多元主體評價法,涉及到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四元主體的評價方法。突破傳統上教師評價學生的單向性評價,轉變為教師—學生、學生自我、學生—學生、學生—家長、學生—社會的自評和互評。三是成長記錄袋評價法,其側重評定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和綜合評定,以文字記錄為主,夾雜各類學習成果展示資料,重點闡述學生的整個學習歷程,客觀評價學生的優勢與缺點,增添改進提升的措施和手段。
首先,充實生命教育內容。教育廣度上,中學生生命教育還應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內容。在開放自由的天空下,我們可以健康的暢談交流兩性話題,也可以用談論死亡來反思生活與生存,這都應成為中學生生命教育中關鍵的環節。教育深度上,網絡新媒體可以整合互聯網資源,通過視頻、音頻、動畫、軟件、網站等多彩的形式輸出,在充實中學生生命教育內容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豐富生命教育方式。網絡新媒體為加強《道德與法治》課中生命的落實完善開辟了新通道。政府、學校和企業積極合作,開發傳播生命知識的軟件設施。
第一,建立中學生個別咨詢與團體輔導實踐模式。個別咨詢是指心理咨詢師與心理咨詢者之間形成的一種特殊輔導,采用的方式以面對面輔導為主,輔之以電話輔導。中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問題一般是學業焦慮、早戀、家庭矛盾、人際關系以及人生規劃迷茫等問題。加強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和心理健康教師的學術交流和心理培訓,針對學生發生頻率較高的幾大問題,合力尋找最優解決途徑,在一般原則下進行個別指導,具體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心理干預能力。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建立溫馨、友愛、舒適的心理咨詢室,形成班主任、道德與法治教師、心理咨詢師的團體隊伍,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有處可去、有人可詢。此外,團體輔導也是一種治愈學生心理的實踐模式。通過“優點轟炸”主題,促使自卑自閉的學生更新自我認知,意識到自身的優點與長處,激發自信心;通過“立遺囑 傳遺書”主題,教導學生明白死亡的客觀存在,體悟死亡的意義,從而向死而生,珍惜生命的不可逆性。
第二,提高中學生生命危機預警能力,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切實提高學生的危機預警能力,增強防范性。課堂上,向學生傳輸知識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與舉措,自覺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抵御心理疾病的風險;在課堂外,密切關注部分高危學生的生命態度,給予當事人述說表達的機會,真情傾聽他們遇到的困境,理解并領會當事人的情緒、觀念和感受,促進當事人向好的方向轉化。不斷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提高實效性。依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不同年級學生面臨的具體問題,建立操控性較大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對于初一來說,幫助他們熟悉并適應新環境,制定學習新目標;初二則重點調適男女交往、人格發展、認知平衡;初三,積極做好降壓減負工作,有效舒緩情緒。
模,模具,范本也;楷,標準。二者的結合便是“榜樣、模范、法式”,意為值得效仿學習的人或物。定期舉行學習優秀人物活動,帶領學生觀看《感動人物》《時代楷模》《榜樣》等專題節目。為學生邀請榜樣進校園做宣講,近距離接觸偉大人物,在感動與啟發中明白自尊自立的道理。如廣東東莞市東華高級中學在秋季開學之際邀請“全國自強模范”李柏榆老師進校園,舉辦震撼人心的“自強不息、珍愛生命”專題講座。引導學生形成互學互助的校園氛圍。